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廈嶺媽宮
日期:2016/12/14 18:44:16   編輯:古代建築史廈嶺媽宮古時稱“廈嶺娘媽宮”;《汕頭市志》曰“汕頭娘媽宮”
廈嶺媽宮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始建於明洪武年間(1369年),采用硬山頂四柱穿斗式梁架結構建築,由火巷、天井、拜亭和正殿構成,內部木雕鵲替精美,屋頂鑲瓷,因歷史遠久,且屬臨海宮廟,台風驟雨使其損毀嚴重,民國初期(1911年)由村民李德欽出資重建,廟中有石碑記載;1953年被改造,作為光華小學校捨;2004年重修落成。
修繕一新的廈嶺媽宮美輪美奂。在媽宮各理事的帶領下,我參觀了廟中遺留的石門斗、石鼓、石階、石碑等皆因風化而粗糙模糊的古建築物,及媽祖臥室、媽祖出巡時坐的鸾車……發覺這裡有一些獨特之處。主座中供奉的是兩尊媽祖神像,左邊略小的是福建媽祖,右邊偏大的是汕頭媽祖。據介紹,古時漁民建成廈嶺媽宮,已在宮中立了神像,後來海上漂來一福建湄洲媽祖塑像,被廈嶺渡口一位艄公撈起來,“求杯”得汕頭媽祖同意後,“請”入宮中一起供奉,接受民眾朝拜。廟中還設有兩位媽祖的臥室,室中被、褥、鞋、枕等配套齊全,這也是少有。側坐屋頂所建的嵌瓷泥塑不雷同於其他媽宮的戲劇歷史人物,而是象征辟邪去災的雞嵌瓷等。
保護廈嶺媽宮,是留住悠久的獨特海濱歷史的烙印。自元朝、明朝以來,凡江海河濱,莫不有天後宮、媽宮等名號的祭祀建築,媽宮成了臨海村落的標志性建築物。因廈嶺媽宮建造的時間比汕頭開埠時間還早出400多年,故民間有“未有汕頭埠,先有廈嶺媽”之說。廈嶺媽宮在汕頭城區與老媽宮、華塢媽宮等幾座媽宮中,是最早建成,歷史最悠久的。據《汕頭市志》載:元末明初,現市區西北部的光華埠一帶,已形成較大的漁村,成為廈嶺。明嘉靖九年(1530),從崎碌到外馬路老媽宮一帶逐步形成沙脊,沿海居民在此設柵捕魚,稱這裡為“沙汕”,屬揭陽縣轄。1860年,汕頭正式開埠。廈嶺媽宮見證了汕頭市區從廈嶺漁村到“沙汕”,從“沙汕頭”到“汕頭”的漫長發展史。據說,廈嶺建媽宮之前,明洪武二年還在此設立“蓬洲守御千戶所”,但由於遺址難覓,故那段歷史已鮮有人知了。唯有廈嶺媽宮幸存下來,古色古香跻身於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建築群間,為後人留下了一處臨海歷史的標志。
廈嶺媽宮的存在,為人們提供了地區獨特的媽祖文化。媽宮、天後宮遍布海內外,媽祖信奉者無以計數,但大多是傳承福建湄洲媽祖文化,供奉的是林默娘塑像。因林默娘“為人救苦解災危,恩德霑黎”,多次被歷代皇帝封褒,故宮廟多命名為天後宮或天妃宮。各地祭拜媽祖,如果大門牌匾寫著“天後宮”、“天妃宮”者,那麼祭祀林默娘無可置疑。如果沒有這樣字樣,就不一定是祭祀林默娘了,或許各有所屬,各有由來。如,東村有一媽宮,據說祭拜的是潮汕地方的貞烈女之一,叫“東鳳媽”。至於廈嶺媽祖,民間傳說叫林金鳳,她與林金蘭、林默是天上仙女三姐妹,林默最小。由於廈嶺漁村屬海濱村落,村民以捕魚為業,漁舟、商船絡繹不絕,故天庭直接派她下凡“護航佑民,安瀾賜福”。林金鳳下凡後竭力庇民護航,消災賜福,保護這一方土地。漁民感念神恩,故設廟祭拜,命名為“廈嶺娘媽宮”,而非天後宮,因此福建湄洲媽祖塑像漂流至此,也才需兩尊同列,且居左。這是廈嶺媽宮較獨特的地方,也是汕頭老城區媽祖文化的一個亮點,較有研究價值。
雖然現在廈嶺媽宮已被列為“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但今後的保護工作仍任重而道遠。由此,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保護:
一、復古貌,杜絕再次占用破壞。隨著經濟的發展,汕頭已成了繁華的商埠,寸土寸金,那麼今後不管地價怎樣狂飙,都應留住古廟,“被占用史”不能再重演。現在部分地方仍被占用的,希望有關部門盡可能協商協調,恢復以前完整的潮汕建築特色之一的“雙佩劍”“下山虎”格局。二、修繕應如舊。不管是現在,或今後經年累月風化,或因台風驟雨等自然災害受損受毀,需要修繕重建,那麼一定要保留明式建築風格,保留原貌。盡量采用昔時原始古樸的木料、石料等,以顯示古建築特色,絕不能憑個人意念,隨意更改其觀,更不能胡亂給她穿衣戴帽,否則會不倫不類,喪失古時風韻。三、可以作為一個旅游景點。這裡離老市區很近,可以和老媽宮、小公園一帶古建築物連綴起來,整合開辟一條旅游新線路。旅游社等有關部門可協助管理,齊抓共管,共同保護好廈嶺古廟,留住汕頭一點獨特的媽祖文化。
推薦閱讀:
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那些事兒
福建陳元光故居
中航樾府老宅的前世今生
永寧城隍廟見證兩岸百年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