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民國女殺手施劍翹傳奇

民國女殺手施劍翹傳奇

日期:2016/12/14 9:54:36      編輯:古代建築史

俠女施劍翹刺殺孫傳芳

  “執著姐”根據網絡稱呼習慣,對施劍翹的執著報仇行為的形容。三槍拍案驚奇由張藝謀導演,翻拍自科恩兄弟的處女作《血迷宮》,該片由孫紅雷、小沈陽、闫妮領銜主演。

  有段時間,孫傳芳決心放下屠刀,到蘇州靈巖山皈依佛門,但被拒絕了。

  後來,有個女人殺了孫傳芳後,也到蘇州靈巖山,順利皈依佛門。

  難不成佛家也對出家人挑挑揀揀?

  孫傳芳是個大軍閥,地盤很大,掌管著浙江、福建、江蘇、安徽和江西。中國的“東南亞”一帶幾乎都是他家的地塊。

  但這小子不地道,打仗歸打仗,不帶殺俘虜的。再說了古代為了節約糧食,殺俘虜也是悄悄地干活。譬如和他一樣貨色的李鴻章,把太平天國的八王(估計在他眼裡都是王八)約在一個大酒店包廂裡,然後才關門放狗。

  可是這家伙太招搖了,公開地殺俘虜,還非要跟裝霓虹燈一樣,懸掛在城頭上做店招。

  人家家屬不干了。那時候不興上訪,不興“秋菊打官司”,也不興輿論監督,誰有槍誰是爺。有冤屈了,誰也求不上,只能批發點“花生米”應應急。

  於是,民國年間就出現了奇女子仇殺大軍閥的驚天大案。

  案情其實很簡單,犯罪嫌疑人是主動投案自首的。且供認不諱。

  坊間一直都在八卦,說這位民國奇女子刺殺孫傳芳與蔣介石有關。更有離譜的,說此人與戴笠有關,說她是受蔣介石所派遣。

  不過,這位奇女子被蔣介石特赦確為事實。只是後來又傳出來了她要刺殺蔣介石的非官方信息,這裡面到底有什麼彎彎繞呢?

  早當家的“軍二代”

  軍二代泛指解放初軍人干部的後代。

  先介紹故事的主人公。施劍翹,女,民國赫赫有名的女殺手。作案記錄:一次。性質:仇殺。性格:極其孝順、極其執著。作案後評論:富有正義感,巾帼英雄。

  施劍翹出生在軍人家庭,父親施從濱官居軍長,也就在省部級的樣子。應該說,施劍翹本該屬於那種“大院子裡的一代”,院子裡都是軍師旅的級別,這些孩子都像生活在《激情燃燒的歲月》、《幸福像花一樣》的影視劇裡。談及出身,作為“軍二代”的他們,一個個都是牛烘烘的,畢竟老爺子都是冒著槍林彈雨沖過來的,有資本,作為後代沾點光也無可厚非。

  但施劍翹不一樣。這女孩從小就沒有什麼優越感。軍閥混戰,逛個商場燙個頭發都成問題,更不要提什麼風花雪月新馬泰幾日游了。

  對她小時候的情況,我們無法穿越時空進行實地采訪。但有一個人比較了解。

  多年前,施劍翹的大兒媳婦張冰在丈夫去世後,從北大荒(600598,股吧)回到了故鄉蘇州,現居住在蘇州一個老舊的居民小區。

  不妨先聽老人說說那段苦難史。

  她說:“施劍翹一向很簡樸,平時吃素,穿著就是簡單的粗布旗袍,這可能對其早當家懂事有關吧。”

  施劍翹1905年在山東出生,父親施從濱已任山東軍務幫辦兼奉系第二軍軍長。作為一位高級軍官的千金大小姐,不說養尊處優,在家看看書、玩玩女紅還是沒有問題的。

  施劍翹一直深居閨閣,還纏過小足,雖然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但在家中有私塾老師教授學問,本人對古文詩很感興趣。

