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手藝人的生意經
日期:2016/12/13 22:43:53   編輯:古建築紀錄
年近70的鄧和平設計制作個性剪紙畫
“重慶最美地攤”變廢為寶
謝先生父子專門經營家傳手藝的毛筆制作店鋪
陳家強利用自己的手繪技能開了一間專門制作圖案畫的梁平竹簾
何女士憑借糖關刀手藝技能經營著一個小攤位
何小姐從事米上刻字生意
實習記者 楊智威 攝影記者 胡健
上世紀80時年代,剃頭挑子走街串巷,“磨剪刀、菜刀”的吆喝聲隨處可聞……民間工匠們大多手藝精湛,做起事來看熱鬧的大人小孩能圍上一圈:手中在磨刀石上來回磨著的剪刀,在微煦的陽光中,閃著刺眼的光。工匠們是那樣地投入與專注,把每一個動作都做得如此的完美,一出一收,時不時,會停下,瞧瞧手中的剪刀是否磨精,仿佛手中捏著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工匠們市場定位的模糊,沒能跟上時代的商業模式,讓這猶如創作藝術品般的場景幾乎絕跡。
同樣是手藝活,重慶的民間手藝人也在承受著市場變化的沖擊,在商業與藝術之間尋找著平衡,有人成功、有人迷茫。
作為重慶民間手工藝術品最為集中的古鎮磁器口,更是這一變化的忠實記錄者……
【在藝術與商業間徘徊的典型樣本】
樣本1:煙盒剪紙
成本:(6800元宣紙+800元大紅紙+1800元卡紙+14800元畫框)+12000元門店租金= 36200元(2012年)
淨利:不便透露
經營現狀:制作在國內 主要銷往國外
磁器口開店三年虧6.8萬元
世界民藝大師牆內開花牆外香
年近70的鄧和平——磁器口古鎮的金剪傳奇,世界藝壇的民藝大師。自2001年受邀攜作品赴丹麥參展以來,十多年間,她的一把剪刀舞遍英國、法國、德國、奧地利等18個國家,現場演示的花卉剪紙,連剪40張不同花形圖案,看得各國老外歎為觀止。售價200美金一張的煙盒剪紙,平均每年帶出國門300多張,無不售罄。
老外200美金買她巴掌大“煙盒剪紙”
今年5月下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巡視團前往重慶考察,在磁器口發現了鄧和平的小店,因店裡的剪紙售價比在海外展出時賣得便宜得多(磁器口店200元人民幣/張,國外售價200美金),該團隊在磁器口逗留三天,一口氣買了她6000多元的剪紙作品。
“每張剪紙裡面都是中國典故、重慶故事,連美國的人類發展史學家都是我的座上客。”鄧和平說,她用煙盒紙為剪紙材料,一是環保,二是為傳承中國文化。
記者在其煙盒剪紙作品上看到,落刀之處都有意避開了“龍鳳呈祥”字樣和“熊貓”牌標志等圖案,民族元素在巧手下得以完整保留。
藝術不是青菜白菜 剪紙不講價
“我的剪紙從不講價,因為藝術不是青菜白菜,不能賤賣。”鄧和平的作品售價不菲,但在國內並不像國外一般受重視。
“在這裡待了三年,門店租金就虧了6萬8。”她說來店裡看稀奇的多,為藝術買單的少。“很多年輕人不明白我的作品呈現的文化內涵,進店拿起手機一陣胡亂拍攝,都被我請出了門。”
國內做生意虧本 想關店開學校
一周前,鄧和平不慎摔斷了左臂,關店在家吊著繃帶堅持剪紙。“都是這把年紀的人了,再過幾年眼花,都不曉得還剪不剪得動。”鄧和平說,“我在幸福街上還有個70平米的兩層樓門面,我想在那裡開個剪紙學校。”在鄧和平看來,在國內做生意本身也是虧本,還占用她大量時間,耽誤創作。她一邊翻出多年來積攢下的90多本創作手稿冊,一邊告訴記者,“開學校不但能把這門手藝傳給他人,也能慢慢培養國人對中國傳統藝術的認知。這是我目前最想做的。”
