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宜南山區萬頃竹海之中的磬山崇恩寺,昨天上午舉行玉琳國師誕辰400周年傳供法會,揭開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清代的國師原是宜興山中一僧人。
磬山崇恩寺周圍遍布茂林修竹,山澗水潺潺,生態環境好,自古以來被文人墨客描述為耕雲種月的地方。據宜興檔案局副局長、陽羨歷史文化研究專家宗偉方介紹,磬山崇恩寺是古代名剎,曾以磬山禅院聞名,歷史上幾度興廢。上世紀80代末,在第十八世方丈覺悟大師主導下,悉心重修古剎,巍峨的禅院建築得以在原址逐步恢復。此次由磬山崇恩寺舉辦玉琳國師誕辰400周年傳供法會,是因為玉琳國師與磬山崇恩寺淵源深厚。
宗偉方先生根據《江南通志》等古籍記載研究發現,玉琳國師曾長期隱匿於宜興山中古寺,卻與當時的順治皇帝有交集。根據《江南通志》記載:明末,高僧天隱禅師重修磬山禅院,大弘宗風,四方向往,雲水日增,道望遠播,於是磬山之名,轟然聲震海內外。他當時有弟子四人,其中玉琳最為著名。玉琳操行高潔,戒慧雙俱。清順治十七年,玉琳奉诏入京,在朝廷授法,被封為“國師”,獲賜“如聯親臨”象骨折扇一把。大清皇帝和全國臣民禮拜國師的典禮,於四月初八佛誕節早晨五更上朝時舉行。康熙初年,皇上命重臣護送玉琳回到宜興,並改磬山禅院為“崇恩禅寺”。據宗偉方先生介紹,日寇侵華,磬山崇恩寺大部毀於戰火,文革浩劫中寺院被夷為平地,附近村民從廢棄的寺院尋找建築構件,拿回家砌進了屋山牆。
如今,磬山崇恩寺所在的陽羨生態旅游區,已成為滬寧杭城市游覽宜興的重要目的地之一,磬山崇恩寺的這段歷史因此被發掘出來。目前,與磬山崇恩寺毗鄰的陶祖聖境風景區、竹海風景區、籬笆園農家樂等旅游景點,相繼將磬山崇恩寺列為關聯游覽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