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灣古鎮——廣東音樂之鄉
日期:2016/12/13 22:27:14   編輯:古建築紀錄楊舒:各位好,歡迎收看《南粵紀事》,我是楊舒。提起廣東,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可能第一個念頭都是這裡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代表地,經濟的高速發展成為中國進入現代社會的模板,但或許很多人都已經想不起在霓紅都市的夾縫中,其實廣東也同時存留著千百年的文化和韻味。
其中被稱為廣東最美麗鄉村的沙灣古鎮就是歷史的血脈,這位於廣州市番禺區的7萬平分米的嶺南古建築群已經有著800多年的歷史。自宋代以來,幾個世紀的風雨孕育了沙灣獨具廣府蘊味的古鎮文化,之所以被稱為“廣東音樂之鄉”、“飄色之鄉”、“中國龍獅之鄉”,正是因為文化傳承在這裡生生不息。
近百年的歲月變遷,昔日的喧鬧與笙歌可能已經淡去,但絕對不是消亡,在寧靜古樸的回響中,你仍然可以尋找到歲月的記憶。本期的《南粵紀事》我們就帶您一同走進沙灣古鎮,去探尋那隱秘在巷陌深深處的古鎮情懷。
解說:800多年前的南宋時期,沙灣還是一片半月形的海灘,大陸的邊緣也只是到此為止。從安徽合肥地區遷移過來的何氏先民,開始在這裡圍海造田,安家定居。沙灣的面積也隨著先民的陸續遷入,而不斷擴大。
梁謀(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因為沙灣很特定的地理位置就是西江、北江交匯的地方,所以它是很豐富的沉積物,所以它的田畝圍海築田的田是非常肥沃的,從魚游合樂,三萬頃,這三萬畝的地方後來到全盛時期,發展到什麼呢?發展到六萬畝,所以民間有一個講法啊“沙灣河,有仔不愁沒老婆”。
解說:到了明清時期,沙灣舉人進士輩出,各族紛紛修族譜、定族規,廣修祠堂,形成了獨具特色宗祠文化。在沙灣,宗祠古屋星羅棋布,形制各異。今天我們見到的留耕堂就是沙灣著名的何氏大宗祠,而對何氏來說,崇尚書墨的家訓更是根植於整個氏族文化,從留耕堂的點點滴滴,可以看出文化人在這個家族受到的禮遇。
何穗強(沙灣民間學者):我們何氏祖先的三兄弟同朝中進士,其中二弟何粟更是受到當時皇帝的器重,招為驸馬,後來為抗金與宋徽宗一起絕食身亡,牌坊的建立是為了教育子孫,我們祖先當時是很愛國的,也很有功名,留耕堂可以說是“詩書世澤”這個觀念是受到歷代祖先的推崇。為鼓勵後人讀書,考取功名,能夠在當朝考中功名的人就能在祠堂內立牌匾,在留耕堂前面有許多旗桿夾,也可以說作為紀念,中功名者在祠堂前豎旗立碑,寫明在那一朝中哪一科哪一個功名,前面就有很多旗桿夾。
解說:在沙灣,長日寧谧的車陂街和安寧西街曾是古鎮的中心,一度商賈雲集,位於安寧西街的三稔廳建於清代中葉,這個被沙灣人稱作“大廳”的地方,長期吸引著廣東音樂家和曲藝愛好者駐足彈唱,私伙局”也由此得名。
韓繼基(翠園樂社社長):我們“私伙局”翠園樂社已經成立了十三年了,我們的樂社如果人多的時候二三十人,一般來說也有十來個人玩,基本上每個星期都玩三次,三四次吧。
記者:那您身旁這個樂器是什麼?
