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絲路文摘:阿干古鎮的新歸宿

絲路文摘:阿干古鎮的新歸宿

日期:2016/12/15 21:50:50      編輯:古代建築

公園裡,隨處可見拉著二胡和板胡的群眾。

  走近阿干,欣賞她那秀麗的風景;貼近阿干,感受他那悠久的歷史。阿干正如她那詩般名字一樣:古老而美麗。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在《釋地》篇這樣解釋“阿為大陵”,“干為河岸”。古老的“阿干”就是一處擁有山之風骨,水之靈性的地方。

  漫步在阿干就會被她美麗的景色所吸引。景色秀美的雲頂風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石佛溝、深藏閨中的將軍溝等構成了其獨特的亮麗風景線。阿干屬於典型的二陰地帶,年平均氣溫只有6.9攝氏度,夏天的氣溫一般不高,正是人們避暑的絕佳勝地。青青山脈峰巒疊嶂,潺潺泉水四季流長,山間鳥鳴清脆婉啭。當我們坐在山林之間,面對滿目蒼翠,迎著習習涼風,靜聽野鳥啼鳴,感受阿干之美景。這時你或許認為阿干就僅僅是一片原始林地。其實阿干更是在蘭州輝煌而滄桑的歷史中書寫下那濃墨重彩之筆。

  當現在人們品嘗“蘭州砂鍋”美味的時候,或許不在意那個盛裝食物的器物,更想不到在新石器時代的阿干先民們將這火與土凝練的器物——陶器,在他們手中誕生。獨特的自然資源造成阿干所產陶器質地優良,非常暢銷。相傳,明肅王曾把蘭州砂鍋作為貢品敬獻給朝廷,在宮中使用。曾幾何時,陝甘寧許多地區使用的缸、盆、罐等都來自於這裡。以前就有人誤作“阿干”為“阿缸”,意味產缸之地。當然阿干不僅僅產缸,產砂鍋。阿干陶器已經深深地滲透到這片熱土之中,融入蘭州歷史文化之中。“蘭州砂鍋子”外地人這樣稱呼蘭州人,雖有時有幾許嘲諷的味道,但是亦可見阿干陶器的影響力。

  在金戈鐵馬的時代,更是不乏阿干铮铮鐵骨之姿。阿干所處關隘要沖,為蘭州南部重要門戶,古絲綢之路重鎮。我國歷史上名僧玄奘、邊塞詩人高適和岑參都是經由臨洮、阿干到蘭州而後西行的。重要的戰略位置也使阿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志·陳泰傳》記載蜀將姜維圍攻臨洮,涼州軍自金成南經沃干阪(阿干)馳援。《晉書張軌傳》:鹹和初(公元326年)辛巖督運金城,為劉胤襲敗於沃干嶺。1949年,蘭州戰役時,人民解放軍就是從榆中縣定遠鎮出發,先解放阿干鎮,後解放蘭州的。阿干所轄“鐵冶”更是古代的“兵工廠”,據《元一統志》載:“鐵冶去(蘭)州五十裡,為前代鐵冶之所”。鐵冶便以冶煉鐵器而得名。

  現在留在多數人的記憶中阿干是她那為人所熟知的煤炭。歷史上,阿干鎮以黑色的煤炭資源成為一個時期聞名全國的“煤炭之都”,自明洪武年間,阿干鎮一帶開始一定規模的采煤,成為蘭州及周邊地區的煤炭供應地。制陶業、冶鐵業相繼發展,農具加工、家用鐵器加工興旺發達,使阿干鎮成為蘭州早期工業發展的搖籃。亦有“先有阿干鎮,後有蘭州城”的俗語。1949年,阿干鎮就成為甘肅省第一煤礦廠,正式步入全省煤炭工業的行列,揭開了她輝煌的一頁。

  而今揮別黑金時代,阿干尋求新的歸宿。從昔日的繁華中綠色蛻變,以新的姿態謀求華麗再現。勤勞的阿干人,繼續在這片土地上澆注著汗水,傾注著他們的精力,收獲春華與秋實。他們時時刻刻刻關注這片土地,心中夾雜著無比復雜的情感,有對昨日輝煌的記憶,更有對粗茶淡飯的珍惜;有對傳統不再的失落,更有對美好明天的憧憬;有對簡樸家園的留戀,更有對現代文明的向往。

  祝福阿干,期待阿干更美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