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浸染絲路古鎮 多民族風格建築共存
日期:2016/12/15 23:11:57   編輯:古代建築□東方今報特派新疆記者 殷曉章/文圖
多民族風格建築共存
在哈密,最能體現哈密回王文化的地方是哈密回王府和回王陵。哈密回王是清代哈密維吾爾族的地方封建藩王,歷傳九代,綿延223年。
導游王琳娜自豪地說,回王府的建築融合了伊斯蘭和中原建築風格,可以看到許多漢族特色的建築文化。
記者看到,王爺台為雕梁畫棟的中式牌樓建築,王爺台西邊有一個供回王做禮拜的清真寺。回王寢宮有中式椅子、條案、八仙桌和宮燈等。
回王陵是哈密幾代回王及王室成員的墓葬建築群。王陵內有兩座木質亭式墓葬建築,東面一座為第九代回王沙莫胡索特墓,西面為台吉墓。
讓人感到驚奇的是,沙莫胡索特墓內部是用土坯壘砌而成的伊斯蘭式的穹隆頂結構,外部四周卻是亭台閣榭式的中原風格和圓形頭盔式的蒙古族建築風格。
作為絲綢之路上一個咽喉重鎮,哈密一方面要接納中原文化,一方面又讓西域文化向中原挺進,正是這種開放性,才形成了哈密的多元文化。
漢文化遺存俯拾皆是
天山南麓的巴裡坤草原水草豐美,作為絲綢之路新北道的要沖,漸漸成為西域漢文化的典型代表地。有學者稱這裡是漢文化的發源地。
巴裡坤是全國三個哈薩克族自治縣之一,作為絲路古道,佛教東漸的必經之地,各種漢文化的歷史遺存安靜地躺臥著。
記者看到,縣城有古城牆和高大的“得勝門”。“得勝門”為古漢城,最早為雍正時期寧遠大將軍岳鐘琪的軍營,這裡是新疆境內罕見的漢族建築。
巴裡坤是新疆廟宇最多的地方。巴裡坤縣文化館干部許學誠說,清朝政府將大批內地漢族人遷入巴裡坤定居,形成新疆最早的漢文化中心,這裡是典型的“大宛風味漢家煙”。土地廟、藥王廟、關帝廟、文昌帝君廟等100多座廟宇遍布當時的大街小巷。
援建的圖書館將成新地標
2010年,河南拉開了文化援疆的序幕。
去年,河南省文化廳、廣電局、報業集團、文聯等單位分別與農十三師簽署了對口文化援疆的協議。
去年8月4日,河南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楊麗萍帶領的河南省文化廳考察團一行對哈密地區進行了為期兩天的考察。
今年1月29日,省文化廳、河南歌舞演藝集團組織的河南省文藝慰問團赴哈密,參加哈密地區2011年迎春聯歡晚會演出。19位河南藝術家的精彩表演,受到哈密各族人民的稱贊。
由河南全額投資4000萬元建造的哈密地區圖書館項目,將在今年4月開工。
來自河南省文化廳的援疆干部、哈密地區文體局副局長朱華說,河南援建的哈密地區圖書館,是今年河南援疆的重點項目,也是2011年哈密地區重點項目之一,哈密地委書記郭連山對這個工程非常重視,要求建成後的圖書館20年不落後。按照規劃,建成後的圖書館高 21米,建築面積達9834.38平方米,將成為哈密市的標志性建築。
朱華說,建成後的圖書館,藏書可達5萬余冊,將全部實現現代化、自動化、數字化管理。圖書館還將設學術報告廳、電子閱覽室、視聽閱覽室等,使讀者如同進了超市一般。
《梨園春》要唱響天山南北
《梨園春》是河南電視台的一個品牌欄目,今年農十三師的職工就能欣賞到原汁原味的河南唱腔。
河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趙景春對援建工作非常重視,要求全力配合。
今年春節期間,農十三師電視台要舉辦春節聯歡晚會,省廣電局黨組成員、河南電視台台長王少春要求總編室從技術、人力等方面給予大力協助。最後,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3月26日,農十三師黨委常委、副政委張明勝一行來到河南,趙景春局長親自安排對接工作。最後確定:河南電視台《梨園春》欄目要到農十三師進行慰問演出;河南電視台要為農十三師制作一部形象推介片,在河南電視台播放;河南電視台要選派一些優秀的編輯記者到農十三師進行交流授課。
此前,河南電視台民生頻道副總監、掛職農十三師新聞中心副主任的孫文中已經為農十三師新聞媒體的編輯記者講了兩節課,這周他要到哈密地區授課。
在對接期間,張明勝一行還先後參觀了鄭州新地標、世界第一鋼結構觀光塔——中原福塔、河南電視台和東方今報社。每到一處,張明勝一行都贊不絕口。
記者從河南援疆農十三師指揮部了解到,今年,指揮部要開展“中原文化哈密行”活動,組織河南的攝影家、文學家和書畫家赴農十三師采風、創作。
另外,農十三師要選派一定數量的文化干部赴河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