韓繼基:這個樂器就是粵胡,也叫高胡,我們這裡本地廣東人叫高胡。高胡是從二弦裡面轉化過來的,它是我們廣東音樂和我們這個團隊領奏的樂器來的。
解說:說起沙灣成為廣東音樂之鄉的緣由,還有一定的歷史政治背景。
梁謀:沙灣有個很特殊的政治傾向,念書不願仕途,不願做官,為什麼呢?做官改朝換代的時候,跟的那個上司如果不穩定的時候,你就完蛋了,所以他就不願意做官,很多人就回來。有功名的人他就回鄉,但是他這麼有錢,他就需要考慮下一代怎麼健康成長呢?他要有一些活動啊,所以找一些人教他們唱戲啊,學音樂。
解說:近代沙灣湧現出了極富盛名的廣東音樂名家“何氏三傑”的何柳堂、何與年、何少霞更是讓沙灣聲名遠播。廣東音樂四大名曲中的三首《賽龍奪錦》、《雨打芭蕉》、《餓馬搖鈴》也都是出自沙灣何氏之手,尤其是何氏三傑的爺爺何博眾,不僅創作《雨打芭蕉》還練就了“十指琵琶”有著“琵琶大王”的美譽。他的技法靈活,靶形變化無窮,所彈奏的“十面埋伏”被形容為“來如千軍萬馬,去若行雲流水”技藝精湛,令人贊歎。
梁謀:江西原來有一個人彈粵琴很好的師傅,當時從廣州來沙灣很不方便的,很多有錢人家請那個小船從廣州一直擺渡來這裡,大概要6到7個小時才能來到沙灣。途中,何博眾請求師傅能不能彈一兩段曲給他聽,那個師傅覺得徒弟嘛,就沒關系了。因為在船上太長時間了就彈給他,後來差不多到沙灣了,他又請求師傅能不能借你的琴給我試試啊,他就把師傅的那個琴彈起來,一彈就把師傅嚇壞了,師傅說你不要跟我學琴啦,為什麼?我剛才彈的,你全部都學會了,你彈得比我還要好,所以當時那個師傅都不好意思了。
解說:何博眾的嫡孫何柳堂、何少霞、何與年也深受何博眾音樂的影響,他們創作了大量名曲,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何氏典雅派音樂。誰都不會想到何氏三傑中的何柳堂原本竟然是當朝的武狀元出身,但家族的熏陶終究讓他回歸到音樂的世界,《賽龍奪錦》經何氏三傑整理加工,最終成為傳世名曲。
梁謀:何柳堂這個人很有個性,生活上浪漫,但是對音樂,他這個人非常認真的,像《賽龍奪錦》這個曲,我們聽起來令人振奮,但是它是改了四次。第一次,曲子原來在他爺爺何博眾的時候,何柳堂將那個曲接過來,原來的名字叫《群舟競渡》,後來他感覺不夠好,一定要體現我們競爭向上的精神風貌,於是他找了幾個人研究,一個何少霞、一個何與年排比的音樂。
據是何與年當時提出來,Do Re Mi Sol,Mi Sol Do Re,Do Re Mi Sol,Mi Sol。Do Re是一艘龍船,Mi Sol又是一艘龍船。Do Re Mi Sol,Mi Sol Mi Sol最後能夠奪到那個標,奪梗是第一的是Mi Sol那條船了。Mi Sol Mi Sol Mi Sol Si la Sol Fa Mi Sol Si就是一手抓進去,將那個龍船的梗標拉下來的那一剎那,所以他改的時候每一個音符,每一個節奏都經過反反復復,征求很多人的意見。最後,就定到現在我們聽到的最後這一稿,所以他們能夠在廣東音樂有這麼大的成就和他們的努力,我們花得心血分不開。
