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學府岳麓書院
日期:2016/12/14 18:41:10   編輯:古代建築史 久聞"岳麓書院"大名。前不久去長沙,友人老王陪同前往。
書院在湘江之濱、岳麓山下。庭院深深、綠蔭環繞。大門上方,宋真宗親書"岳麓書院",兩側門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簡潔意赅,不無自豪。
看介紹,岳麓書院建於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與河南嵩陽書院、商丘睢陽書院、江西廬山白麓書院並稱我國四大書院。其創立時間在世界著名高等學府中僅次於摩洛哥加魯因大學,名列第二。書院歷經宋、元、明、清,至1926年定名湖南大學。直至今日,仍為湖南大學學堂,面向全球招生。千年學府,弦歌不絕。
行走在粉牆黛瓦、曲折長廊,四顧湘竹蕭蕭、碧水潺潺,無數匾額條幅、碑刻文物,感覺書院既有江南園林的典雅,又兼千年學府的深邃。
書院大門、二門、講堂、學齋、軒、樓、文廟,樓閣相望、山水相融,盡顯中國古建築的恢宏精致。細看楹聯,文化深厚,寓意深長。二門對聯"納於大麓藏之名山"上聯出自《尚書·舜典》,下聯出自《漢書·司馬遷傳》,意為書院由綠林掩映,匿於岳麓名山之中。這樣的環境正是修身養性、潛心學文的好地方。
講堂位於書院中央,屏壁正面刻有《岳麓書院記》,為南宋乾道二年(1166)書院主教、著名理學家張栻所撰,是書院培養人才的基本大綱。
老王說:"張栻的教育理念,不是把知識傳授作為主要目標,而是將教育目標放在人格培養。要學生從日常規范禮儀中獲得"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精神自由,主張通過學人的道德修養達到"與天地合其德"的境界。用現在的說法,就是重視學生的道德教育、人格完善。張栻主教期間,反對科舉利祿、注重傳道濟民,培養出了一批如吳獵、趙方、游九言等經世之才。"
說起學生的道德教育,想起前不久某校博士生投毒一案,深感道德教育、人格完善的教育何等重他說:"當年張栻、朱熹在此舉行"會講",開創了中國書院會講之先河。他們的會講吸引了大批士人前來聽講,"方其盛也,學徒千余人","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
站立堂前,仿佛看到數百年前這裡車馬盈門,文人學子濟濟一堂,孜孜不倦,聆聽講學。當年士人對知識的追求與文化的崇拜讓人歎服。
講堂檐前高懸"實事求是"大匾,教育學生做學問不得半點虛假,做人做事須實事求是。如果人人都講求實事求是,社會風氣必定正氣直上。
老王說:"明清至民國初期又是岳麓書院培養人才鼎盛時期,一批批深刻影響中國歷史的人物從這裡走向社會。如余秋雨說:"你看整整一個清代,那些需要費腦子的事情,不就被這個山間庭院吞吐得差不多。"清代名人曾國藩、左宗棠、熊希齡,民國的程潛,蔡和森,楊昌濟等都曾就學於此。"
說起湖南名人,老王如數家珍。他說:"曾國藩志向遠大、才華出眾,他創立、統帥了湘軍。曾國藩好學不倦,飽讀詩詞;他主張國家起用德才兼備之人,提倡廉潔正直,反對暴政擾民,嚴懲貪贓枉法官吏。他自己率先做到潔己奉公。左宗棠是個愛國英雄,在民族危亡時刻,他拍案而起,挺身而出,"抬棺出征戰沙俄矢志收復新疆"為祖國收復了大片國土。他的對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是他一生的寫照。"
指著庭院,老王說:"這裡從北宋以來曾七次遭兵燹。金兵南侵,書院被毀;元兵南進,書院師生誓死護院,人、書、院融為一體,化作青煙、英魂;最後一次,日寇侵華,輪番轟炸,炮火中書院廢墟一片。然而,書院在一次次劫難中頑強復生!"
望著書院裡的深潭翠竹、講堂樓閣,感歎中華民族曾經的苦難,也感受著書院厚重悠久的文化氣息——這裡每一座碑文,每一對楹聯,每一塊瓦片、磚石,都承載著一段歷史,記錄著一種精神。
國家需要像岳麓書院培養出來的精英棟梁。"治無古今,育才是急"。
天色已晚。回望書院,蒼茫中更顯得凝重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