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釀酒香飄姑蘇城

釀酒香飄姑蘇城

日期:2016/12/14 18:49:36      編輯:古代建築史

    逢年過節、家人團圓,婚慶喜事或好友聚會等,人們往往離不開以酒來營造氛圍。幾杯酒落肚,話兒自會漸多,室內氣氛更是隨之升溫。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頓時會拉得很近。殊不知,這杯中之物與我們吳地有著悠久的淵源。

    蘇州雖不是釀酒的起源地,然其歷史的源變發展,亦是相當地悠遠流長。宋《吳郡志》記載,蘇州釀造“五酘酒”始於唐代。即屬於傳統白酒,是釀造後搾取,為再釀成的白酒。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經寫有“謝李蘇州寄五酘”酒詩一首。所謂“五酘”即是在飯發酵時,先後五次加飯。詩中所提“李蘇州”相傳是詩人李紳,他與白樂天過從甚密。

    唐《吳地記後集》載,唐時蘇州設有“商稅務”、“都稅務”、“茶鹽務”等,以專營管轄酒類的制作。宋《平江城坊考》記載,蘇州大井巷原名“黃土曲”,唐時有富人修第其間,釀造美酒,因酒價頗高,故名“大酒巷”。現大井巷之稱實為後人傳訛所致。宋代時,吳地的釀酒業發展十分迅速,已成為全國釀酒業的主要產地之一。所產牌號如“白雲泉”、“洞庭春”、“雙端”等等,呈現出一派興旺的景象。 


    進入元代,蒸餾制取燒酒法傳入吳中,以吳縣橫泾一帶最為興盛聞名。明清時更是發展興旺。其酒業由領官帖牙商的“官牙”經營;乾隆年間“橫泾燒酒”曾作為貢品進京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酒行牙商創辦醴源公所,設在胥門外窯弄。到同治年間,蘇州桃花塢有一吳姓,開設第一家燒酒行,號“吳萬順”;以後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全城區已有“吳萬順紹記”、“錢義興成記”等多家酒號店坊,主兼營橫泾燒酒及外地燒酒等品牌。同年,在奉天舉辦的華產商品陳列會上,蘇州的“福貞酒”則代表江蘇省的品牌酒而參展,備受矚目。民國十九年(1930年)11月,在小日晖橋建立燒酒業同業公會“醴汶公所”。

    1924年,無錫人於觀清,看到蘇州沒有燒酒制造坊,而燒酒的需求量卻十分旺盛。他了解到蘇州城內外祠堂與會館等空關甚多,造成閒置空房不少。若開設酒坊則十分有利,即使原料“紅糧”從無錫運來,亦十分便捷。於是在山塘街半塘開設蘇州首家燒酒坊“德泰號”,年產燒酒168噸。1925年兼並元豐醬園後,特辟燒酒堂吃。在同行中獨樹一幟,十分受人青睐,生意漸趨興隆。隨後,燒酒坊在蘇州開設如雨後春筍。如“張信號”、“振昌”、“德順涵”等數十家燒酒坊遍布城內外。

    蘇州歷史上的釀酒業,其中有一個亮點,即黃酒。那時,在浙江黃酒傳入蘇州之前,本地產的黃酒稱之為土黃酒。一般由醬油糟坊兼營。紹興黃酒自清代中葉傳入蘇州後,這第一家紹興酒店開設在阊門外渡僧橋畔,號“老寶裕”。專營紹興縣城產的“花雕”、“狀元紅”、“善釀”、“加飯”等黃酒。由於紹興黃酒具有“色澤清純、香醇適口、溫和甘綿、口味一致”的特色。很快在市場便打開局面,贏得口碑。自此,紹興黃酒店鋪陸續增多擴展,以致逐步替代了本地產的土黃酒而獨行吳地。

    然而,從紹興縣城運黃酒至蘇州銷售,成本頗大。當時浙江至蘇州交通極為不便,主要靠水道運輸。那時從紹興將黃酒駁運至肖山縣西興碼頭,過壩後轉內河,經錢塘江舟運到蘇州城。由此看來,路途十分碾轉曲折,不僅運費貴、損耗大,而且周轉長;若是碰到惡劣天氣更是帶來諸多困難。因而到光緒三十年(1905)時,由紹興鐘家硖村人金士洪等三人,合伙在蘇州創辦第一家紹興釀酒坊,名為“同興昌”,開設地點就在婁門。年產黃酒一百多缸(每缸設料三百斤,出酒六百斤)。兩年後該酒坊因故停業。民國二年(1913年),由金土洪之子金家學,經人資助,在虎丘山下的山塘街綠水橋堍開設“金復興”紹興酒坊,年產黃酒二百缸。1915年擴大規模,遷址於山塘街青山橋浜,年產黃酒五百缸。

    自此以後,有多家酒坊陸續開張;如“金泉和”、“鴻源”等等。至民國四十年代中後期,蘇州的黃酒釀造業發展迅速,開設作坊已達七十余家。可謂盛極一時,享譽江南。

推薦閱讀:

淮安市楚州區五百年古墓現“霓裳”

四川後蜀宋王趙廷隱墓發掘記

陝西省新發現早期長城237公裡

河北西南部發現舊石器遺存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