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隴南成縣開元寺

隴南成縣開元寺

日期:2016/12/14 17:29:17      編輯:古建築紀錄

開元寺更多意義上是盛唐的一個文化符號

開元寺更多意義上是盛唐的一個文化符號

綠葉黃花之上的開元寺

綠葉黃花之上的開元寺

寂靜的開元寺村

寂靜的開元寺村

沙壩鎮的陶罐窯

沙壩鎮的陶罐窯

崖下的一泓清泉是寺院的水源

崖下的一泓清泉是寺院的水源

    開元寺位於成縣沙壩鎮西北方,山寺兩旁有兩條小溪潺潺有聲,在寺前山下匯於一處。有人說這在中國古代堪輿上講是“兩水洗铧”的風水寶地,小小一座開元寺,體現著中國傳統風水與生態的完美契合。

    “想不想知道一只陶罐是從哪裡燒制出來的?”

    十月上旬,在成縣采訪時,深谙當地歷史掌故的成縣衛生局副局長石貴平拋出了一個讓我感興趣的話題。

    在他的陪同下,我們去往縣城以西15公裡的沙壩鎮,到山邊尋訪一座保留完好的陶罐窯。據他講,成縣制陶業大約起源於新石器時期,產品多為各式陶罐。東漢到西漢時期,陶罐的用途逐漸廣泛,制作工藝逐漸精湛,有好多的器具、炊具及裝飾用品無不制作精細。全縣境內東、中、西部的古窯址出土的紅陶、彩陶、陶俑表明,古代制陶業在成縣已經非常廣泛。

    這座陶罐窯從半山腰像一條威風凜凜的蜈蚣向路邊探下身形,在一旁的草坡上,還擱置著兩只燒制好的陶罐,我不禁贊歎看到的陶罐窯是了解民間制陶工藝的最好實物。

    拍照完畢,向工人詳細了解了工藝流程後,本以為將要返回縣城,石貴平卻手指著大山深處的方向又抖了一個包袱:“離這二十來裡,有一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村子,名叫開元寺村。想不想知道它村名的由來?”

    開元寺,我說莫非村子是因寺而得名?他含笑不語

    采訪車從柏油路轉向泥濘的鄉間土路,車窗外一路林木蔥郁、野花爛漫,看著四周的地貌越來越偏僻,再想像著一座建立於盛唐開元年間的氣勢恢宏的古寺,我漸漸懷疑前面自己的推論。

    堆滿麥草的曬麥場、牆角長滿白傘黑褶菌子的老房子、斑駁有點滄桑的戲台……在暖洋洋的陽光下,開元寺村帶著些許慵懶的意味出現在我們面前。

    村子的南北角上,不到一百米處有兩道溪澗沿著山根潺湲流過,最後在村頭匯合成汩汩的清流,兩水中分處有近低遠高的山巒綿延而來,它臨水兩側皆是丹籐翠蔓披拂的石崖,一座小寺院獨踞其上,給人一種淒寒蕭瑟的況味。

    三兩間屋宇,寺院形制雖小,但我認為它正是傳統文士最喜歡歌吟的野風古貌。正如唐岱所說:“或作蕭寺凌雲漢,古道天行景象,使觀者肅肅然。”

 

    石貴平說,他曾在開元寺村的老人嘴裡訪得這樣的傳說:在唐朝時,曾有一位來自四川的風水先生四海雲游,為的是尋求一處遷葬祖墳,來到開元寺村後大為驚喜,他發現開元寺後山為青龍入川(水),極盛之脈,就急急忙忙回去搬靈,時隔一年,等他回來後,才發現山上已經修起了開元寺的大雄寶殿。

