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一個中國傳統村落的古風畲韻

一個中國傳統村落的古風畲韻

日期:2016/12/14 18:41:10      編輯:古代建築史
    明清古民居、宋代古官道、明代古村道、古溪道、四方井……古韻十足的青瓦、石牆、石道,與青山、竹影交相輝映,如畫般呈現一個藏身於海拔350多米山坳中的“中國傳統村落”——上水畲族村。

    福建霞浦縣崇儒畲族鄉的上水村,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目前較為少見的純畲族村民聚居村寨,全村165戶720多人。近日,中新社記者走進古老畲村,感受了其濃厚的古風、畲韻。

    漫步村中,只見村寨依山沿溪而建,干淨的山石村道,曲徑通幽,時而傳來遠處的犬吠;座座古民居保存完整,袅袅炊煙徐徐升騰;穿村而過的溪澗潺潺流淌,三兩孩童沿溪邊石道蹦蹦跳跳,逗鵝嬉戲,撒下一串串稚嫩的歡聲笑語。

    村寨傳統民居中,石屋寨風格十分獨特,石村道,石圍牆,灰瓦屋頂,木板隔間,穿斗式結構,懸山頂或歇山頂,是傳統畲族村寨石文化的典型代表。

    據霞浦縣文體局文化博物館館長吳春明考證,上水村約有古民居60座,建於明崇祯年間,清光緒年間重修擴建2座,具有歷史保護價值。

    在一座清代古民居內,穿著畲族傳統服飾、58歲的藍壽其正坐在廳堂編織畲族花斗笠,一根根細長的竹絲在他手中靈活來回穿插。“編一個這樣的斗笠,通常要花上5到6天的時間,我也是剛學兩三年。”藍壽其指著牆上編好的花斗笠說。

 

    具有民族特色的畲族花斗笠,從材料破竹到染色噴漆需40道工序,以做工精細、設計考究、美觀大方而聞名,是畲族姑娘出嫁時的嫁妝;畲族婦女外出趕集或走親訪友時,也常帶上花斗笠。

    斗笠上方的雲頭、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多種美麗花紋,引人注目。藍壽其告訴記者,畲族花斗笠是祖先傳下來的技藝,至今已有數百年,不能外傳。

    “閩東就我們這裡會做這種花斗笠,可是懂得編的也不多了,村裡一名80歲的老師傅,如今已臥病在床。”藍壽其說,他和村裡幾個人都是老師傅後來收的徒弟,今後他也打算教些徒弟,將這個畲族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在上水村,除了畲族花斗笠,這裡仍保留著許多傳統的畲族民俗文化,有“二月二、三月三”畲族歌會、三月三做“烏米飯”、清明節吃“春菊糍”、四月八包“菅時粽”、九月九打“糍粑”等,還有畲族服飾、刺繡等手工技藝。

    近年來,上水村致力於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按“修舊如舊”的原則對畲族古民居進行“原汁原味”的修復,力圖呈現一個典型的原生態畲族村寨原貌。目前,《上水村村莊規劃》、《上水村民族特色村寨、生態博物館景觀概念規劃》已完成,畲族斗笠制作技藝、畲族傳統服飾制作技藝也列入了“寧德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年9月,上水村獲評“中國傳統村落”,為這個特色生態畲寨帶來了發展的新機遇。

    一個集花斗笠加工、畲族服飾陳列館、對歌台等於一體的畲族文化展示館,將於明年3月開建。畲族民間業余表演隊在計劃籌辦當中,立足畲族飲食特點的畲族特色大餐正在開發,大面積種植果樹增加收入、打造觀光菜園項目等一系列規劃均正有條不紊展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