  看著女兒聰明懂事,施從濱回家後必會哄著這個寶貝女兒玩耍。好像在影視劇裡很多大軍官都有個寶貝女兒,寵愛有加。反倒對個兔崽子是又痛打又責罵的。

  施劍翹家裡不窮,但她很孝順,眼看著母親身體不好,家裡還有好幾個孩子,作為長女,她在十三歲時就早早地當家管事了。

  建議現在的“官二代”泛指官員的子女。、“富二代”多讀讀她的故事。

  “外祖父被殺的那一年,母親只有二十歲,是家中長女,從小聰明伶俐,很得外祖父喜歡,父女間感情很深。”這是施劍翹次子施羽堯說的話。

  老爺子一輩子跟著母親坎坎坷坷的,但一直都理解母親,學會了最重要的東西:孝。

  接著說歷史。

  張冰說施劍翹一輩子與蘇州有緣分。

  蘇州有兩個地方與施劍翹有很大的關系,一個是南顯子巷的惠蔭園;一個是蘇州城西的靈巖山。一個是施劍翹公益辦學的地方,一個是她皈依佛門及最終的歸宿之處。

  抒情一下:漫步在姑蘇城中臨頓路上,東拐進入南顯子巷,就能看到第一初級中學內有座小型園林,名為“惠蔭園”。

  現在園內奇石仍在,顯露出歷史的滄桑。

  “惠蔭園”先後作為市第十五中學和市第一初級中學校所。很少有人知道,當年為父報仇一怒刺殺大軍閥孫傳芳的奇女子施劍翹曾在這裡辦學八年。

  張冰說,婆婆決心在蘇州辦學後,還把大兒子施佥刃從重慶轉學到蘇州,可能是出於方便照顧的考慮。因為婆婆整天忙於辦學事務,根本無暇關心兒子的學習和生活。兒子一直住校,在生活上也是非常簡樸。

  在蘇州的楊永偉老人與施佥刃當年在蘇州中學是同班加捨友,他一直覺得像做夢似的與施劍翹家大公子成為了同窗,他說這家伙窮得連戲票都買不起,“我們對施劍翹都是英雄式的崇拜,沒想到對兒子這樣摳”。

  2009年,已經七十五歲的施羽堯老人曾經回憶,母親給孩子們寫信從來不談什麼報仇的過去式。只是告誡孩子:做人要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氣。

  或許天生就是一副傲骨,讓這位民國的“執著姐”毅然決然地完成了許三多所說的名言:不拋棄不放棄,做有意義的事情刺殺。

  組織靠不住,兄弟也靠不住

  古往今來,中國人對自己的名號都非常在意。另外一位從俗家到出家的大和尚李叔同一生名字特別多,文濤、廣侯,接著還有什麼巖、岸、息、哀、嬰等,七七八八的筆名多達兩百多,搞得像現代人成天改自己的QQ簽名QQ簽名指即時通信軟件QQ中,人們可以設定的簽名,它可以展示自己的個性。一樣,有人納了悶:他又不是通緝犯,改來改去的沒毛病吧?

  但是有人改名字的確是有含義的。譬如施劍翹其實並非是本名,原名為施谷蘭,空谷幽蘭,王菲唱過一首《幽蘭操》,讓賭神周潤發聽得“驚為天人”。

  施家後人回憶,“劍翹”這個名字應該是她決意刺殺孫傳芳後改的。施從濱去世十周年時,施劍翹想到家仇未報,心裡難過。

  再抒情一下:一個月夜裡,她仰望天空,吟了一首詩:翹首望明月,拔劍問青天。從此就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施劍翹”,以此激勵自己早日報殺父之仇。有點類似於手機上的記事提醒的功能。

  至於施劍翹為何報仇,我們采取倒敘的手法,慢慢往下捋。

  接著說改名字。施劍翹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大利”、老二叫“二利”,這裡不是搞什麼腦筋急轉彎,不是說什麼小明的媽媽有三個兒子,大的叫大毛,二的叫二毛,小的叫什麼呢?廢話,小明啊。

  施劍翹把倆兒子的名字全改了,大兒子名叫“佥刃”,次子為“羽堯”,這哥倆的名字組合起來就是“劍翹”,正是她的名字。

  “她說她在世上兩袖清風,沒什麼可留給的,就把名字留給兒子吧。”多好的紀念品。

  張冰說,這個改名的另一層意義也可能包含著施劍翹全力報仇矢志不改的決心。

  為父報仇,施劍翹犧牲了很多很多。有個堂兄說幫她報仇,食言了;有個喜歡她的軍官說幫她報仇,結果得到她人後,食言了;所謂人死茶冷,想靠著組織報仇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有人說看《投名狀》知道兄弟不可靠,看了《集結號》知道組織不可靠,看了《色戒》知道女人不可靠。施劍翹沒有看過什麼《色戒》,只知道家中的弟弟妹妹都年幼,報仇的事還只能靠著她這個女人。

  施劍翹放開裹著的雙足,自己習練身手和槍法,女主角要自己出馬了。

  現在正式交代一下這起民國大案的背景。

  根據施家後人的說法,施從濱為安徽桐城人,其兄弟四人,生活困難。

  大年三十兄弟四人圍著一個豬頭過年,要賬的人上門,把豬頭取走,他們只能空對著一鍋湯。一個豬頭沒有引發一場血案。但是引發了一場出走事件。施從濱帶著幾個弟弟出來闖蕩,發誓不闖出個名堂就不回來了。

