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過度商業化已成致命傷 古鎮可建水鄉聯盟共同開發

過度商業化已成致命傷 古鎮可建水鄉聯盟共同開發

日期:2016/12/13 22:43:49      編輯:古建築紀錄
阮儀三(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   阮儀三(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

  專家把脈

  【文化層面把脈】

  古鎮要進一步可持續發展,必須在保護同時,使古鎮的文化底蘊綻現出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生命力。

  不能任由文物自然消滅,消極地靜觀其變,只要是無害於古鎮歷史文化遺產留存的積極嘗試,都應得到鼓勵。

  要把古鎮當作一個文化內容來看,古鎮不光充滿閒情逸致,也是陶冶情操的地方,了解文化再去旅游才叫休閒。

  據《新聞晨報》報道,針對上海古鎮的保護發展現狀,記者采訪了素有“古城衛士”之稱的阮儀三教授。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阮儀三以“刀下救平遙”、“以死保周莊”等特殊甚至過激的方式,努力促成平遙、周莊、麗江等眾多古城古鎮的保護。如今他年近80歲,已是滿頭白發,但斗志依然。

  古鎮開發一定要慢慢來

  談到古鎮發展遇到的問題,阮儀三立即激動起來:“慘不忍睹!無法忍受。”經過20多年發展,我國的古鎮保護與旅游發展如今走到了十字路口,暴露出一系列問題,甚至正慢慢走上絕境。

  古鎮旅游幾乎都是開一條或幾條老街,搞一些游船坐坐,所賣的旅游紀念品也無非是糕點、蹄髈、米酒、臭豆腐等,賣的很多小商品都是義烏貨。他說,一旦一個古鎮出名了,除了大量游客湧來,商人、房產商等緊隨其後,於是出現全民經商、破牆開店、偽劣產品泛濫、污染嚴重等現象。“古鎮過度商業化成為致命傷。”店鋪泛濫破壞古鎮風貌,大量的游客也讓古鎮不堪承受。擁擠不堪的旅游體驗,使水鄉不再古樸靜谧、可親可近。古鎮原住民陸續遷出,古鎮原汁原味的生活場景一去不返。

  阮儀三說,“很多古鎮找我做規劃,如果開口說要搞好旅游,吸引游客,我肯定不做”,古鎮不是用來旅游的,旅游只是派生職能。古鎮開發一定要慢慢來,“將古建築保存好了,就會自發形成旅游勝地。如果只為了賺錢而不惜手段,又會變成新的破壞”。

  可以做點新東西但有原則

  強調對古鎮的保護,但他絕對不反對古鎮的開發。

  古鎮作為人們生活的載體,自然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保護好了,以後當然要開發。當地居民的生活也要改善,現代化也要進去。如果古鎮居民要通汽車,就不能把橋拆掉通汽車,而可以從橋後面通,歐洲都是這樣的。”

  對於當下許多古鎮的做法,阮儀三忿忿地說:“一些古鎮完全是推倒重來,整個是假古董、假古鎮,這絕對應該反對,叫我去看,我都不去看。古鎮可以做點新東西,但要遵循一定原則,不能把中國傳統的東西都扭曲了,最後留下一筆債,以後必定要還的。”

  歷史遺跡的搶修、現代化設施的引入等做法,總是眾說紛纭,存在不同看法,這需要隨著時間的沉澱在社會發展中求證功過,正確的認識總是有賴於不斷的實踐積累。他認為,不能任由文物的自然消滅,消極地靜觀其變,而是積極投身保護與發展實踐,從失敗中矯枉勘誤,從錯誤中汲取教訓。

  阮儀三稱,“只要是無害於古鎮歷史文化遺產留存的積極嘗試,都應得到鼓勵。”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