楊舒:沙灣耕作環境優越,得天獨厚,沙灣人有空閒,因此沙灣民俗歷史悠久,從未沒落,每年農歷的各種節慶,舞獅、飄色等民間藝術輪番登台表演。說到舞獅,中國少人有不知道的,但提起飄色可能很多人就相當陌生了,這就是沙灣本土特色的民間藝術。最終流傳於珠三角一代,起源於明代中葉至晚明時期,由鄉中各坊裡輪流組織,在主要街巷進行巡游表演。
飄色呢,以類似花車巡游的色櫃作為舞台,一個站在或者坐在色櫃上的小孩稱為“屏”,他手中舉著一根輕巧的小棍,而另外一個被稱為“飄”的小孩凌空站在這根小棍上做出各種表演。聽起來不太相信吧,那就跟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被稱為“凝固的喜劇、活動的雕塑”的沙灣飄色。
解說:過去沙灣富戶多,扮色的小孩兒也都是來自有錢人家,每次巡游,小演員們都要上紅,畫眉眼,戴斗笠,此外家長們都會給扮色的小孩穿金戴銀,一來是劇情需要,二來顯示自家的富有。
化妝師:那首先呢,化妝要看那個天氣干燥不,先用那個粉面去油一下,油得他比較好一點,潤一點啦,柔潤一下,就擦那個底粉,然後再上這個紅色啦,畫眉的時候就用黑色就可以了,但是為了這個眉更加生動,所以先有這個紅色在底部,有了這個呢,第二步畫這個黑色的時候就容易的多了,畫眉眼就比較好看一點啦。
解說:經過大概一個小時的准備,飄色小演員們都准備就緒,飄色匠人則做著“上色”前的准備。
記者:知不知道自己大概站在哪個位置啊。
小演員:最上面。
記者:最上面,是吧,那你緊張嗎?
小演員:不緊張。
記者:為什麼啊,你不害怕嗎?那麼高?
小演員:不害怕。
記者:你為什麼不害怕啊。
小演員:不往下面看就不害怕了。
解說:傳統的沙灣飄色的造型是以“一屏一飄”為主,在細小的竹枝上,打扮俊俏的小演員們凌空飄起,觀眾則站在擁擠的巷道兩旁觀色。
解說:每當有飄色出行,沙灣人無不傾巢出動,正所謂“沙灣出色 萬人空巷”。沙灣的古巷道寬不過四五米,窄則只有一兩米,傳統沙灣飄色要在這樣的巷道中穿行,自然要在“小”字上做文章。色櫃小,人數少,最重要的是扮色之人必須是嬌小玲珑。
何穗強:我們的小朋友也是在四歲到五歲左右,因為要考慮他的重量,所以我們改變古老傳統的色梗的打造,現在材料已經很先進,制作的技巧已經很先進,所以我們現在的小朋友是50斤。以前沙灣的小朋友就不能夠超過30斤,現在50斤可以上去。
還有一個我們挑選飄色的小朋友,一定要生得端正,有一定的高度,因為他的高度不夠,他的腿,他的腳伸不到我們色的底部的,他坐下來,他不是站。其實是坐下來的,不是站的,你看是站,其實他是坐著很舒服,很安全,但是他又要活潑、靈機、漂亮,所以這個挑選也是比較嚴格的。
解說:而連接“屏”與“飄”的色梗是飄色能否成功最關鍵的部分,色梗形狀既要吻合故事情節,又要承托重量,更重要的是要巧妙的連接,要讓外人以為下面的小孩舉著色梗,上面的小孩站在色梗上,民間藝人的功力就在這根小小的色梗上。
何穗強:這個也是我們那個飄色藝人的心血了,因為其實色梗就是一根主梗就是在這個獅子上邊,所以你看也看不到,他就通過他的手藝,把這個色梗裝修得很好,你看不出來。通過這個建築物,這個建築物其實也是色梗的一個部分,所以你看看一個主梗,還有兩個分支支撐五個小孩,就是在我們這個建築物上面把它們分出,所以也是我們沙灣飄色的特點。
解說:傳統的三月三“北帝誕”,除了有大型的飄色巡演外,醒獅隊也會來助興。
記者:你們今天來是做什麼的呀?
