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千年古城沂州老街巷的根與魂

千年古城沂州老街巷的根與魂

日期:2016/12/14 18:43:35      編輯:古代建築史

    臨沂城始建於2500年前,在時光穿梭中不斷地發展。物換星移,雖然城市在不斷擴張,但仍有一些老街在堅守,它們見證了這座古城滄桑的世事。有了它們,城市才有味道,這座城市的脈絡無論如何延展,它們是根,它們是魂,它們穿越歲月的風塵款款而來。

    沂州路:青石板上歲月流

    沂州路是臨沂城的一條百年老街。以青龍河為界,以北稱中山街,大體位於今臨沂市展覽館向北至蘭山路,長約650米,以南稱南關街。在今沂州路與解放路交會處北,是過去臨沂城的老南門,曰望淮門。

    跟隨文史愛好者、臨沂職業學院教師李勇,記者尋訪了沂州路上的一些老居民,他們對沂州路的印象深刻。年屆八十的宋維山老先生告訴記者,過去沂州府衙門就設在中山街最北端,“聽老一輩的人說這個衙門是元朝時候建的,明朝時候沂州公署在這辦公。到清朝改成縣衙門了,那時候沂州府衙門在原蘭山區政府大院的那個廣場上。”因為正對著沂州府,此路自明代起就被稱做沂州路。

    李勇介紹說,當時沂州府衙門大門上有一楹聯,據說是清乾隆初年蘭山知縣李方膺所撰寫:無事莫到此處,勿逞強,勿爭氣,勿聽教唆,到此要費心、費力、費錢財,即勝人,終自己。有緣來主斯土,要清廉,要勤奮,要愛百姓,且記莫貪財,莫暴,莫偏信,能瞞人,難青天。

    據宋老先生介紹,民國時期臨沂老城的所有街道都是土制的,唯有中山街是用青石板鋪就的。家住西苗莊社區的密家溪至今還能回憶起自己小時候跟父母一起進城的情景:南門裡西側是說書的、唱戲的、算命相面的、賣野藥的,還有捏小泥人的。因為常年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所以沂州路的青石路面被磨得溜滑。

    沂州路自元朝開始至上世紀六十年代,一直是臨沂城的政治經濟中心,上演了將近700年的繁華景象。李勇說,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沂州路上有各種雜貨店,有的是樓房,有的是平房,鱗次栉比,店鋪井然。設在中山街仁泰巷口的蔣仁泰雜貨店,以經營紙張、糖茶為主,大宗批發零售,生意鼎盛時總資產約有百萬銀元之巨,在上海等地設有四處貨棧,分店十余處,並和英國商人合營亞細亞煤油成紀公司。

    據密家溪回憶,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沂州路上的“七女商店”和“老三店”十分有名。沂州路中段路西,是當時百貨公司第一商店,因為有七個年輕的女營業員,所以大家都趣稱這個商店為“七女商店”。在計劃經濟時代,到這裡買緊俏物資是要憑票的。“老三店”,是“百貨三店”的簡稱,位於沂州路與解放路交會處東南角,今臨沂市人民醫院高樓前面。在老南門裡,展覽館對面還有一家紅旗照相館,平時生意很好,很多年輕人到這裡來給自己美好的青春留下回憶。

    隨著臨沂城的發展,曾經輝煌數百年的沂州路和城市中其他新建的道路相比顯得狹窄起來,厚重的青石板被瀝青路接班,風中獵獵的商旗被斑斓的霓虹燈代崗,店鋪裡算盤的敲擊聲,伙計的吆喝聲,顧客的討價還價聲都逐漸遠去。唯有歷經風霜的街口老槐樹在記錄著點滴時光的演進,青石板上的歲月一去不復返。

推薦閱讀:

台州章安古色古香的祠堂

湖南沅陵龍興講寺

遼代長春州塔虎古城

海南石塔古跡漫談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