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詩意村莊

詩意村莊

日期:2016/12/14 18:41:08      編輯:古代建築史
    贛東的一些村莊因為有樹,而且是古樹,這村莊就不平淡。森然的古村氣象、歷史的深邃感,總會使人駐足沉思。由此,聯想到一些什麼。

    當然,村莊還得有山有水,而且是山清水秀,這村莊便有了靈氣。山水田園阡陌縱橫、村街古巷縱橫交錯、鱗鱗大屋粉牆黛瓦、楹聯門榜含意深遠等要素,秩序井然地整饬集聚起來,就是一篇好文章,村莊看起來也就不俗。

    村莊如樸素的村姑,總是在詩歌裡楚楚動人地靜靜等待。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小時候曾到碳子嶺下一個山村的後山斫柴,在綠野煙霭迷離中,遙望著村落的屋脊及其屋後的一棵棵清晰可數的樹木,便猜想著那樹林中是怎樣一番誘人的風景。及至多年以後的今天,“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我才在走親訪友喝喜酒中,得以到村前村後踏看一遍。果然是山作屏風湖作帶,桃花源裡可耕田。村莊隱藏於山的窠臼,那片樹林還在,只是又長了新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更加的茂盛。村前的湖塘有一半已經淤塞,但仍有蓮葉茭草在清水中搖曳,頗有點“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意境。這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憶得起鄉愁、留下了斑駁石板路和古樟竹林的村莊叫王源章家,我的同學及其兄弟從這一片好風水中走出,在省城京城已闖出一番事業,可謂山窩裡飛出了金鳳凰。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村莊之美在於靠山面水、曲徑通幽。而我在一個叫陳坊坑的小山村,看到的卻是村前村後兩道山梁,可謂開門見山、前後是林,樹簇綠染處,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村頭山梁圍攏僅容進村小路,村尾又是高山聳立灌木閉郁。只是中間留有窄長田塊,有水溝無塘堰。此種藏風聚氣的環境,雖然視野逼仄了點,但這別有洞天的原生態村落,卻可以采菊東籬,悠然南山。

    更多的村莊是依水而居,空闊而秀美,如山水潑墨之畫卷,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比如宜黃河邊的戈坪村,村裡有山,山上有樹,可謂“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闼送青來”。而沿岸的水邊,有樹如塔,臨波照影,夾岸桃花蘸水開,似“臨水種花知有意,一枝化作兩枝看”。還有盱江河邊的一些村莊,它們被橘樹林包圍,讓油菜花映照,而遠處丹霞地貌的紫紅色山體更添亮麗色彩,山腳河邊,白鳥一雙臨水立,見人驚起入蘆花。那種意境,讓人想到“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村莊是詩意的。到村莊去旅行,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一景一物仿佛都镌刻著詩句。那個叫六家橋楊世嶺的村頭,七八棵錯落排列的苦槠樹、樟樹、楓樹,看起來干裂秋風,實際卻潤如春雨。特別是那不期而遇的落葉楓林,歲月停留於斑駁陸離的樹干和如覆如蓋的綠蔭中,令人留連忘返,那情景就是那“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只是鄉村歲月閒人少,青年男女都外出打工了,秀美村莊在沉寂中顯得有些淒清落寞。但是在臨近春節之際,外出者如鳥回巢,村莊便開始爆米花、做米糖、打糍粑、釀米酒,家家備齊雞鴨魚肉閩筍薯粉油豆腐,村莊各處人來車往,娶親嫁女,迎新納福,爆竹聲聲,喜事不斷。此時“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古村落,到處都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農家樂景。

    村莊古意新韻,風景如畫。樂安流坑村、金溪竹橋村、黎川洲湖村等古村落,磚是青磚、瓦是黛瓦、屋是明清古建、巷是卵石麻石鋪,雕梁畫棟寬照壁,窗花隔扇大木柱,如今已修舊如舊,更加干淨整潔。在撫河流域的村路上走走,那些大河、小河、裡陰、外陰、山陂、桃陂、青泥、烏石、梨溪、梅溪等山水村寨,一棵古樹、一條山溪、一座小橋、一只飛鳥、一棟古房子、一方精美的石刻木雕、一川蓮花、一山橘林、一塊黃亮烏青的石頭……到處都是小品一樣的景致。還有巖泉香榧古樹、馬頭山原始森林、麻姑山千年不朽的顏真卿楷書……真是看花還看花,渡水復渡水,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可以感受到走平坦路、喝干淨水、住整潔房的況味;也可以領略到村人的古道熱腸和淳樸好客。一路的風景可謂“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走累了呢,那就“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