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中國古代地震預測始於何時

中國古代地震預測始於何時

日期:2016/12/14 9:34:52      編輯:古建築紀錄


 


 

    近日世界各地地震頻發,再度引發了人們對地震預測的關注。地震是地球上最常見的自然災害之一,中國也是多地震國家,中國的地震預測始於何時?
    中國記載最早的一次地震發生於何時?
    公元前2221年“三苗欲滅時,地震泉湧。”
    據地震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今地震災情總匯》一書中的統計,從公元前2221年至公元1994年,在這4215年間,震級大於4.7的地震,共計有5516次,也就是說,平均年年都有地震。其中,發生在陸地上的地震4384次,發生在海域的地震1132次。
    在1949年-1994年的45年間,有災情的地震共發生486次(其中有1次為國外地震影響),也就是說,幾乎每年都有1次破壞性地震發生,這與五千年間統計數據顯示的頻率基本保持一致。
    有記載最早一次地震發生於何時?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匯編》上認為是“約前23世紀”,具體說推算是公元前2221年(一說公元前2222年)的夏天。《太平御覽》轉引古本《墨子》:“三苗欲滅時,地震泉湧。”
    這次地震發生時,還出現了很多反常現象:太陽在夜裡出現,一連三天下血雨,龍在祖廟上現身,狗跑上街頭哭叫,氣溫驟降導致夏天結冰,大地開裂深及泉水,莊稼生長異常。
    雖然其中有迷信的說法,但對地震的描述還是可靠的。所謂“日妖宵出”並非真的夜裡出了太陽,而應是夜如白晝;所謂下“血雨”也不可能,“龍生廟”應該是廟宇的上空出現龍卷風,但真實場景至今仍是謎。由於《墨子》上也是據傳說所作的記錄,具體發生時間也未必准確。這次地震的震中不詳,應該在夏的都城,一般認為是今天山西境內的永濟、蒲州一帶。
    嘉靖三十四年大地震死亡人數約70余萬
    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是哪次地震?
    嘉靖三十四年大地震死亡人數約70余萬
    地震之所以令人恐懼,是因為它往往對人類生命造成威脅。有記載至今,中國地震到底奪去了多少人的生命?據統計,截至1994年,在歷史上1409次有破壞性的地震中,直接死於地震的為2341319人;次生、衍生和伴生的災害死亡為163461人。兩項共計死亡250.8萬余人。
    其中,在1899年以前地震中,共死亡173萬人;在1900年至1949年間的地震中,共死亡33.14萬人。在新中國成立後的45年間地震中,共死亡278280人,次生、衍生和伴生災害死亡620人,共死亡27.9萬人;如果加上2008年汶川地震死亡的87150人(包括失蹤17923人),總數為366150人。
    中國地震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並不是1976年發生的唐山大地震,而是明代發生的一次大地震,震級高達8.25級,震中在今陝西華縣一帶,具體時間是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556年1月23日)午夜,地震發生得很突然,當時大家都在睡夢中,好多人家全部被活埋,其中有一個多世同堂的119口人之家,全在地震中喪生。
    據《明史·世宗本紀》記載,這次地震死亡人口“八十三萬有奇”,《續文獻通考》記載“八十二萬有奇”。在1994年之前五千年間地震死亡總人數才250余萬,嘉靖三十四年這一次地震就是83萬多人,占了三分之一。當時全國總人口僅約6300萬人左右,地震導致部分地區人口銳減。
    但對此死亡人數,現代地震專家表示懷疑。重估後發現,這次死亡人數約70余萬人,與史書所記相差十幾萬人。但不論哪一個數字更准確,這次死人之多都是驚人的!
    大地震都發生於夜間嗎?
    晝夜頻率基本相同
    從中國地震史上的統計來看,地震在空間分布上有一定規律,即所謂“地震帶”;從年代上看,也具有一定的規律,有所謂“活躍期”。從晝夜情況來看,有規律嗎?
    有人認為地震多發生於夜裡,如已過去的20世紀中,地球上死人最多的兩次地震,均發生在中國,且都非白天。一次是民國9年(公元1920年)12月16日發生的寧夏海原地震,地震發生時間是20時05分,是夜晚,共造成235502人死亡;一次是1976年7月28日發生的唐山地震,時間凌晨3時42分,共造成242000人死亡。
    事實上,地震發生在白天與夜間的頻率,基本沒有什麼不同。據統計,1900年以來,中國境內發生的有確切時間記載、且震級在6級以上的地震共有263次;其中,發生在白天(6:00-18:00)的地震131次,發生在夜間(18:00-次日6:00)的地震132次。由此可見,在地震發生的時間分布上,白天與夜間基本相同。如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便是在14時28分。
    人們為什麼會認為地震多發生於夜間?可能是夜間地震造成的破壞更大,給大家的刺激太深。而且夜間人們大多在室內睡覺,不能及時跑到室外避險,致使被砸埋的可能性增加。
    日食出現與地震有關系嗎?
    “日食導致地震”假說並無根據
    在古代中國,地震、日食、月食這些自然現象發生時,人們都會感到驚恐,作為天子的帝王會覺得這是上天對他失政的懲罰和警示,要檢討得失。對日食,中國古人認為是太陽讓“天狗”吞食了,“日食”一詞由此而來。為了驅趕天狗,日食發生時人們會競相走出戶外,敲打喊叫,將天狗嚇走。
    古人還認為,日食與地震有某種關系。對此,1977年一名意大利學者提出了“日食導致地震”假說,認為日食阻斷了太陽對地球的輻射壓力,致使地球內力出現變化。日食結束後,輻射壓力恢復,內力重新平衡,在內力變化過程中造成地震。
    有中國學者據此假說,分析了1812年至1976年這164年間日食發生情況與地震活動的關系,結果在這164年中,年年都有日食發生,年均2.3次,而發生地震的年份只占32%,不到三分之一。
    在總共496次地震中(包括部分余震),先於日食發生的是138次,占28%;後於日食發生的358次,占72%。其中發生在日食前後6級以上地震,幾乎各占一半。由此可以看出,日食的發生與地震的規律性關系並不明顯。