  他用了三十多年,完成了一個豆腐坊坊主(施在家閒時磨制豆腐)到山東省軍務幫辦兼奉系第二軍軍長的華麗轉身。一股民國年輕人的奮斗精神正激勵著更多的創業者茁壯成長。

  有人曾形象地比喻:礦工是埋了還未死的,軍人是死了還未埋的。說的正是軍人職業的危險性。

  有時候看雙方打仗就如同小孩子過家家爭奪玩具一樣。1925年秋,北洋派軍閥孫傳芳在已經擁有了浙、閩、蘇、皖、贛五省地盤的情況下,還不滿足,覺得這麼多玩具還是不夠玩,於是聯系了其他的外援勢力,北上與奉系軍閥開戰。當時奉系軍閥張宗昌也不示弱,要手下施從濱南下對抗孫傳芳,後在安徽固鎮,施從濱被三面圍住,最終全部被俘。

  說到優待俘虜,看到過老志願軍人趙子余先生的回憶,他說抗美援朝時,中國人很優待美軍俘虜,俘虜吃不慣中餐,於是部隊從國內招來能做西餐和適合各個國家俘虜口味的廚師,還從香港買來烤箱、冰箱等生活器具。俘虜中有一個美軍准將,部隊專門為他配備了一個廚師。為了保護他的安全,還為他配備了半個班的警衛。

  《誰是最可愛的人》恐怕客官都看過,志願軍的菜單是什麼:一把炒面一把雪。

  說有個美國俘虜,整天思念新婚妻子,通過國際友好組織,他給妻子寫了一封信,要求妻子寄張裸照,也算是“畫餅充饑”吧。可是妻子寄來的卻是一張半裸照片,這位俘虜哭鬧著說妻子肯定變心了,活著沒有意思,要自殺。我們覺得好笑,問何以見得。他說,你看我要她寄全裸,她寄半裸照,肯定變了心才不敢寄嘛。我們聽後哭笑不得,同時又覺得這位俘虜思妻心太切,所以才得出這樣荒唐的結論,因此覺得更有必要做好他的安撫工作。後來,這位俘虜通過我們做思想工作,終於打消妻子變心的顧慮,情緒穩定多了。同時,我們也通過國際和平理事會給他捎來了妻子的解釋信。

  中國人優待俘虜直接介入到了夫妻生活了,這家伙,再鋼鐵的美國大兵也經不住繞指柔功啊!

  但孫傳芳不行,他有個著名的綽號叫“笑虎將軍”,就是說此人外表總是笑容可掬,但其本性陰毒。施從濱已經六十歲了,見了孫傳芳還向他行了軍禮。孫傳芳滿臉堆笑,握著施的手說:“施老,你好呀,你不是來安徽省督辦的嗎?那就快去上任吧!”誰知,施從濱剛到車站,就被孫傳芳指使的心腹就地槍斃了。

  據說這就是孫傳芳“笑虎將軍”的野史來歷。

  施從濱從安徽固鎮被帶到蚌埠車站孫傳芳的指揮部,當時孫傳芳就想殺了這個領頭的。

  但周圍人求情,勸孫傳芳不要殺俘虜,而且在當時斬殺俘虜有違行業規則。施從濱這樣的人物,已經很有名了,要當做俘虜殺掉,肯定會帶來負面影響。

  但孫傳芳執意要殺施從濱。殺完還不算,他還命人將施從濱枭首示眾,首級懸掛蚌埠車站,暴屍三天三夜,不准施家收屍。

  孫傳芳這人是個苦孩子,打小就懂得“叢林法則”,一路拼殺一世枭雄。他一生野心勃勃,迷信武力。他在某次挑戰電文中公布了自己的座右銘:“秋高馬肥,正好作戰消遣。”

  這個人是個嗜血狂,手下也都是一路貨,有一次他有一個大將帶了大隊人馬到了揚州,第一天有一個警士花某冒領了軍米一袋,便把他的頭掛在教場示眾。

  孫傳芳的極端霸權主義表現在一件“狗拿耗子”事上,即因“裸模事件”要捉拿劉海粟。話說劉海粟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美術學校,首創男女同校,采用人體模特兒寫生。那時不興“獸獸門”模特圈爆出2010年第一個艷照門事件,主角名叫獸獸。。現在大家狂曬裸照,生怕別人了解自己的生理結構不夠透徹。一個個都成了元朝著名編輯“脫脫”。(《宋史》主編,學名脫脫帖木兒)

  劉海粟被人大罵“喪心病狂、敗壞風化”。孫傳芳不懂啥叫藝術啥叫“媽的”(模特英文諧音),但要說大姑娘脫光了衣服讓人畫畫,這個他不是外行。

  孫傳芳這個人比較保守,曾極力反對婦女穿旗袍,認為那種衣服太勾男人的眼珠兒,臂膀太袒露也是有傷風化。但他老婆不理他那一套,去燒香拜佛還穿著露胳膊露大腿的旗袍,把他氣得半死。如果碰到他對頭大軍閥張宗昌就慘了,張說女人穿旗袍露胳膊大腿有傷風化,於是派人在街上抓,逮到就往胳膊大腿上刷黑油漆。