【幸福路上的幸福】
樣本2:地攤木雕
成本:(15元× 45個)+ 0元門店租金 = 675元/月
淨利:3000~4000元/月
經營現狀:新奇的攤位布置聚攏消費人氣
深谙眼球經濟 “重慶最美地攤”賣木雕
沒有擺滿貨品的門面,只有掛滿奇葩標語的一面牆。磁器口幸福路高處,自去年9月起多了一處奇觀,名曰“重慶最美地攤”。
“取這個名字,掛這些原創搞笑段子,自然會引來很多過路人好奇駐足。”攤主尹哲曾是個扛過攝像機的媒體人。深谙眼球經濟的他,因“愛好自由,不願被束縛”而選擇離開集體,出來單干。
尹哲的地攤雖卑微,賣的東西卻“高貴”。他以每個15元左右的價格,從雲南引進一種名叫金香木的原木樹枝創作木雕工藝品。經過去皮、上油、燒制,再加“依形而為”的少許雕琢,價值一兩百元甚至上千元的花卉、動物等木雕藝術品即告誕生。
尹哲說,木雕最初只是他的愛好,後來通過鑽研變成一種手藝。
“有次住在地攤旁的一家低保戶,把不要的柴火扔在街上,我撿起來加工成茶盤,賣了400塊錢。”這樣的例子在尹哲的創作生涯中並不少見。
曾經只是在這兒寄賣木梳、筆筒等小玩意兒的黃楊木雕刻人,也看到了當中的小小商機,准備下個月搬到磁器口與尹哲合租,合伙將雕刻這一“美麗的地攤”生意做起來。
樣本3:毛筆制作
成本:約3000元商品成本+ 2500×3元人力成本+ 1000元門店租金=約11500元/月
淨利:不便透露
經營現狀:耗損品易產生重復消費 學生與老顧客承擔“走量”
重慶對書法、繪畫扶持力度大
文房四寶爭做磁器口新特產
“8年前來到磁器口以裝裱、裝框業務為主,多年的培養才慢慢把毛筆生意做起來。”朱氏制筆的謝迪說,岳父是江西人,當地擁有成熟的制筆技術與豐富的毛皮原材料,遂希望依托遠方的優勢,創造眼前的財富。
2011年,謝迪在原有小店的對面,以每月1000塊的價格新租下一個鋪面,專門用於毛筆的展示與銷售。兩年來,市場培育情況良好,生意還算不錯。
“周邊的學生和老顧客是主要消費群體,最熱銷的幾款毛筆均價都在30元左右,一個月能賣300支左右。”謝迪說,重慶對書法、繪畫藝術的扶持力度較大,中小學均廣泛開展書法學習活動,且毛筆本身屬於耗損品,易產生重復消費,所以市場需求量自然多。
毛筆對於謝迪來說,不僅是門生意,更是一種傳承中華文化的載體。他未來或會與磁器口管委會協商,將毛筆甚至文房四寶打造為磁器口的新特產,借此體現並提升古鎮的文化底蘊及形象,“甚至想把江西的工廠和老藝人搬過來,把我們的毛筆發展成重慶自己的傳統工藝品牌。”
【橫街之上求平衡】
樣本4:梁平竹簾
成本:約1000元商品成本+2500×1元人力成本+3000元門店租金=6500元
淨利:約5000元/月
經營現狀:竹簾產品吸引游客進店 低價產品支撐店內銷量
饋贈外賓的“國禮”
賣不過竹酒杯
“很多人看不到背後復雜的制作工藝,覺得一幅看似‘普通’的竹簾值不到上百元。”梁平竹簾的店老板、竹簾第六代傳承人陳家強說,制作竹簾前後共有90多個步驟,完成一幅33cm×100cm中等尺寸的竹簾最少也要一天時間。梁平專業的竹簾工廠只有3家,一家技工10多人,且都是中老年人。
