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歷史的氣息 散發文化的味道
日期:2016/12/13 23:24:53   編輯:古建築紀錄
龍門古鎮位於富春江南岸的仙霞嶺余脈龍門山下,東漢名士嚴子陵游歷龍門山時贊曰:“此地山清水秀,勝似呂梁龍門”,贊歎間,賦予了這塊靈秀之地一個響亮的名字——龍門。
“古鎮保護性開發,不僅是為了發展旅游,更主要是為了留存歷史的記憶”
“龍門”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意蘊深厚的文化概念。當地90%以上的村民是三國東吳大帝孫權家族的後裔。古鎮面積2平方公裡,以防御性極強的發散狀街巷為骨架,以宗祠、廳堂為中心築成迷宮般的傳統民居聚落,祠廟、廳堂、民居、石橋、古塔、廟宇、寺院、牌樓……數百座明清古建築以其構思奇、工藝精、布局妙,匯聚成了凝固的音樂,奏出了千古回響之絕唱。
“古建築是龍門最為寶貴的資源,是最大的比較優勢。我們從一開始就把保護放在開發之前,開發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古鎮保護性開發,不僅是為了發展旅游,更主要是為了留存歷史的記憶。”龍門鎮黨委書記孫建楠說。
1998年10月,“98華夏城鄉游”杭州地區開幕式在龍門舉行,一直藏在深閨人未識的龍門開始引起了世人的關注。
2004年,富陽市委、市政府委托上海同濟大學編制《龍門古鎮保護與整治規劃》,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投入近2億元實施龍門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工程。對於古廳堂的整修,遵循“整舊如舊,以存其真”的理念,老的構件盡量不更換新的,松動的梁柱、檩條采取傳統的徽幫工藝加固,以確保建築的原真性。
耕讀堂、誠德堂、百步廳等一批瀕臨倒塌的廳堂得到加固修復和保護性利用,舞魁星、跳戰馬、舞龍燈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挖掘傳承,中斷數十年的孫氏後裔祭祖大典也得到恢復。2008年,龍門古鎮被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批准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迄今全國獲此殊榮的僅181家。
“小橋流水、古街人家,古鎮氤氲著清幽古遠而又自然純淨的味道”
“小橋流水、古街人家,古鎮氤氲著清幽古遠而又自然純淨的味道。”龍門鎮鎮長宋雲琴說,正是人文歷史與自然生態的完美結合,景區每年不僅要接待游客五六十萬人次,還要經常跟影視劇組打交道。自上世紀80年代初,著名導演吳贻弓前來拍攝《流亡大學》以來,先後已有《理發師》、《租個女友帶回家》、《富春山居圖》等20多部影視劇在龍門拍攝取景,龍門古鎮差不多就是個“小橫店”。
2009年12月,龍門影視接待中心成立。中心主任孫國銀說,經過不斷磨煉,現在已經形成了大約50人、相對固定的龍門群眾演員,“更有趣的是,村民保留的老家具、舊衣服、獨輪車,劇組需要用來做道具,這讓老百姓又多了一份收入。”
與一般的影視城不同,龍門古鎮的建築都從祖輩上原汁原味保留下來的,保護古鎮風貌是第一位。為了確保劇組在拍攝過程中不破壞當地環境,鎮裡都會與劇組“約法三章”:搭景不能改變古建築結構;在古建築裡拍攝時絕對禁止吸煙;拍攝的垃圾必須用專用垃圾袋及時清理。
據悉,2011年7月,省政府批准通過了《龍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龍門,要有所作為,為富陽建設文化強市、描繪‘富裕陽光的富春山居圖’多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