  孫傳芳叫人三下五除二就把劉海粟綁了,要法辦。這叫秀才見了兵,有理講不清。後來,有明白人向孫傳芳說理,還說你再不放人可就要被人罵沒文化了。當官的都怕被人罵沒文化。孫傳芳也覺得理虧了,但還是讓人罰劉海粟五十塊大洋了事。

  施從濱被殺後暴屍的惡行,引起當地紅十字會不滿,紅十字會出面將施屍草草收殓。

  後來是施劍翹的三叔冒著生命危險,以同鄉名義將施從濱屍首運回安徽桐城埋葬。然後趕到天津看嫂子和侄女,這個時候,施劍翹才確信,父親已經被殺害了。

  “父親死得太冤了,太慘了,殺父之仇,不共戴天。”這是施劍翹當時的心情。

  人在最高興和最悲傷兩個極端之時,容易干一件事:寫詩。施劍翹寫的一首詩透露出她當時的心情:“戰地驚鴻傳噩耗,閨中疑假復疑真。背娘偷問歸來使,懇叔潛移劫後身。被俘犧牲無公理,暴屍懸首滅人情。痛定誰識兒心苦,誓報父仇不顧身。”

  “自己是個裹足女子,弟弟妹妹又都年幼,年邁的母親身體有病,這個時候施劍翹把報仇的希望先是寄托在堂兄施中誠身上。”張冰說。

  施劍翹這個堂兄幼年喪父,打小就跟著伯父施從濱混事了,從軍官學校畢業後,得到施從濱扶助,升遷很快。

  施中誠在伯父施從濱遺像前宣誓,要替他報仇。但希望能夠有個更好的職務,這樣方便下手。

  為此,施劍翹和母親找到了施從濱的“上級”,也就是狗肉將軍張宗昌,請求他提拔一下施中誠,弄個團長什麼的。

  面對手下遺孀,張宗昌也很給面子,很快提拔施中誠做山東煙台警備司令。可是有了權力,施中誠再也沒有提及報仇的事。

  失望之余,施劍翹就寫了封長信給這位堂兄,表明斷絕來往之意。從此多年沒有聯系。

  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她才與這位堂兄恢復聯系,主要是勸說這位國民黨74軍中將軍長不要與解放軍為敵,迫其請辭。

  另據多位民國媒體人回憶,那時施劍翹因不滿蔣介石的所作所為,曾擬謀刺。但在乘滬寧火車途中,遇某名山住持。住持見其面露殺氣,點破機關,勸她停止此舉。據說這是施劍翹後來笃信佛教、素食長齋的起因。從此,以一個佛教居士面目出入。

  施劍翹唯一一次求助組織是1955年肅反運動時。當時施劍翹在部隊的兩個兒子受到了審查,她當時沒有工作,經濟困難,身體又有病,無奈中給毛主席寫了一封萬言書,詳述她個人經歷及生活情況,要求黨中央詳查。毛主席派中央統戰部的徐冰同志去看望她,對她表示慰問,說:“施大姐的歷史是清楚的,組織上都知道。毛主席看到你的信,派我來看望你,並帶來二百元錢,給你養病,希望你早日恢復健康。”

  1979年8月27日施劍翹猝然去世,身份為北京市政協委員會特邀委員。她的骨灰南歸蘇州,安葬在蘇州城西天靈公墓,墓碑非常簡陋,距離其出家地很近,距離辦學地點也不算遠。

  就此插曲下孫傳芳的後事,據說孫傳芳的墓地修得很排場,“東部為墓區,西部為祠堂。……祠堂為二進院落,占地一千二百零四平方米,有許多精美磚雕”。碑文上寫著“從濱女伺而狙擊之,遽殒,年五十一耳,知君者鹹惜之”。也就是說,人人都知道他是被施劍翹刺殺而死,但真正了解他的人都為之感到惋惜。

  孫墓中間為孫傳芳,東邊為張夫人,西邊為妾周夫人。只是聽八卦新聞說孫傳芳死後並沒有入土為安,據臥佛寺附近的鄉親們講,在孫傳芳下葬的那天,其妻妾及後人因財產分配不公,還曾大打出手,鬧聲震天,上演了一出全武行的鬧劇。

  名人門前是非多,名人墓前是非也不少啊!

  再扯回來說施劍翹。她臨終時正在北京,住在哈爾濱的小兒子施羽堯急趕往北京探望,老爺子至今還清楚地記得,當時母親是這樣說的:“娘老了,但還有一個心願,如果健康許可,願為祖國統一盡一份力量,宋美齡我見過,蔣經國我也見過,我盼望祖國早日統一。”

  最後說兩件小事:一件是楊永偉(原從雲小學教師)老人講的,學校經常收到各界的捐款捐物,名人字畫、金條一大堆,施劍翹碰都不碰,全部入賬用於辦學,她平時連牙膏都不用,只用牙粉漱口。

