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歷史古建——河北天桂山

歷史古建——河北天桂山

日期:2016/12/14 17:24:49      編輯:古建築紀錄

    天桂山,位於省會石家莊市西北90公裡處的平山縣境內,總面積60平方公裡,是河北省著名的山岳古剎型風景名勝區,2001年11月,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4A”級景區,2002年4月,又被國務院審定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天桂山是太行山的名峰,素以山勢奇險,風景秀麗著稱。在元、明時期,因其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固,被稱為“三門寨”,曾在其上設立垛口,駐兵守護。其山脈形勢,因酷似桂林山形,向有“北方桂林”之稱。明末清初,這裡修建了青龍觀,在純自然景觀中增添了一組富有皇家園林氣派和道家宮觀風采的建築群體,因為湖北的武當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聖地,隨之又有“北武當”的美譽。

天桂山青龍觀道院

   天桂山的青龍觀,原是為明朝末代崇祯皇帝修建的歸隱行宮。明朝末年,李自成起義嚴重動搖了明廷皇權。崇祯皇帝朱由儉在義軍紛起逼近北京的情況下,預感江山不穩,便密派心腹太監林重萆出京選隱地修建行宮,以防不測。林重萆遍訪半個中國,慧眼獨具,選中了鐘靈毓秀、易守難攻的天桂山。當林重萆依皇家園林格局創建行宮即將竣工時,李自成逼近北京,崇祯皇帝未及出逃,便吊死在景山的煤山。林重萆為盡忠其主,出家皈依道教,法號清德,將行宮改名為青龍觀道院,並依崇祯相貌鑄成真武銅像,日夜香火供奉。所以,在供奉真武銅像的真武殿的廊柱上,镌刻著這樣一副對聯:“出三宮別六院修成玉體;入武當歸正道煉就金身。”於無奈中透出一絲最後歸宿的欣慰。

   青龍觀屬道教秋祖龍門派,與龍門派的祖庭北京白雲觀有著深厚的淵源。林清德主持青龍觀30多年,收弟子,續道教,道徒最多時達四五十人,道徒名字中間的字也都采用北京白雲觀標明輩分的字。從林清德起,到1937年“七七事變”,青龍觀先後經歷了十三代傳人。

   清初一百年間,青龍觀屢有增設和修葺,擁有大小建築十二處之多。其中真武殿、蒼巖殿和大光明殿共為青龍觀的三大建築。在這座集皇家園林、道教宮觀和大自然秀麗景觀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內,青龍觀的龐大建築群,依山就勢,隨崖而建,真可謂陡崖鑲金,絕壁嵌珠,巧奪天工。在叢林掩映下,一組組建築時藏時露,錯落有致。在這裡,不僅可以領略奇峰林立,霧鎖雲封,花繁林密,泉鳴瀑濺的自然景觀,而且可以陶醉在紅牆綠瓦,翹角飛檐,風拂銅鈴,空谷梵音的氤氲氣氛中,自是有一番超凡脫俗的情趣。

   “天下名山僧占盡”。天桂山不僅具有北方山脈之雄險,更兼有南方山巒之奇秀。當初崇祯皇帝選中此地,也是因為這裡“山高而秀,地僻而幽,有靈氣缭繞,鸾翔鳳舞之狀”,才准備在這裡建造歸隱行宮,“絕塵以棲”。天桂山呈東西走向,山體由三層疊巖構成,陡崖之間是坡度較緩的平台,形成天然棧道,平台上樹木蔥茏,一層蒼巖,一層林木,赤壁翠峰,蔚為壯觀。沿著疊翠的山道登上山之極頂,面對雄渾的綠海和壯闊的林濤,你會感受到一種無窮的力和一種無言的美。春天的天桂山,一枝枝、一株株、一片片的桃花,像是紅白相間的浮動不已的桃花雲,飄上山坡,飄進山谷,繞著山林,擁著山寺。當金風送爽,深秋來臨時,這時的天桂山,千山洩火,萬壑流丹,漫山的紅葉,橫看如萬丈紅绫隨著山巒而舞動,縱看如千百幅圖畫垂於天地之間,真好似一幅長卷秋山紅葉圖。

   天桂山千姿百態的溶洞,以其幽遠神秘的洞道、各具特色的乳石、千奇百怪的景觀,吸引著無數游客。其中位於真武殿上方絕壁之上的三眼洞,依崖而生,下臨深淵絕壁,洞內寬敞,乳石遍布,洞後有洞,內有石床石枕,入內細聽,水流聲響,奧妙無窮。電影《白毛女》大春與喜兒相會的鏡頭於此拍攝,故此洞又稱白毛女洞,聲名遠播。

   1997年,為迎接香港回歸,在天桂山100多米高的峭壁之上,镌刻了一個巨大的繁體“歸”字。此字高97.71米,寓香港回歸之日;寬49.1米,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歸”字的外緣總長430米,整幅作品50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漢字。這個镌刻在刀削斧劈般的百丈危崖上的頂天立地的繁體“歸”字,為天桂山增添了一道引人入勝又寓意深遠的文化景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