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西津渡頭古石塔

西津渡頭古石塔

日期:2016/12/14 18:47:01      編輯:古代建築史

    鎮江老城區有條千年古街西津渡街,雲台山將之與喧鬧的市區隔開,大量文物古跡和古樸典雅的風貌使之幾乎成了“孤本”。美籍華人作家韓素音參觀後曾贊道:“仿佛是在一座天然歷史博物館內散步。”

    最近,古街街心的元代昭關石塔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年古渡千年街

    西津渡已有5000多年歷史,是吳楚早期的長江古通道之一,與揚州邗江的古揚子津對渡。三國以來,西津渡不僅是大江南北的重要渡口,而且成為防江控海的重要軍港,素有“吳楚要津”、“長江鎖鑰”之稱。隋唐以來,西津渡日益繁忙,每年從古津渡過往的商船、兵船、漕船、民船數以百萬計,古街終年商賈雲集,店鋪相連,酒肆茶樓,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如今,由於長江河道北移,西津渡與歷史記載的早已面目全非。然而,筆者依然能從這條古街上,感受到當年古街的奪目光彩。

    西津渡街全長500余米。狹長的古街上,最明顯的是青石板路,上面有千百年來獨輪車留下的深深轍印,印證了當年的繁華。如今街上幾乎家家戶戶都做點小生意,有些一百多年前的老櫃台仍在使用著。而古街西頭清末發展起來的兩層樓街依然如舊,其雕欄門窗幾乎一律漆成丹紅色,保留著當年“飛閣留丹”的臨江街肆。

    半渡亭壁鑲白玉

    古街北側,至今仍保留著一座全國唯一的宋代救生會。這是鎮江民間為救助江中的溺水者而自發捐款成立的,且代代繼承,直到建國前夕輪渡興起,鐵路、公路交通逐漸發達起來,才算完成了歷史使命。據介紹,“救生會”就是在江上救人,凡是長江上翻船,救生會的紅船(救生船)就去搶救,如果人已淹死了,就用棺材把死者裝進釘好,裝前拍個照片,讓遇難者家人認領。

    在西津渡頭,六朝時的待渡亭仍然坐落在那裡,只不過僅留有待渡半亭和下渡船的石級了。在半渡亭牆壁上,還鑲有一塊長約3米,寬1.2米的漢白玉,上面刻著西津曉渡圖,圖案雖已模糊,但還能看得清。

    “五十三坡”看風光

    在西津渡街上,至今仍保留著眾多的宗教文化建築。據史料記載,隋唐以前,鎮江與揚州江面寬40余裡,唐代尚寬20裡,常常是“風起西津斷客航”。為了祈求渡江人平安,鎮江紳民在西津渡建了眾多求神拜佛的宗教建築。

    在西津渡東頭,有53級台階,鎮江人叫它“五十三坡”。沿著這53級台階走到西津渡古街的最高處,就會看到一座過街的“昭關石塔”和一個供過路人燒香拜佛的觀音洞。

    聳立在西津渡古街街心的昭關石塔,是一座俗稱“喇叭塔”或“瓶形塔”的灰白色石塔。石塔由下部的雲台及上部的石塔構成,總高度8.635米,雲台設4門通向東西南北四方,石塔由二重亞字形須彌座及塔身構成,大體上與北京白塔寺相似,它是我國唯一保存完整的元代過街石塔。

    古石塔內藏國寶

    據史料記載和專家考證,該塔是元武宗下令重修金山寺般若院的一部分,由京師工匠劉高仿白塔寺所造,造型及工藝都是元代高水平的建築典范。石塔大約完工於1311年。那麼,這座石塔何以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的塔心室裡面藏有什麼?鎮江市在石塔大修中,發現了一批“國寶”,其中要數兩件元代銅板曼荼羅(佛教的壇場)最稀罕。一件是“觀世音菩薩曼荼羅”,其頭戴五花寶冠,雙耳系環,頸系金珠項鏈,坐於寶相蓮花座上。另一件是“黃財神曼荼羅”,黃財神左手握一葉寶鼠,鼠肥碩長尾。據說,在佛教裡面,老鼠就是看金庫的,所以抓住了看金庫的就抓到財了。

    據宗教人士稱,上述觀音與黃財神像,雖然在藏傳佛教中常見,但以二像為中心的圓形曼荼羅卻彌足珍貴,在國內已找不到了。專家們認為,西津渡街過街石塔及其出土的兩件曼荼羅應該為國家一級文物,也可稱是西津渡古街的“鎮街之寶”。

推薦閱讀:

莆田鳌山村集資重建明代石塔

嚴密保護合肥最古老三拱石橋

蒲壯所城東甕城東南城牆坍塌

溫州市挖地三尺拯救文保單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