  還有一件也是楊永偉講的,辦學最大的困難就是經費,不收學費哪來經費?有一次施校長被逼急了,去北平拜訪徐悲鴻,說要組織一次書畫家筆會。徐悲鴻當即答應捐畫的日子定在一周後。第四天中午施劍翹接到南京的電報“母病危,速歸!”這個以至孝為著稱的女人沒有回去。據說撲在旅社的床上獨自大哭。

  三天後,臂纏黑紗面容憔悴的施劍翹出現在徐悲鴻家客廳時,眾多書畫家驚呆了。

  正是這個民辦小學校裡,培養出的人考取了北大、清華、浙大、同濟等。接近尾聲,音樂該起了,讓我們重溫一下從雲小學的校歌:“別嫌我們窮,翻身的窮人終能擔當天下……”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施靖公被提升為旅長,而報仇之事卻一拖再拖。此時,距離施從濱被害已經整整十年了。

  施劍翹在最後一次要求施靖公為父報仇遭到拒絕後,便與他一刀兩斷。

  走的時候,不辭而別,還帶走著兩個兒子,直接回娘家了,當時兩個孩子一個是七歲,一個是兩歲。

  也就是從這一年,施谷蘭改名為施劍翹,連同兩個兒子的名字一起更改了。張冰說,“在施劍翹攜子出走後,施靖公也曾主動與其接觸,但都被她毅然回絕了。”

  直到施劍翹行刺孫傳芳成功並入獄後,施靖公得知妻子被關押帶審判時,急忙由太原趕到天津多方疏通關系,還親自趕到牢裡探望施,但仍被拒絕了。

  後來一切平息後,他還跑到南京見了施劍翹一面。

  張冰說:“直到後來解放後,施靖公成了俘虜,被集中學習,寫過很多信給施劍翹,意思是想在學習期滿後,與其團聚,直到他生病,組織上希望施劍翹能去一趟看看,但是施堅決不去,施靖公去世後,相關遺物被郵寄到施劍翹處,施都原封不動地退回去了。可能在她心中,在她離開太原的那一刻起,她與這個人就再也沒有一點關系了。”

  對此,又有一種說法為,施劍翹在成功刺殺孫傳芳後,為了表示自己復仇不計後果的決心,將事先寫成的遺囑分致其母及弟,並附信勸夫再娶。

  而這,也符合施劍翹為人講究“仁忠孝義”的性情。

  三槍拍案一夜躥紅

  人說:跑了和尚跑不掉廟。孫傳芳後來是做了居士,也就是帶發修行,但他也沒有跑掉廟。

  小樣,你以為你穿個馬甲我就認不出你了?

  時隔十年了,施劍翹報仇的心情越來越濃烈。

  有詩為證:

  “一再犧牲為父仇,年年不報使人愁。癡心願望求人助,結果仍需自出頭。”

  這是施劍翹1935年寫的詩句。

  1935年農歷9月17日,是父親去世十周年的祭日。施劍翹很是郁悶,因為她連孫傳芳住在哪裡都不清楚,更不要說什麼近身了。她想大哭一場。

  但她不敢在家裡哭,怕老母親聽到了更難過,只好跑到日租界的觀音寺裡燒紙祭祀父親。

  和尚見這位女子跪哭不止,就過來勸慰她皈依佛門。和尚無意中說:你看靳雲鵬、孫傳芳這些名人,不都信佛了嗎?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施劍翹一聽,立刻止住了哭聲,追問下去。

  這家伙,趿拉破拖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跟打麻將一樣,要東風來東風,要白皮來白皮。上帝說,要有光,於是就有光。其實我們最想說的還是:皇天不負有心人。

  這裡插一段小背景資料:

  有個近代史研究學者曾經為孫傳芳解析過他的命理:大軍閥孫傳芳在政治和軍事上一直都很強硬和狂妄,屬於典型的鷹派。他不斷地拓展自己的地盤,像個非洲撒尿的大老虎一樣。

  後來臨時總統段祺瑞任命他為江蘇督辦。但孫傳芳根本不承認段的任命,反以五省聯軍總司令的名義,任命陳調元為安徽總司令,王普為安徽省長,陳陶遺為江蘇省長。

  他自己成立浙閩蘇皖贛聯軍,建立五省聯盟,自任總司令。他甚至有個更生猛的想法,像美國干掉薩達姆一樣,讓南通企業家張謇做臨時總統,他搞聽政。真可謂:上帝欲使人滅亡,必先使其癫狂。

  孫傳芳一生做事太粗放,跟拍電影一樣,都是毛片,沒有什麼細節。

  他不懂性格決定命運,細節決定成敗。這個粗人沒看過卡耐基的勵志書。這也不怪他。但他的軍閥生涯已經到了最高峰。按照拋物線的定律,接下來他該受地心引力控制了。

  1926年夏,受孫中山、蔣介石控制的國民革命軍開始從廣東誓師北伐。孫傳芳成為其中一個目標。

  孫傳芳曾反對過孫中山思想。前文提過一個版本,這裡再說另一版本。孫中山倡議所有的公務員,都要把自己當人民公僕。報紙馬上跟著拍馬屁。孫傳芳看了報紙幾乎笑破肚皮。孫傳芳說那些爭當人民公僕的其實都是騙子,他要當就當人民的父母,不當人民的公僕。因為當僕人的沒一個好東西,不是拐騙主人的小老婆就是偷主人的錢財,而天下當父母的沒有一個不愛自己孩子的。