“來買竹簾的大部分是中年人,年輕人似乎更喜歡對面坦克模型店的產品。”該店一位女店員說,售價幾百上千的竹簾雖是店內的主打商品,但店裡的像竹酒杯之類的商品才是支撐銷量的主體。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梁平竹簾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饋贈外賓的‘國禮’。”陳家強告訴記者,早在北宋年間,梁平竹簾就被列為皇家貢品,飲譽天下,素有“天下第一簾”之稱。曾經風光一時,銷量火爆,“現在已遠不如以前了。”
陳家強的店在磁器口橫街上開了約有1年時間,門店租金每月3000元,純利潤大概在5000元上下,但綜合來看也只能算是“收支平衡”。他說,原本想去人流量巨大的正街租一個鋪面,但房租太高,擔心成本收不回來,只好作罷。
“國家對於梁平竹簾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扶持力度還不夠,我們這些小廠家也沒有能力去作宣傳。”陳家強非常希望有關部門能多為這些竹簾藝術品做推廣,讓年輕一輩來關注這些民間手工藝。
【聚森茂裡匯聚變遷與辛酸】
樣本5:糖關刀
成本:不願透露
盈利: 做了15年生意,今年是情況最差的1年
經營現狀:4家手藝人共享2個攤位
“保護好我們傳統手工藝,
我們願意做一輩子”
“當時磁器口還沒有開發,正街上都是住家戶和少量茶館。”1998年就從貴州來磁器口擺攤賣糖關刀的何女士,見證了磁器口從門可羅雀到人煙鼎盛的發展歷程。
1999年磁器口剛開發,那年的大年初一,她5角到1塊的糖關刀生意居然一天能賣出170多元的“偉大業績”,電視台還對此作了報道。“沒過幾天,磁器口立馬來了7家糖關刀手藝人。”
據了解,因為攤位有限,如今得以進入聚森茂的糖關刀有4家。這4家手藝人在2個攤位上輪流做生意,“今天是我們這兩家,明天又是另外兩家了。”
“我這個攤兒,現在轉糖關刀是5塊錢一次,指定做的圖案是10塊錢,工藝復雜點兒的20塊錢。”何女士說,平時一天只賺四五十塊錢,周末人流量大能賺100來塊,“如果碰上節假日,能掙個400多塊,但這畢竟是少數。”
“我在磁器口做了15年生意,今年是情況最差的1年。”雖然已感生意難做,但因為一家五口要吃飯,還要供孩子上大學,只有這門手藝的何女士也只得堅守最後陣地,“老公也外出擺攤了。”
當記者問起她對未來的打算,她回應了一個茫然又無奈的苦笑。
“希望磁器口永遠保護好我們傳統手工藝,只要有,我們願意做一輩子!”旁邊龍須糖攤主說,他很想政府能多組織活動,讓傳統藝術能有更多機會向世人展現技藝。對面的面人攤主也告訴記者,沒有糖關刀和面人就沒有古鎮,這些才是古鎮最真的味道。
樣本6: 米上刻字
成本:不願透露
盈利:一月100單生意,共賺1000多元
經營現狀:大勢已去,准備轉型
米上刻字已無新鮮感
打算搬離磁器口做刻章
“在這裡開店4年多了,一個月能做100多單米上刻字生意,每單收費10塊錢。”從事米上刻字生意的何小姐告訴記者,2009年她剛到磁器口,在正街租了一個每月700塊的門店,2010年轉入聚森茂後,7平米不到的店面租金已要2000元。
“南來北往的游客對這個東西已經見怪不怪了,神奇的小手藝對他們來說已經沒有新鮮感。”在何小姐看來,古鎮上新奇的小玩意兒層出不窮,競爭變得異常激烈。若不是她家還兼做刻章生意,恐怕這間小小的作坊也難以為繼。
“不少學書法、繪畫的學生來店裡,說想學刻章,好為自己的作品落款。”本著傳承手藝的目的,何小姐熱情地指導著這些年輕人,無償將技藝傳授,只順便賣些刻章所需的石材給學生。