小演員:我們今天來是跟飄色合作的。
記者:你們是做什麼的呀?
小演員:我們是醒獅。
記者:醒獅的?
小演員:恩。
記者:你們都幾歲了?
小演員:我們有十一歲、十二歲。
記者:學醒獅幾年了呀?
小演員:五年。
記者:來介紹一下?
小演員:我是劉備。
小演員:我也是劉備。
記者:你們怎麼兩個劉備啊?
小演員:都是一起的獅頭獅尾的關系。
小演員:是一只獅子。
記者:你演得是什麼角色?
小演員:我演的是張飛的角色,因為張飛呢,他本來這個角色在《三國演義》裡呢,是殺氣很大的,所以我們這些黑色、黃色夠霸氣,能撐得起張飛這個角色。
記者:你們表演之前有沒有加油的方式啊,給我們演示一下,好不好?
小演員:有的,呀,一二,嘿。
解說:與傳統的南派醒獅相比,沙灣醒獅加入了許多元素,形成了獨特的醒獅藝術。
屈九(番禺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我們南獅的特點就是威武宏壯,能夠舞得比較威風,所以沙灣人來了以後呢,沙坑村的獅子,他這幾年就發現北獅又有特點,所以沙坑為什麼成為我們國家的龍獅子之鄉呢。它甚至是說,它發現我們南獅雖然比較宏壯威武,它就是沒有北獅這麼活潑,所以它就吸收了北獅的活潑加上南獅的那個舞步,它就如變成了一個比較新的品種,特別就是奧運會,去年的亞運會,他們是表演嘉賓了。
解說:穿行在庭院小巷,看過飄色和舞獅,接下來一定要點上一碗號稱當地甜品之王的沙灣姜埋奶,否則便算是白來一趟。
解說:這可是唯一的飲食類項目,入選“番禺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普通人看來,姜埋奶就是將熱的牛奶倒入姜汁即可,制作工藝並不復雜,但在姜埋奶制作人曾慧荘看來,真正地道美味的姜埋奶做法,要掌握好三個要訣,首先及是牛奶的選擇。
記者:這個牛奶是乳牛采的奶,還是水牛奶?
曾慧荘:水牛奶,是我們當地的水牛奶,我們這裡地方的土地比較肥沃,長的草啊,比較好啊,牛吃了我們這裡的草啊,那個牛奶質量很好。
解說:生姜的選用也是關鍵,姜的成熟度則是制作時,最需要師傅甄選的環節。
曾慧荘:就是把那個姜磨成茸以後,把那個姜汁擰出來,放在碗裡去。
記者:這個姜一般選用什麼樣的?
曾慧荘:這個姜一定要含有那個澱粉,裡面含有那個澱粉才可以做那個姜埋奶,如果沒含就不可以做成。
記者:那個姜是大概種了多久?
曾慧荘:半年。
記者:半年是最好的?
曾慧莊:對。
解說:煮沸後的水牛奶溫度一定要把握好,在涼至70到80攝氏度時,就可以倒入預備好的姜汁中,1分鐘不到的時間裡,一碗柔滑香醇的姜埋奶就制作完成了。
曾慧荘:現在可以的了,現在就凝固了。
記者:一分鐘不到,是吧?
