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陶寺遺址或是最早的“中國” 約4000余年
日期:2016/12/13 20:14:19   編輯:古建築紀錄
資料圖
“距今約4300年至3900年的山西陶寺遺址群很可能就是最早的‘中國’。”日前舉行的首屆陶寺帝堯文化旅游節上,多位專家學者提出,無論從存在時間上,還是歷史地位上,山西陶寺遺址都與“古平陽城”相一致,陶寺遺址就是帝堯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國”。
陶寺遺址位於襄汾縣城東北7公裡的陶寺,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支點,出土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存,特別是文字、城牆、宮殿、王陵、銅器、彩繪蟠龍紋陶盤、觀象台等,具有早期國家的特征。其中有世界上最早的古觀象台、中國最早的文字、最早的農事歷法、最早的國家龍徽、最早的八音鼓樂、最早的木器、最早的建築材料——板瓦等。其中觀象台的發現,印證了《尚書·堯典》所記載的堯“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的歷史功績。陶寺遺址的發掘和發現,使堯、舜、禹時代不再是傳說,證明了山西是華夏民族最重要的根祖之源。
專家們介紹說,“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錄可見《何尊》中的“宅茲中國”,可確鑿證明“中國”這一概念與稱謂在西周早期已經出現。但“中國”指哪裡?最早出現在什麼時代?一直存在爭論。在發現陶寺遺址之前,只有一個中原的概念,人們認為在中原地區的國家就是中國。之所以確定陶寺遺址為最早的“中國”,著名考古學者何驽表示,是因為發現了殘長為171.8厘米的漆桿,即圭表日影測量儀器系統中的圭尺。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古人建立都城必須遵循王者居中、王者與天地交通的思想,依照夏至影長的標准確立地中,以此來確定都城選址,在地中建都城,在中土建國家,地中之都,中土之國,就是“中國”。何弩表示,“中國”出現或形成的物化標志是陶寺圭尺的出現,因為它是人們在“獨占地中以紹上帝”的意識形態指導下,通過圭表確定中心位置而建都立國的最直接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