眼見米上刻字大勢已去,何小姐萌生了轉型想法。她告訴記者,未來將會放棄米上刻字,轉型專做刻章生意。“或許會擴張、裝修門面,但生意實在難做,也不排除會離開這裡,到外面去謀發展。”
專家:
注入流行元素
糖關刀可變糖鳥叔
除了各方力量要協力創造民間手工藝業的復興與傳承的環境,手工藝人也可從技術、工藝上去嘗試創新改變。
“像糖關刀,其工藝本身並不復雜,制作者若能順應時下潮流,繪制些流行的題材,比如喜羊羊、江南style(鳥叔形象),相信愛吃甜食的小孩會很容易對此著迷。”資深經濟學者羅乾認為,一些民間手藝人因常年機械化制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創新思維,不曾嘗試對傳統技藝進行推陳出新。
品牌管理專家林振宇表示,“年輕人之所以對傳統手工藝品不感冒,是因為覺得它老土。”林振宇認為,重新對店鋪及產品進行形象設計與包裝,使它時尚化、年輕化,讓傳統的產品變得更有現代感。年輕人會更願意去關注、去感受、去學習,傳統手藝也可能因此後繼有人。
行業協會:
政府應多搞活動,
多鼓勵民間藝人去創作
“原汁原味的傳統手工藝當然有保留的必要,政府部門應盡可能的利用各項手段和資源去打造、宣傳,給這些民間手藝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留住制作糖關刀、面人的這些民間藝人。”
重慶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柳孔文說,改善這些傳統手工藝的生存現狀,相關政府及文化部門應該先行,“多搞活動,多鼓勵民間藝人去創作,才能維護好這些無形的民間財富。”
此外,行業協會也將盡可能的把一些商業場合需要民間手藝表演的機會介紹給流動的攤販藝人,幫他們開辟除銷售產品外的其他盈利渠道。
同時,像木雕、毛筆制作等經營狀況較好的手工藝者,也要肩負起傳承民間手藝的責任,“這樣才能保證手上的藝術形式擁有持久的生命力。”
管委會:
建傳統手工藝體驗中心
供手藝人展示與表演
其實,早在2007年,磁器口便曾計劃要在鎮上打造巴渝民俗文化聚集中心,修建碼頭展覽館等,但因為2009年古鎮管委會的更換,使得該計劃無奈擱淺。
所幸,新管委會今年重新注意到了這塊“失地”,最快將於今年6月底,在磁器口清水門廣場布局一個傳統手工藝藝術體驗中心,以滿足市場需求。
“我們正在搭建這個平台,計劃每周六、日集中搞一次民間手工藝的固定展示與銷售,不僅針對古鎮上的手工藝人,也向市內各大高校的手工創意者開放。”何小姐介紹說,管委會已經在著手為該體驗中心搭建展間,屆時只會向入駐單位收取一定的搭建成本費,並免費提供物料。管委會方面希望糖關刀等民間手工攤也能入駐,但決定權在於他們。
據透露,管委會目前已啟動招商、登記工作,並在對報名的單位進行篩選,“必須是具備傳統手藝的商家,使用現代化工藝生產的商家是不考慮進入的。”建成後,將重點針對剪紙、刺繡、繪畫等具有表演性質的傳統工藝進行展示。游客不但可以現場體驗傳統手工藝制作,還能將定制手工藝品買走。
“清水門廣場的人流還不太足夠,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引導和培養,發展期間遇到的問題,也需要我們在運作中逐漸去發現與改進。”何小姐表示,希望該中心的建成,能對傳統手工藝術的發展帶來盡可能多的助益。重慶6月1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