  1927年的8月,孫傳芳部在南京龍潭一帶被北伐軍徹底打垮。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宣布部隊解體,其余部被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所收編。

  這一年,魯迅到黃埔軍校講課,面對即將馳騁戰場英勇殺敵的軍校學生,魯迅說:

  “一首詩嚇不倒孫傳芳,一炮就把孫傳芳轟走了。”

  他隨手舉了幾個很生動的例子,說自然界老鷹捕雀,貓捉老鼠,不聲不響的是老鷹和貓,吱吱叫喊的是雀和老鼠,結局是什麼呢,就是會叫的被不會叫的吃掉。

  看來,孫傳芳叫囂得太凶了。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曾想依附張學良反蔣介石的孫傳芳從東北沈陽遷至天津。這時,他同已隱居在天津的原皖系國務委員靳雲鵬一起。為了擔心蔣介石會對自己下黑手,他決心皈依佛祖。

  但考慮到仇家太多,信佛也不敢亂去地方。於是,孫傳芳和靳雲鵬看中了天津李家的“清修禅院”。馬上找來李家人商議(說是商議,據說其實就是明搶啊),把清修禅院改為“居士林”,靳雲鵬任林長,孫傳芳出任副林長,還搞什麼一把手二把手,據說兩人還假模假樣地推讓了一番。孫傳芳還自封“首席居士”(估計這家伙有自己封官的癖好)。

  自此定了個慣例,每周日居士要到居士林來誦經。孫傳芳哪裡有心情誦經,無非是想保個小命。

  這裡還有一個插曲,在孫傳芳有心踏入佛門的時候,最先拜訪的是蘇州靈巖山寺的印光大師,印祖一生行化,以身弘法,道盛德隆,感人至深,以至於有中國第一大德美譽。

  但對這位大軍閥的皈依門下,不知為何被婉拒了。估計是看出這個家伙一臉凶相,逃不過一場仇殺。

  於是,孫傳芳跑到北方去,也有消息說是捐一大筆錢才成了居士林的頭頭。就在孫傳芳欲“立地成佛”的時候。

  人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經過十年磨砺、臥薪嘗膽的執著姐施劍翹,一路打聽後,終於發現了孫傳芳的蹤跡。前文說的是在寺廟裡聽到了孫的信息。野史記載施劍翹滿天下找孫傳芳照片,找不到,後來居然在算卦的攤位上看到了。更巧的是施女士的兒子和孫傳芳的小女兒是幼兒園同學。

  1935年11月13日下午二時,施劍翹等候到了孫傳芳去天津佛教居士林的消息。

  一個女人能有幾個十年?十年裡面將有多少怒火?施劍翹爆發了小宇宙,用勃朗寧手槍連發三槍將正在誦經的孫傳芳擊斃。

  張導的《三槍》拍得讓人看了很不是滋味,怎麼看也沒有拍案驚奇的感覺。當時就應該看看這個三槍是怎麼射擊的,連貫、流暢、致命。第一槍從孫傳芳後腦狙擊,子彈由前額射出,腦髓濺流,孫當場倒地。接著是一彈,由右太陽穴射入,左額穿出。第三彈射腰部,從前胸透出,孫立時身死。據說當時還有第二預案:萬一子彈卡殼,用槍擊其太陽穴致命。

  三槍打完收工。施劍翹安撫大家說:“別怕別怕,我是給我爹報仇的。”

  然後自首並散發《告國人書》。消息傳出,震驚全國,當日報紙普遍增發“號外”,披露這件特大新聞。

  三槍拍案驚奇,施劍翹迅速躥紅。圍繞著一位弱女子為父報仇刺殺大軍閥的事件,不斷引起當局和各界人士關注和爭議。

  施劍翹成功了,她真的成功了,她是一個人在戰斗,她真的是一個人在戰斗。

  面對馮玉祥、於右任、張繼等人的求情,他自然會順勢賣了個人情。

  再看看施劍翹刺殺成功後在現場散發的傳單內容:

  一、今天施劍翹打死孫傳芳是為先父施從濱報仇。

  二、詳細情形請看我的《告國人書》。

  三、大仇已報,我即向法院自首。

  四、血濺佛堂,驚駭各位,謹以至誠向居上林及各位先生表示歉意。

  署名:“報仇女施劍翹”。每一張名字下面都蓋有施劍翹的大拇指印。

  施劍翹的大兒媳張冰證實,施劍翹平時在家裡從來不提及刺殺的事情,家裡後來甚至都沒有外祖父的照片,在她心裡,這個轟動全國的事件其實就是個人報了一次家仇。沒有什麼值得炒作的必要。