    他後悔莫及,暗自發誓要破壞這裡的風水,於是找到寺後的龍頸處天天去挖掘土石。可是奇怪的是白天他已明明挖斷龍頸,可是隔了一夜地又長平了,天天如此。有一天晚上,夢見一個老頭說:“我什麼都不怕,就怕有人扯我的龍須”,第二天風水先生就拿了一個鋸子去了,用鋸子去鋸先前挖出來的茅草根,才鋸了三下,只聽得天上雷聲大作,如同山崩地裂,茅草根上鮮血如湧,把風水先生嚇得面如土色,當時氣絕而亡。自此後開元寺年年香火旺盛,地方上人才輩出,寺院也越建越大,聲名遠揚,昌盛了好幾個朝代。

    沿著山脊上的簡易石階,我們的腳步放得很輕、很慢

    頭頂高遠和深不可測的天空,我感覺似乎有一只看不見的手,掌握著開元寺過往所有的秘密。

    這幾百級石階,攀登起來消磨不了多少時間和氣力,但心靈上卻仿佛在做一次遙遠的漫游。

    一座深山古寺為何會以煌煌盛世的年號“開元”為名?石貴平娓娓道來:

    這還得從長安著名的佛教寺院開元寺說起。據寺中刻於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的《開元寺興致碑》記載,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正月二十八,玄宗皇帝與著名的勝光法師曾在開元寺延慶殿進行過一場有關佛恩德的辯論。碑為圓首方座,高1.64米,寬0.55米,圓形碑額的頂端刻有神人、仙草、瑞獸等圖像,兩邊刻有纏枝牡丹,中間篆刻“大開元寺興致”6個大字。碑身正面分兩段,第一段刻唐玄宗與勝光法師辯論佛恩德的場面,玄宗與勝光對坐,玄宗一邊有4名侍者,勝光一邊有4名沙彌,代表政、教兩方面。第二段刻的是玄宗與勝光辯論佛德的內容,在勝光法師的弘論後,玄宗皇帝說過這樣一段話:“佛恩實大,非法師宣說,朕豈知耶!自今以後,誓為佛之弟子,可於天下州府各置開元寺一所,表朕歸佛之本意。”

    於是,當邊地多悲風的成州有了這一座開元寺,這裡的百姓暫時告別了長嘶的駿馬、銳厲的號角、驚魂的鼙鼓和一切戰陣上讓人害怕的威儀後,在座座青山如蓮花瓣圍攏過來的這座小小寺院,或許唯有那青燈古卷、木魚聲聲,才能讓他們忘記屢遭兵災戰亂的傷痛。

    現在我們已無文獻可考察當年全國各州府是否皆奉敕造寺,僅於舊唐書卷九有“天寶三年(744)四月,敕兩京及天下諸州鑄金銅天尊及佛像各一尊,置之開元寺”之記載。然於現今所存各種佛教史文獻,如唐代鑒真大師(曾赴日本,後成為日本律宗之祖)的傳記《唐大和尚東征傳》,與來華留學之日僧圓載、圓仁、圓珍等人之旅行記中,則載有較具體之資料,如諸州開元寺之名稱,及部分有關之記事。另據《大明一統志》所列舉,當時留存者,有直隸真定府冀州開元寺、元氏縣開元寺、永平府開元寺、順德府開元寺、陝西西安府鹹寧縣開元寺、福建泉州府溫陵開元寺、福州府閩縣開元寺、山東登州府開元寺、河南歸德府開元寺、寧陵縣開元寺、虞城縣開元寺、南陽府舞陽開元寺等十二處,都非往日盛況,那麼成州的這座開元寺自然漸漸寂寂無名了。

    但在十年浩劫中,開元寺未能逃脫厄運,改革開放以後,文化復興,經許多熱心人士多年修復,寺院建築漸復原貌,香火日盛。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二時值廟會,唱大戲四天,引來四面八方游客前來觀光旅游。

    唐時的成州開元寺雖然無跡可尋了,但原名為張山村的小山村卻在近年易名為開元寺村,除了本村擴大知名度的考慮,另外我想,也是當地村民有種對盛世能帶來澄明與溫暖的期許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