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閒話西安古城大雁塔

閒話西安古城大雁塔

日期:2016/12/14 18:47:00      編輯:古代建築史

    凡是國人,大抵都知道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唐僧即為玄奘法師,俗名陳祎,河南偃師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譯家、佛學家。他於公元628年自長安西行,歷經艱難險阻到達印度,得到戒賢法師的悉心指導。公元645年回到祖國,朝廷在長安慈恩寺舉行了空前盛大的歡迎儀式。玄奘帶回佛經657部,先後翻譯佛經74部,共計1335卷。在我國佛教四大譯家(鸠摩羅什、真谛、玄奘、不空)中,他譯書最多,譯文最精。為了供奉珍藏從印度帶來的佛像、捨利和梵文經典,玄奘法師於公元652年親自主持設計建造大雁塔,歷時兩年落成。

    被譽為西安古城象征的大雁塔,雖經千余年劫難,仍巍然屹立。這座通高64.5米的七層樓閣式古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塔身呈方形錐體,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各層均以青磚砌成檐柱、斗拱、欄額、檀枋、檐椽、飛椽等仿木結構,氣魄宏大,格調高古,造型簡潔穩重。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框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畫面布局嚴謹,線條遒勁流暢,相傳是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底層南門洞兩側鑲嵌著唐代書法家褚遂良所書、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所撰《述三藏聖教序記》兩通石碑,具有很高藝術價值,人稱“二聖三絕碑”。塔身還陳列著佛捨利子、佛足石刻、唐僧取經足跡石刻等珍貴文物。至於佛像、捨利和梵文經典的去向,有人認為能在大雁塔的地宮中尋覓。只可惜地宮的開發,尚需時日。

    提到大雁塔的命名,自然與玄奘在印度的經歷有關。有一次,他參觀了一座亘娑塔。梵文“亘娑”就是大雁的音譯。此間相傳有幾個小乘佛教徒,想吃“三淨食”(即雁、鹿、犢肉)。看到天上大雁飛過,便對佛陀說:“我們已經好久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只大雁墜死在這幾個和尚面前。原來大雁就是佛陀演化。其捨身的行為感動了眾沙彌。於是他們改信不再食肉的大乘佛教,並舉行了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遂以“亘娑”為名。後來玄奘歸國,也在長安仿造了這座大雁塔。

    登上舉世聞名的浮圖,俯瞰整座城市;除了城牆、小雁塔和鐘鼓樓外,幾乎都是鱗次栉比的現代建築。西安是聞名中外的十三朝古都。往昔的名勝古跡,無論是秦樓漢宮,還是隋苑唐殿,皆蕩然無存。而古希臘古羅馬幾千年前的古建築,如神殿、劇場、浴場、競技場之類,卻能保留至今。究其根源,原來前者為磚木結構,後者為磚石結構。木結構無法抵御火災,是造成諸如“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的阿房宮,“繞花開水殿,架竹起山樓”的芙蓉園之類建築成為焦土的根本原因。唐末以降,大雁塔所在的慈恩寺屢遭兵燹,殿宇焚毀;唯有大雁塔獨存,磚石結構使然也。

    千余年來,大雁塔的恢宏氣勢曾征服不知多少登臨者。歷來題詠騷客不勝枚舉。如杜甫的“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儲光羲的“冠上阊阖開,履下鴻雁飛”,章八元的“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空中”等,為人稱道。尤其是岑參的《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青槐夾馳道,宮觀何玲珑;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五陵北原上,萬古青蒙蒙。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更是以氣吞山河的筆觸和頓悟禅理的感歎,引起登臨者極大的共鳴。

    隨著著名詩人的引領,早在唐中宗神龍年間,“雁塔題名”就已形成風俗。凡新科進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園游宴,然後登臨大雁塔,並題名塔壁留念。當年27歲的白居易成為進士,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劉滄的“及第新春選勝游,杏園初宴曲江頭;紫豪粉壁題仙籍,柳色箫聲拂玉樓”,更將雁塔題名與登仙並提。可見他們洋溢著春風得意的喜悅心情,把雁塔題名視作莫大的榮譽。到後來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題名”的滿目琳琅場面,可惜北宋神宗年間一場大火毀掉了珍貴的題壁。長安失去國都地位後,各地上榜士子登臨難再,僅僅是陝甘兩省鄉試舉人仿效唐進士雅舉在雁塔題名。民國以來,一些塗鴉之作在大雁塔的磚壁上隨處可見。記得有人題有“平生未見詩翁面,料得詩翁丈二長。不是詩翁長丈二,為何放屁在高牆”打油詩,聊以譏諷到處隨意亂寫的無聊之輩。

推薦閱讀:

山西萬榮秋風樓

南宋重建的六和塔是什麼樣的?

劉雲德:喚醒古民居的“文化之魂”

網曝濰坊一明古廟凌晨遭強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