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鄭州孫莊村清代古宅面臨拆遷 房屋部分被毀

鄭州孫莊村清代古宅面臨拆遷 房屋部分被毀

日期:2016/12/13 20:09:25      編輯:古建築紀錄

孫莊村清代古宅面臨拆遷。對拆遷者來說,也許它的名氣不值一提 河南商報記者 張郁/攝
 

  河南商報記者李政

  見習記者程國昌

  鄭州市中原區須水鎮鄭上路路南,有個孫莊。昨天下午,這個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的村子正在拆遷。

  住戶老趙抬頭看著不遠處的鉤機,剛張開嘴,就吃了一口土。他想喊喊開鉤機的人,讓他們別拆了。

  他說,老宅始建於清朝,有160余年的歷史,“現在村子拆遷,古宅怕是保不住了。”

  事件

  鉤機逼近清代古宅

  房屋部分被毀

  66歲的老趙是個修車子的,十幾年前搬進了孫莊一棟古宅。這座宅子沒人住,他以替宅子主人看護院子的名義,租住下來。

  在他來之前,這座據說有160多年歷史的清朝宅子,已幾經易手。“上下兩層,加起來有200多平方米。你從外面看,以為是三間房,其實是五間,也就是古人說的‘三暗五’結構。別看破,裡頭都是木梁,結實著哩。”

  十幾年住下來,老趙對古宅有了感情。

  今年5月3日之前,老趙一直覺得,這裡就是他的家。“只要房主不攆俺,或許這輩子就住這兒了。”

  村子要拆遷了。幾天前,住戶幾乎都搬走了,幾台大型鉤機開到村裡,房子一棟接著一棟碎了,倒了。

  昨天下午5點多,河南商報記者到來時,兩台鉤機已逼近古宅。站在院裡,轟鳴聲震得耳朵嗡嗡響。

  老趙說,院內原本有兩處屋子,東邊的廂房已經在拆遷中毀掉了,僅剩下南邊他住的這棟。

  正說著,一大塊牆體墜落,老宅被震得晃了幾晃。老趙抬頭,想喊一喊阻止鉤機,可剛張開嘴就吃了口土。

  背景

  古宅是清代二品大員故居

  老趙說,2011年,曾有考古人員來到古宅,在木梁上發現了清代二品大員孫欽昂題寫的建房記錄,“宅子應該是他的,距今約160年。”

  老趙住的是一棟兩層瓦屋,房門朝北,門前有一個大院。

  老趙住在一層。沿木制樓梯可以上到二層,二層由五根直徑50厘米的實木柱子支撐,房體房頂全為木架結構。

  由於光線昏暗,記者借著窗外光線在橫梁上仔細尋找,但沒有找到孫欽昂題寫的建房記錄。

  據村裡人介紹,房主姓孫,今年60歲了,是孫欽昂的直系後代,但早已不住這裡了。記者試著通過村裡的人聯系房主,但沒有找到。

  據媒體此前報道,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普查小組專家稱,孫莊村的古宅建於清代,可以確認是清代大員孫欽昂的故居。具體建於哪一年不清楚,但大修於1883年。

  聲音

  文物保護者呼吁保護拆遷中的古宅

  古宅的名氣,對老趙而言,是一種希望。

  昨天下午,他對記者說,盡管鉤機就在旁邊拆,但他晚上還是要住在古宅裡。“這宅子有名氣,他們(拆遷的人)也知道我還沒搬走,不敢拆。”

  老趙歎氣,這一夜,或許是他陪伴老宅的最後一夜。“恐怕還是保不住了啊。”

  下午6點,挖掘機的“手臂”開始敲打老宅北側的高樓。

  記者臨走時,老趙跟了出來,沖著鉤機大聲喊:“別拆了,拆了我住哪兒啊?”

  他聲嘶力竭地喊了四五聲。鉤機停頓了一下,又開工了。

  老趙的吶喊或許不能阻擋鉤機,但古宅的危機已經引起了文物保護者的關注。

  昨天,鄭州文物保護者彭保紅發微博呼吁保護城中村拆遷中的古宅:十萬火急,有心文保,無力回天。文物萬間都做了土!!!“一門三進士,父子雙翰林”之孫欽昂、孫綜源故居岌岌可危,其廂房已經拆除,主屋隨時會被拆。我今天就在鉤機轟隆隆的聲音中來到現場。強烈呼吁鄭州在拆遷前必須進行文物普查,保護好為數不多的古建築。

  記者手記

  滾滾塵土中,它就像個被困在廢墟中的老人,任憑四周的機械手臂向它炫耀著肌肉,卻無能為力。

  聽說它遭遇劫難,昨天下午,我們和彭保紅緊急趕到現場,看到了上述一幕。

  村裡老人說,提起古宅,村裡人都能說上一段它的歷史。

  一位老人表情復雜:有名有啥用,政府不管,還是逃不過被拆的命。

  城中村的拆遷如火如荼,拆遷中,房主得到物質獎勵,政府完成拆遷任務。

  什麼時候,才能有人停下來,想想怎麼保護我們為數不多的古建築?

  離開時,我回頭,古宅和古宅裡的老趙被淹沒在了塵土中。

  鏈接

  父子雙翰林、一門三進士

  對於古宅曾經的主人孫欽昂,孫莊村裡人無人不曉。

  據考證:從清道光五年(1825年)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孫氏家族中先後有二十余人榮任清廷學政、道台、郎中、知府、知州、知縣等官職,有七人受皇封,被鄉鄰譽為“父子雙翰林、一門三進士”。孫欽昂是這個家族中威望和官職最高的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