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雙林巷裡雙翰林

雙林巷裡雙翰林

日期:2016/12/14 18:50:35      編輯:古代建築史

    【一】 

    四月午後的蘇州是靜谧的,在一條條幽靜的巷子中穿過,走在一人多寬弄堂裡,任由著高跟鞋在路面上哒哒的聲響,和著鳥兒們吱吱喳喳的細語,終於有了那麼一點遠離汽車喇叭的聲囂。吱啞一下,舊舊的木門被人推開,活色生香的市井生活綿延開來,誰能想過,在這個“72家房客”裡,隱匿著多少名門大家。 

    找雙林巷,是頗為不容易的,沿著人民路走,過了樂橋,隱藏在觀前商圈一片繁華的商鋪中,如果不是刻意地尋找,也許一下子就走過去了。大隱隱於市,翻查相關的文獻資料才發現,原來這裡真還住過不少文人墨客呢。在明清兩代,在這裡都出過一對兄弟翰林,雙林巷便這樣被蘇州的老百姓叫開來了。 

    不知是機緣巧合,還是這巷子本身的氣質,這兩對兄弟,都有著那麼一點耿直,少了一點蘇州人的文氣,多了些許威猛與剛毅,但是,結局卻都帶著那麼一點傷逝。 

    【二】 

    這裡本是為朝議大夫闾邱孝終招待賓客的地方,但到了明朝,姑蘇才子文徵明的後裔文震孟文震亨兩兄弟就住在這條不足兩百米的巷子裡。雖說出生書香門第,但科舉道路並不順利,連考十次均名落孫山。天啟二年(公元1622)終於得中狀元,授修撰。 

    只是,當朝天子熹宗朱由校即位已三年了,這是一個昏君,他把精力都花費在玩上,騎馬射獵,掏鳥捉魚,尤喜木工活,手操斧鋸,精心制作梳匣、屏風、亭閣,把軍國大事交給魏忠賢去處理。魏忠賢是個來自河間府的無賴,為非作歹,無惡不作。 

    一些大臣倒向了魏忠賢,而正直的大臣則憤懑難抑,起來與“閹黨”抗爭。文震孟上疏糾劾魏忠賢:“如今國家多事,強敵進犯,攻城陷池,覆軍殺將,正是臣子臥薪嘗膽之日。但是,有些人卻苟且偷安,粉飾太平。祖宗創下的基業將被強敵蠶食。” 

    文震孟把他的奏疏呈上,誰知,卻被魏忠賢從中扣留,他伺機報復。一天,熹宗正在看戲,魏忠賢說了文震孟奏疏中“傀儡登場”幾句話,說文震孟把皇上比作木偶,不殺無以謝天下。昏庸的熹宗對魏忠賢一向言聽計從,稱贊他講得有道理。一天,魏忠賢忽然傳旨:延杖文震孟80棍。80棍下來,文震孟被打得皮開肉綻。接著,皇帝诏令下達:文震孟貶谪出京。 

    雖然在之後的歲月了,文震孟兩次出山為官,但卻都因為自己耿直的個性,得罪了同僚小人,最終,被劾落職,從此不再為官。而他同為進士的弟弟文震亨,擅長造園,為哥哥的歸隱,造了一個院子,文震孟便在“藝圃”之中,過起了閒雲野鶴的生活,從此不過問政治。 

    【三】 

    說來也巧,到了清朝同治、光緒年間,巷內又出了兩個翰林,就是吳大澂、吳大衡兄弟二人。尋找吳大澂兄弟的故居,也是頗為意外的,本以為,總會有塊牌子指引,誰知道,在這200米的巷子裡走了兩個來回,卻不見蹤跡,正待放棄之時,吱啞一聲,一扇木門打開,抬眼望進去,雖然被72家房客蝸居著,但是門楣上方的磚雕頗為精細,細問來歷,推著電瓶車走出的中年男子嘴裡嘟囔著,這裡以前是姓吳的。 

    得來全不費功夫。吳大澂雖說是讀書人,他是同治七年(公元1868)進士。但用兵打仗卻是他的強項。他出使朝鮮,幫助朝鮮平定內亂。後來又奉诏赴吉林,與俄使交涉珲春黑頂子邊界,收復俄侵占之地,並立碑五座,建立桐柱,自作篆銘曰:“疆域有表國有維,此柱可立不可移”。 

    不過,成也用兵,敗也用兵。光緒十八年(1892年)吳大澂升任湖南巡撫,朝鮮東學黨之亂,日本與中國開戰,吳大澂自請率湘軍出戰。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吳大澂率湘軍出關,會諸軍規復海城,連續兩次派軍出戰,湘軍全部潰散。吳大澂拔劍欲自裁,但隨軍同為蘇州同鄉王同愈正在他身邊,急救得免。乃退入關內。清廷以吳大澂戰敗,革職留任,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吳大澂奉旨“革職永不敘用”。據說,吳大澂被罷官後,甚貧,售書畫、古銅器以維持生活,不久,便郁郁而終。

推薦閱讀:

清末翰林宅院

東麒麟巷華宅

北京白塔寺周邊重現仿古街巷

宣武采用老工藝改造舊城街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