曾慧荘:不到。
李志華(沙灣鎮鎮長):我也經常有這樣一個觀點,你這個飄色的傳人,磚雕的傳人,甚至乎,其他姜埋奶等等的這些,民間手藝的這個傳人,他這種技藝如果要很好的發揚下去的,但必須要這個傳人在現在干這一行的時候能體現他的經濟價值。因為呢,如果通俗的說這個人現在干這行都賺不了錢,他自己都不能養活自己的話,這一行的手藝一定會丟失,因為沒有人願意再來干了,我們一定要給他們多一點的平台,多一點的展示的空間,給他們開工作室,讓他們真正體現到自己價值的同時也有帶來經濟價值,那才能更好的把這項文化發展傳承下去。
解說:經過近800年的歷史沉澱,留耕堂已成為廣府建築中宗族祠堂的典型代表,五開五進的建築形式在嶺南的祠堂家廟中十分少見。留耕堂占地廣闊,前後跨度更是達82米,也正是因為祠堂規模宏大,所以需要用大量的柱子來支撐,柱多也成為留耕堂的一大特色,共有112條之多,其中最大的象賢堂有28條巨柱。
郭謙(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嶺南氣候有它的特點,它是亞熱帶氣候,潮濕多雨,所以大家看到這個拜台之上的這個柱,橼柱它是石柱,裡面是木柱,為什麼橼柱用這個石柱呢?它就是多雨防潮,防腐爛,橼柱用的石柱。裡面用的木柱,大家看那個石柱杵也是防潮防蟲,上面的木柱多半的一些用的是紅木的硬木,比如說婆羅格、鐵黎木、坤殿木,這種木質非常昂貴,而且廣東本地很長時間有些木頭已經沒有是從東南亞運來,非常辛苦。
解說:沙灣有著“民間雕塑之鄉”的美譽,在留耕堂就匯集了元明清各個時代不風格的磚雕、木雕和石雕等建築藝術。
郭謙:那麼他有,沙灣的建築的那個裝飾呢有三雕一塑。雕呢,有磚雕,我們可以看等大這個窗花,還有一些這個梁柱上的這些,還有石雕,大家看到這些石雕,這是元代的石雕。那麼還有木雕,那梁柱上大量使用木雕,再有屋脊的很多裝飾是這個灰塑,它是三雕一塑。
解說:最能體現沙灣古鎮風貌的當屬古街道安寧西街,初到沙灣的何氏祖先就是沿著海岸線建造房屋,逐漸形成了現在東西走向的安寧西街。在這條全長205米的老街上分布著15條古色古香的小巷。現在的安寧西街仍有居民居住,沿街商鋪下面做生意上面住人,而這種“下商上住”的形式,則是廣府民居商貿建築的典型代表。
郭謙:沙灣民居體現了廣府民居的特色,它裡面上大家可以看到高高的鍋耳牆,鍋耳就是鍋子的那個把手的地方,像個耳朵一樣鍋耳牆,還高高的山脊和脊室,那麼這個也是對應氣候,它會在屋頂上形成一個陰影的空間,也還是為了這個氣候,房內的溫度可以適當的降低。
再一個呢,它這個鍋耳牆,這種山牆的形式也很好地呼應了南方這種山地這種自然環境,這是它一個山牆的特點,同時這個山牆又可以起來道路防火的作用。那麼再一個特點,它立面上就是還有有的用一些蠔殼牆,大家知道蠔殼就是咱們南方海岸地地區都有那個蠔殼,它也會形成牆面的一種陰影,也會降低牆面的溫度,它是這樣一個情況。
楊舒:在留耕堂,你可能會感慨於何氏家族顯赫的過去,也會贊歎鬼斧神工般的藝術畫卷,而何氏家族崇尚書墨的家訓也成為了一種典范,耕讀人家的氣質從未改變,直到近現代何氏的後人中還出現一位我們為之尊敬的人物,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發的幕後功臣,中國離子交換樹脂之父何炳林。
解說:何炳林出生於沙灣,就讀於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1947年,抗日戰爭結束,國內戰火再度重燃。何炳林攜同夫人陳茹玉遠渡重洋到美國深造,留美期間,一次為舊友購買化學原料讓敏感的何炳林發現了端倪。
