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中國皇家禅林·四川廣德寺

中國皇家禅林·四川廣德寺

日期:2016/12/14 18:44:51      編輯:古代建築史

    廣德寺位於遂寧市城西臥龍山山首,始建於唐代(公元618年前後),原名“石佛寺”。唐大歷二年(767)更名為“保唐寺”,大歷十三年(778),敕名“禅林寺”,唐建中三年(782),敕名“善濟寺”;唐會昌五年(845)全國滅佛毀寺,善濟寺成為焦土;唐天復三年(903)皇帝敕賜“再興禅林寺”,復修寺廟,新建“聖觀音”殿,復修克幽禅師靈塔。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敕名“廣利禅寺”,又敕賜觀音珠寶玉印一枚(現存寺內);明正德八年(1513)敕賜該寺為“廣德寺”,這個寺名也就沿用至今。

    據史料記載,自唐代宗永泰元年(765)高僧克幽禅師在廣德寺主持開山闡教後,高僧倍出,香火興盛,遐迩聞名。特別是因受唐、宋、明朝十一次敕封,聲名大振,明代極盛,僧人千余,曾主領川、黔、滇三百余山,被尊為“西來第一禅林”,成為遠近向往的川中名勝及聞名西南的佛教聖地,每年二月香會九月觀音生日期間,香客、游人如雲,年久不衰。

    廣德寺現存規模為明洪武元年重建並經清代多次擴建所成。全寺占地55527平方米,建築面積27727平方米,其中明代建築尚存8000余平方米。寺院森林22公頃。主要建築有哼哈殿、聖旨坊、天王殿,大雄寶殿、佛頂閣等。從山麓至山頂,依山建寺,中軸線上有殿宇七重,東西配殿獨自成院,大小殿閣塔坊共有25座,多為明代建築。整個建築群主次分明,左右對稱,具有宋代建築布局風格。寺內現存珍貴稀有文物有明代木質結構聖旨坊,唐代德宗貞元三年建克幽禅師靈塔(亦稱善濟塔、捨利塔、肉身塔),及建於宋、明、清幾代的石碑。

    其中,克幽禅師靈塔位於廣德寺大雄寶殿之西,觀音殿之後。塔初建於唐貞元三年(878),毀於會昌中,重建於天復年間。改建於宋哲宗元佑年間。據碑記載:塔高十三層,通高22米,各層均繪有古典圖案,古樸大方,繪制精細;塔身用陶罐造成。頂部有克幽之塔四字,至今仍巍然屹立。

    一千三百余年來,廣德寺歷盡滄桑,幾度被毀,又數次重建,但它的香火並沒有因此衰敗。自1985年報經省政府批准為開放寺廟以來,經過近20年的維修、改建、擴建,寺容更是煥然一新,道場分外興盛,國內外乃至東南亞各國的朝山進香者、覽勝旅游者絡繹不絕,年逾百萬人次。

    2006年05月25日,廣德寺作為宋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推薦閱讀:

存留在黃河上游的貴德古城

風雨籬笆樓 撒拉族東遷的背影

歷史見證和縮影的天水古民居

姜維城 岷江上游的悠悠古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