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幻城之佛

幻城之佛

日期:2016/12/14 17:24:24      編輯:古建築紀錄

佛山是一座老城,而祖廟就是這座老城的年輪。

歷史悠久的香雲紗也是這個城市的“傳說”之一。

通濟橋橫跨洛水河,北連金魚街,始建於明代。

    之城市之韻

    ●我們說

    外地人王先生:我很好奇,為什麼佛山的許多民俗能保持得這麼好,而且時至今日還有這麼多市民參與?

    ●城市說

    佛山是一個老城,歷史久,記憶多,傳說也多。

    傳說,從你最熟悉的地方說起,從你出生的地方說起,從你生活的地方說起,從你和你的親人共度的地方說起,這怎能少得了祖廟?

    祖廟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佛山人以水為財,供奉道教水神北帝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獨特的嶺南古建風貌,冶鑄、漆樸、箔金、雕刻,融經濟、文化、宗教、民間藝術於一爐,展現著工商、科舉、民俗、粵劇、武術五大文化主題,凝結成古佛山的縮影。

    為酬神演戲而建的萬福台,從順治十五年演繹至今,見證了廣府大戲--粵劇的跌宕起伏,以陶、磚、木、石、灰雕固化的戲曲人物、故事、角色、服飾、招式、造型,為粵劇尋根留下吉光片羽。

    新世紀開始,設在祖廟的佛山黃飛鴻紀念館,引發全世界黃飛鴻門人的尋根拜祖,葉問堂的開幕吸引上千外籍詠春門徒歸宗朝聖。

    在林海和夜色之中,交融著珠三角風情的古典婚禮和吉期神誕的北帝崇拜浪潮。祖廟這座號稱珠三角諸廟之首的“古祠藝宮”宛如一顆明珠,道出一曲新韻。春節逛祖廟,元宵行同濟。“行通濟,無閉翳”的諺語在佛山盡人皆知,意謂走走“通濟”,則無煩惱、憂愁,事事順利,這一民間活動寄托著佛山人的美好祝願。

    通濟橋橫跨洛水河,北連金魚街,始建於明代,先後三次重修。天啟六年(1626)戶部尚書李侍問再次發起募捐重修,取名“通濟橋”,取其“必通而後有濟也”之意。

    後人在橋旁石柱刻以對聯:“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尋春,任得渡頭飲馬;濟萬人之往來,曲橋跨水,艷稱村尾垂虹”,並建有南濟觀音廟和通運社。

    惜星移景易,古橋斷跡,然“行通濟”之風長盛。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夜晚到十六,無人出面組織,佛山萬人空巷,為了一個共同的希冀,同走一條橋,家家戶戶都會扶老帶幼,自清晨到夜幕,舉著風車、搖著風鈴、提著生菜浩浩蕩蕩地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至今已延續400多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