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汕頭市千年古鎮銅盂

汕頭市千年古鎮銅盂

日期:2016/12/14 18:43:28      編輯:古代建築史

    汕頭市潮陽區銅盂鎮,地處練江中游、北港運河下游,東臨和平鎮,西接貴嶼鎮,南臨練江,與汕頭市潮南區政府所在地——峽山街道分界,北連谷饒鎮,處於練江民營工業經濟帶的腹地,區位優勢突出。

    在銅盂鎮,最著名的景點當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靈山寺舌境塔,為潮汕地區現存最古老而完整的建築物。而銅盂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晉時代。早在東晉潮陽置縣的時候,縣治就設於如今的銅盂鎮境內。千年古鎮銅盂鎮,其名字的出處,源於當地一個叫“土尾潭”的水潭。

    據資料記載,位於潮陽城區西邊17.5公裡的銅盂鎮南部,有一個村莊。在宋理宗年間,也即是公元1225年到1264年間,郭氏族人落籍創村。據潮陽區銅盂鎮銅缽盂鄉郭族秘書長郭海生介紹,郭族的一世祖端齋公和二世祖宣省公原居住於福建,後來宣省公中了進士,到廣西任廣西提刑安節使,任滿之後因逢南宋戰亂,他就沒有回到福建,而選擇到潮陽來創祖。因這個村子的村前有土尾潭狀似銅缽盂,而得名銅缽盂村。直到現在,這個村莊的人口仍然單姓郭。

    這個銅缽盂村賴以命名、狀似銅缽的土尾潭,經過歷史的變遷,形狀已經改變了很多,但潭水依然很深。關於這個土尾潭,民間至今還流傳著許多傳說。“據說這裡面有三寶,一只龜,一個金鐘,一條黑墨蛇。這三樣東西都是極好的,都是吉祥之物”。潮陽區銅盂鎮銅缽盂鄉郭族理事長郭大強介紹道。

    土尾潭一帶,早年是潮陽主要的碼頭和港口,是汕頭、潮陽渡船和電船的停靠地,當時可謂商船雲集。民國時期,有部分銅缽盂人,從這個港口出發到上海從事竹篾貿易,賺了錢後衣錦還鄉,在村裡留下了不少“四點金”或“下山虎”款式的老房子,讓後人得以感受當年的繁榮。

    在銅盂,潭水深邃的土尾潭,被當地人賦予了美好的寄望。據說,它原來的名字叫做“堂北湖”,是經過多年演變才有了如今的名稱。

    銅缽盂鄉郭族秘書長郭海生解釋說,潮汕話“堂北湖”,寫成書面文字就是“銅缽盂”。郭族後代在尋祖的過程中發現,郭氏五世祖的墳碑上寫有“銅缽盂”祖;六世祖的墳碑上也寫著“銅湖”祖,“銅湖”也即是潮汕話的“堂湖”。銅盂鎮,便是得名於銅缽盂村。

    雖然銅盂的名字與銅缽盂有著直接的關系,但是整個銅盂鎮的歷史,要比銅缽盂久遠。1984年,在銅盂鎮境內的臨昆山,發掘出一古墓葬,出土有陶瓷器皿、硯台、書柬等一批文物。據專家考證,在晉代,銅盂一帶已是十分繁盛。根據相關的文獻資料記載,東晉隆安元年,也就是公元397年,潮陽置縣。唐先天元年也就是公元712年,復置潮陽縣,縣治在臨昆山,也稱為孤山,一直到唐元和十四年,即公元819年,潮州刺史韓愈,將潮陽縣治遷到新興鄉,也就是後來被稱為棉城的地方。臨昆山作為潮陽縣治,時間長達107年,後來縣治居民多遷到山下平原居住。

    銅盂古鎮上千年的歷史,留下了眾多人文景點和著名人物。區內不僅有著名的靈山寺,還有建於唐代的月眉橋、石拱橋、石板橋等100多座大小橋梁。勝前村是宋代著名學者、刑部郎中許申的後裔創建的村莊,這個在古時候只有幾百人的小村子,從宋代至明代,就出了九位進士。而清末著名資本家、慈善家郭子彬,著名心理學家郭任遠,我國現代外交家郭豐民,“紅”學家和戲劇家郭豫適,都是銅缽盂村人。我國著名電影藝術家蔡楚生的故鄉,就在銅盂鎮的集星村。銅盂的名人可以說數不勝數。

    古鎮銅盂,歷經千年,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古跡,它的名字也歷經演變,反映了當地的人文變遷。一個地名,往往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歷史景觀,值得人們去挖掘和探尋。

推薦閱讀:

安豐青石板古街的平仄詩韻

頤和園變遷札記

宜豐大山深處的神秘千年古村

山西上莊古村天官王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