  應該說施劍翹與蔣介石的刺殺淵源就此終結了。只是後來,又有說法,抗戰時,一直從事救亡工作的施劍翹的目標就是要捐獻飛機。

  1942年,她被選為獻機委員會指導長,她帶頭捐出了珍藏多年的金銀首飾,並動員了母親和胞弟各捐獻了一份,短短的幾個月時間裡,三架嶄新的戰斗機就被交到空軍部隊,在全國引起極大的轟動。

  當時蔣夫人宋美齡通過馮玉祥約施劍翹到重慶見面,一番誇贊後,宋邀她到全國婦女慰勞總會工作,但她似乎不願意成為權貴附庸者,婉言謝絕了,馮玉祥連誇她有骨氣。

  後來,施劍翹到了蘇州辦學搞希望工程,解決窮苦孩子的上學問題,借的是安徽會館的房子,沒有資金她就四處去“化緣”。

  1946年初,施劍翹傾注精力所創辦的私立“從雲小學”,在蘇州南顯子巷的安徽同鄉會館正式開辦,施自任校長。校名以叔叔施從雲烈士命名。“從雲小學”招收的絕大多數是外來民工子弟,也有孤兒和流浪小孩。學生從最初的七十多人發展到四百多人。

  再後來,施劍翹與周恩來、鄧穎超多次接觸,開始支持地下黨和進步青年的革命活動,還幫忙營救了地下黨員,受到毛澤東的稱贊。

  不久,後來做了全國司法部長的史良推薦地下民盟成員到她學校工作,施劍翹積極配合。地下黨和地下民盟在學校裡設置了秘密電台,施劍翹提供了很大方便。施劍翹表示,外面的事由她負責對付,她特將通過關系在蘇州城防指揮部辦到的蓋有關防大印的“學校重地,禁止駐軍”的牌子掛在門口。就此可見,她與蔣介石早已經不是一路人。

  但是為了避免干擾,施劍翹還是在大廳中懸掛蔣介石親筆簽名的巨幅照片,在辦公室內也掛上了宋美齡親筆簽名送給她的照片,給人以與蔣氏極其親密的印象。

  所以,在國民黨吳縣當局多次到校搜查時,她總是挺身而出,一直堅持到了蘇州解放。

  沒想到宣判後,聲援施劍翹的輿論更加強烈。施劍翹到監獄服刑後,按說孫案應該就此了結了。

  話說施劍翹在獄中,未遇到什麼牢頭獄霸,也沒有碰到什麼“躲貓貓”本為兒童游戲,後泛指一位男青年在監獄中因參與玩“躲貓貓”游戲莫名死亡事件。陸續還有“喝開水”、“摔跤死”、“激動死”等。和“洗臉死”一位男青年在公安局拘留室洗手池中死亡。“洗臉死”三個字一時成為網絡熱詞,人們紛紛對其死因提出質疑。的怪事。從一張照片上看,表情自然、心寬體胖。百度到這樣一個資料:常有記者前來采訪,問施劍翹獄中生活如何,她以诙諧的語氣回答道:

  “這裡蠻安適的,近來天氣漸漸炎熱,不過我住在南檐下,非常涼爽,反倒覺得外面燥熱難當,身在囹圄,權當是避暑消夏吧。”

  當時正是大夏天的,這倒是好主意。

  但據說她遇到了一位不講理的典獄長。有記錄稱典獄長對她虐待,吃得很差,有病不讓看,不許她和家人見面,患病不予醫治。施劍翹氣極了,約律師向法院院長投訴。直到事情鬧到了馮玉祥將軍出來干涉。典獄長馬上意識到了:上面有人。

  據說施入獄後,家人仍不放棄營救,繼續奔走,向上層政要求助。最後通過關系找到馮玉祥。馮當時是國民政府委員,對當時社會熱門話題“施劍翹刺殺孫傳芳”早有耳聞。

  另外還有一個小背景:馮玉祥與施劍翹的四叔施從雲在清末同時發動灤州起義,二人曾有袍澤之誼,也就是最親密的戰友關系,施從雲遇難後,國民政府已明令將其列為革命烈士永志紀念。

  馮玉祥覺得,畢竟是老孫先不義的,人家報仇也是天經地義的,咋能判刑呢?這事得管管。馬上聯合國民黨元老於右任、李烈鈞、張繼等中央委員聯名上書國民政府,營救正在服刑的施劍翹。

  說實話,一個女人耗費十年為父報仇,殺掉了一個大軍閥,換作誰都會投上同情票的。當時社會各界認為她刺殺“劣跡斑斑的大軍閥孫傳芳,其志可嘉,其情可憫”。

  或許人們恨的是大軍閥,但誰又說不是對她的執著投票呢?