何炳桓(何炳林弟弟):南開大學一個教授寫一封信給何炳林,要求他買兩磅離子交換樹脂,他一想到離子交換樹脂對於這個原子彈有關系,我國沒有這個東西,你買兩磅寄回去,恐怕美國不准你寄回去。就馬上轉移,把這個農藥,原來讀農藥的專業改為專門研究離子交換樹脂。它離子交換樹脂在當時呢,我們正要搞原子彈,原子彈它這個原料材料就是鈾,但是我中國的鈾礦鈾質量很差,很多雜質,他通過他離子交換樹脂來純化它,把裡面99%的雜質都搞掉,搞到很純淨的鈾才能夠做原料來生產搞的原子彈。
解說:正當何炳林學有所成准備回國之際,卻遭遇到美國禁止中國留學生歸國的禁令。
何炳桓:一畢業呢,1952年畢業,一畢業就想回家,但是那時剛好碰到朝鮮的美國侵朝鮮戰爭。美國就下命令,凡是學理、學工的,學理的、學農業的、學醫藥的中國學生一律不能回中國,如果違反抓到呢,罰一萬多塊美金,另外坐5年以下,坐牢5年,很嚴格。所以他畢業以後沒辦法了,只能到一個大的企業去,大的公司工作。
解說:何炳林申請回國卻遭到了美國移民局對他們夫婦的多次審訊,歸國計劃被迫擱淺,不久後,事態的進展又出現了轉機。1954年周恩來與米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日內瓦進行停戰談判,何炳林察覺到了機會的來臨。
何炳桓:他想到這個就馬上組織一批留美的同學在一個旅店開會,商量怎麼樣要求回國的問題,大家決定聯合寫一封信給周總理,每一個人就簽名,說美國扣留我們留美留學生,不准我們回國,希望周總理幫助解決這個問題讓我們回國。
這封信怎麼給周總理呢,寫了以後,他通過當時的印度的駐聯合國的秘書長梅隆,給了梅隆給印度的總理,通過印度的總理交給周總理。美國談判,周總理提出來你們扣留我們中國留學生,不許走,杜勒斯他否定,沒有啊,要回來都可以回來啊,周總理就把何炳林的這封信拿出來,杜勒斯沒有話說了,在這個時候,就同意了。
解說:1955年春,美國政府最終同意何炳林等人回國,何炳林自費買了許多回國後,工作急需的儀器和化學試劑,佯裝打包在一只破舊箱子裡,但當時的美國對中國采取了全面封鎖禁運政策,如何把這些材料順利寄回國內,是擺在何炳林面前的一道難題。
何炳桓:有關這份研究的資料,書面的,他分頭寄給了朋友。有一份寄給我,寄給我來沒有引起美國來注意這個事,資料把它集中,資料方面。另外,他有一些生產離子交換樹脂有些原材料,他是用了一個箱,很不起眼的箱放在那邊,放在那個箱那邊,分散的放。放的時候,他要考慮到最好的時間先通關,他想到最好的時間是快要吃飯的時候,官員趕快吃飯,他就利用那個時間分散來分,利用最好的時間等官員吃飯,我們隨便過了關。
解說:回到祖國後,何炳林重返母校南開大學任教,並著手高分子學科的建設和離子交換樹脂的研制工作。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何炳林自行研制出當時的離子交換樹脂的主要品種,而在潛心執教之余,他更是與夫人陳茹玉捐贈積蓄,扶掖後學。
何炳桓:他把獲得的獎金,積累40萬,把這40萬用來獎勵學生,學的好的獎勵,大家有一條最終有一條,條件愛國的,第一條得是愛國的。
楊舒:徘徊在沙灣的古街古巷,幾百年的歷史在不經意間慢慢具象化,細膩光和,明光锃亮的青石街是歷朝人來畜往的印跡,褪色的磚雕、精琢的灰塑是歷代匠工們的心血和智慧。沙灣像是一座自鳴鐘按照古老的方式擰滿了發條,大段的舊時光如同委婉遠去的珠江水汨汨流淌在歷史中,而後人們卻在屬於它的榮耀和光輝中,感知在今天這個時代仍然留存著的靜谧和祥和。廣州2月2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