始於何時

山西廣勝上寺飛虹塔
 

  中國古人如何預測地震?
  東漢張衡發明了世界第一台地震測報儀器
  到目前為止,人類並沒有掌握地震發生的規律,准確預測尚存困難。但中國卻是地球上最早進行地震預測的國家,並最早提出了有關理論。如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發生過一次大地震,《史記·周本紀》記載,周臣伯陽甫曾稱“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地震”,他認為地震是陰陽失衡造成的,所謂“陰”即地,“陽”即天,發現了地震與天體、自然界的某種關系。
  春秋時期,晏子提出了天體運行與地震關系的猜想。《晏子春秋》記載,晏子曾對太卜說,“昔吾見鉤星在四心之間,地其動乎”,大概意思是,昨晚我看見鉤星在房星的中間,恐怕要地震了吧。雖然晏子這樣的猜想並不可靠,還有迷信色彩,但卻說明中國古人很早便進行地震預測預報了。
  到後來,中國古代預測地震更牛了,讀者都知道的到東漢時,張衡還發明了人類第一台地震測報儀器地動儀。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有一次在都城洛陽,地動儀報警西北方發生地震。當時大家都沒有感覺到,不相信,幾天後甘肅那邊來人報信,當地果然發生地震。
  中國古人很早發現了水的變化與地震的關系,有很多總結,如“水動則地震”、“大旱見地震”、“霪雨後見震”、“水位變異見震”等。清佚名本《平寇記略》更具體,稱震前有“六端”,分別從井水、池水、風浪、光線、雲彩、氣溫等六個方面預測地震。除了自然征兆之外,中國古人還善於利用雞、狗、蛇等動物的反常行為,進行地震預測。這些預測手段,已被現代地震科學證明是正確的,行之有效的。
  太和殿歷7次大地震為何屢震不倒?
  選址及建築結構特殊
  地震除了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外,往往還會摧毀大量的建築,導致家破人亡。但有些建築卻很奇怪,不僅震不倒,有的甚至連地震痕跡都不會留下,更有以前地震中被破壞的地方下次地震中還能震愈的情況。
  華北多地震,北京正處於這一區域,明清皇家建築很多,但重要建築無一在地震中被損毀或是倒塌。俗稱金銮殿的太和殿,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築,該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至今,在90公裡范圍內曾發生過6級以上大地震7次,小地震更多。其中,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通縣6.5級地震,太和殿距震中20公裡;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三河平谷8級地震,太和殿距震中45公裡;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京西6.5級地震,太和殿距震中僅15公裡。這些大地震使京城建築遭到嚴重破壞,但金銮殿卻絲毫未損。
  這種“震不倒”現象,在不少佛塔上也屢屢發生,如山西洪洞縣霍山頂上廣勝上寺的飛虹塔,始建於漢代。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臨汾8級地震,飛虹塔距震中僅36公裡,卻矗立不倒,幸存至今。類似不倒塔還有很多,而且還有震好了的奇跡。山西安邑縣興國寺塔,在嘉靖三十五(公元1556年)1月23日華縣8級大地震中被震壞了,從塔頂部裂至第七層,裂縫有尺把寬,奇的是後來萬歷年間的一次地震中又被震合。在地震中這些建築為何屢震不倒?過去迷信認為有神靈保護,現代研究認為,這與選址及結構特殊有關,但具體是什麼原因還需要進一步破解。
   (編輯:申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