  全國婦聯組織和社會團體也都覺得,這是揚正氣促和諧的大好事,紛紛通電呼吁對施劍翹援例特赦。

  1936年10月14日,國民政府委員會經過反復研究,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向全國發表公告決定赦免。由國民政府直接出面干預司法,在民國時期甚為罕見。把這個罕見的赦免書全文抄出來:

  施劍翹因其父施從濱曩年為孫傳芳慘害,痛切父仇,乘機行刺,並及時坦然自首,聽候懲處,論其殺人行為,固屬觸犯刑法,而一女子發於孝思,奮力不顧,其志可哀,其情尤可原,現據各學校各民眾團體紛請特赦,所有該施劍翹原判徒刑,擬請依法免其執行等語。茲據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第六十八條之規定,宣告將原判處有期徒刑七年之施劍翹特予赦免,以示矜恤,此令。

  施劍翹在獄中共度過了九個月零二十六天後,回到家中。

  刺殺蔣介石是個網絡流言

  如同《大遷徙》的作者謝朝平謝朝平,作家,曾被陝西渭南警方以涉嫌非法經營罪從北京家中帶走。後被取保候審。、《在東莞》的作者天涯藍藥師網絡寫手,曾被東莞市厚街公安分局三屯派出所民警帶走,罪名是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罪。後被釋放。一樣,經歷過一場抓捕後,施劍翹已經成為名人了。

  記得有個女明星說過:做名女人,難。

  文章摘自《蔣介石與民國名人》

  作者:王道 出版社:群眾出版社

  本書簡介:一位平民記者歷經十年為你扒一扒有關民國牛人、有關民國統帥蔣介石的陳年舊事真相……作者信手拈來十幾位與蔣介石有關聯的民國大人物,以一個前所未有的視角,開民國史之先河,從小處入手,抽絲剝繭,揭開一段段……[連載內容]

  施劍翹也沒有逃過一些是是非非的绯聞。外界一再猜測,這個刺殺行動,幕後肯定有更深的背景。現在去百度搜搜,還是一大堆的網絡流言。

  據說孫傳芳的一位部下曾寫文章言之鑿鑿地說,刺殺孫傳芳的真正幕後主使是蔣介石,蔣介石通過施中誠給了施劍翹一筆錢,然後讓施劍翹以替父報仇之名刺死孫傳芳。

  民國前大特務沈醉1961年寫過一篇文章叫《我所知道的戴笠》,文中提到施劍翹是戴笠的座上賓,這更加重了“中統”或“軍統”參與刺殺孫傳芳的懷疑。難道那把槍真是蔣介石給她的嗎?她真是經過了軍統的特殊訓練嗎?

  施家後人對此很氣憤並否認,1963年,施劍翹專門寫了一份《施劍翹手刃父仇經過》的說明材料交給政協部門,一再澄清:刺殺只是報私仇,與政治無關。

  顯然是一些人閒得無聊搞八卦,只是搞過了頭,搞得像港台什麼周刊似的。沈醉馬上澄清,戴笠在訓練手下那些女特工時,經常拿施劍翹做榜樣,所以他誤以為戴笠和施劍翹很熟。恐怕施劍翹並未與戴笠有過交往,只是心狠手辣的戴笠贊賞她的氣度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

  但據蔣介石的一個手下的回憶錄稱:“老軍閥孫傳芳,自從他的部隊被北伐軍打垮以後,一直寄居天津,他是在日本士官學校畢業,與日本人一直有往來。蔣也恐他給日本人當傀儡,便由軍統秘派一個叫施劍翹的女子去把他殺了。”

  那就不妨八卦一下,捋一下蔣介石殺孫傳芳的動機。

  1933年5月7日,軍統局北平站站長陳恭澍、天津站站長王天木伙同軍統局北平站工作人員白世維,將曾任湖南督軍的張敬堯刺殺於北平東交民巷六國飯店。

  多年後陳恭澍透露:刺殺張敬堯,是執行當時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的制裁令。因張敬堯受坂垣、土肥原的指使潛入北平,策動駐軍叛變,制造暴亂。又說和張敬堯一起來北平共同作亂的,還有曾任五省聯軍總司令的孫傳芳,後他僥幸逃掉了。

  孫傳芳雖然當時幸免一死,但也跟張敬堯一樣,入了蔣介石的制裁名冊。只是,因為孫傳芳深藏於天津租界內,窺伺時機,暫停漢奸活動。再加上蔣介石又下達了對石友三的制裁令,軍統局顧此失彼,才使孫傳芳又多活了兩年。

  估計孫傳芳也沒啥別的愛好,就喜歡帶血的王冠,他一直與蔣介石暗中作對,還喜歡聯合日本人一起搞事,岡村寧次就做過他的高級軍事顧問。這一點讓蔣介石覺得很頭疼,於是派了不少特務對孫實施嚴密監控,一旦有機會就下手做了他。

  沒想到半路上殺出來個女英雄。對於施劍翹,蔣介石應該是心存寬慰的,甚至有點感激,只是這種感激不便表現在臉面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