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古建築的歷史文化價值
日期:2016/12/14 18:37:20   編輯:古代建築史玉山縣文成鎮的文成塔
玉山縣文成鎮為玉山西大門,地處玉山縣城西郊,冰溪與玉琊溪交匯處。該鎮以始建於明萬歷二十一年,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的文成塔命名。
自新農村建設以來,玉山縣文成鎮重視保護歷史文物以及古建築,一大批古建築成為新農村旅游開發的重要名勝古跡。文成塔是一座樓閣式古塔,高41.4米,分7層6面,層高5.8米,牆體用特制青磚漿砌,東北面開一圓拱小門,各層設三實、三虛門,塔門頂青石板上刻有“文成塔”三個大字。塔身完整、塔身完整,古樸蒼雄,向為文人墨客所駐足。有關文成塔的傳說,民間流傳著諸多版本,一說是古時這裡洪水泛濫,洪災可謂是每三年一大遇,每年一小遇。
大災年間,良田被淹,民宅被毀,常常是人畜被洪水所吞,家毀人亡。相傳,在河裡生活著一條蛟龍,它巨大無比,凶暴無常,遇到蛟龍游到時就漲大水。那麼,如何除災?文成人可謂是絞盡腦汁,想盡辦法。功夫不負有心人。忽然有一天,回龍山上來了一個白須老者,他告訴村人要消此災,唯有在此山上選一良辰,建一鎮龍寶塔,塔身六面七層,高41.4米,每層高5.8米,寬5.1米,牆厚2.35米,用九九八十一天時間建成,塔成龍靜,洪災自然除。
消息一傳十,十傳百,一天功夫,全村人都知道了這個消息。於是,大家有力的出力,有物的出物,有錢的出錢,建造鎮龍塔。終於,明萬歷二十一年九月四日(1593年),回龍山上鞭炮振天,人山人海,籌備已久的鎮龍塔開建。大家日夜奮戰,一共用了八十一天時間,寶塔建成。另一個版本傳說是劉文成上任縣令後,喬裝打扮,暗中察訪,將一無惡不作的惡霸緝捕問罪處死,為當地百姓清除一害。為感念其恩德,玉山百姓自發集資,在距縣城十裡之遠的回龍山上,以劉縣令在玉山任期七年之功績,築成七層浮屠,謂名“文成塔”以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