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古建傳承中華文明任重道遠
日期:2016/12/15 2:00:46   編輯:古建築結構具有 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華古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歷代勞動人民用心血和汗水乃至生命創造了豐富的中華文明,無數古建築即是其中傑出和典型的代表。這些個體或群體古建築凝結著不同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大量真實的信息,是華夏各民族不可再生的寶貴財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全民文化素養的提高和國力的快速增強,我國的諸多重點文物建築得到了很好保護,這是華夏民族之大幸。但同時必須看到,還有大量的古村落、古街巷、古宅第,有的因多年風吹雨打或遭受地震水災等失於維修而亟待搶救,有的遭到人為的使用性破壞而殘損日趨加重,更令人痛心的是,有的甚至被強行拆除而不復存在。凡此種種,令全體國人尤其是眾多古建保護專家憂心忡忡。充分認識古建築的歷史文化價值,呼吁、發動全社會自覺履行保護職責,依靠嚴厲的相關法規來守望中華民族厚重的歷史文化家園,已刻不容緩。
中華燦爛文明的重要載體歷史學家早已指出,記載歷史和文化有兩條並行的主線:一條是文字歷史,另一條是從古到今的建築歷史,兩者相輔相成,時空對仗,渾然一體。抽象的文字和直觀的建築構成了既可以展開思維想像,也可直接觸摸的“文明史”。早在幾千年前,華夏民族就懂得了“結草為廬、砌石為基、舉木架捨”的道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每個朝代、每一時期都湧現了大量體現那個時期歷史、文化和審美價值的珍貴建築,縱然僅隔了一個朝代、一個時期,都是無法復制的,這就是古建築的惟一性和特有性。同時,中國古代建築不論在整體結構上,還是形式風格上,始終承前啟後,一脈相傳,保持著完整的建築體系,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鮮明的特征,在世界建築體系中獨樹一幟。
古建築具有歷史、經濟、軍事、科學和藝術等多方面的寶貴價值,是中華文明遺產的實物表現和民族的凝記憶,是城市意象的主體標志性符號。尤其是經典文物建築,不僅在當時,而且在今天,仍然是國家和民族象征,是民眾心中的圖騰,一直對提升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典型的古代孟姜女的故事世代流傳,家喻戶曉,其背景就是當年首次統一華夏的秦始皇為了保疆土、御侵略,大征民夫而築長城,至今屹立在中華大地上,是世界建築的一大奇跡。“萬裡長城永不倒!”今天長城的御敵作用弱化了,甚至消失了,但長城始終是中華民族巨大的精神支柱,頂天立地俯視華夏。北京天安門是新中國的象征,“我愛北京天安門”蘊含著強烈的時代主旋律,表達了中華兒女的共同心聲,即使是身在海外的游子,只要看到天安門的圖案,就會想起偉大的祖國,心中充滿依戀和自豪之情。可見,天安門、長城已經超出了建築自身的值,升華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這就是經典建築的無窮魅力所在。中華文明燦爛輝煌,不僅擁有莊嚴巍峨的經典建築,還有大量的名人古居、園林樓閣、廟宇祠堂等,同樣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
如在浙江、江西、安徽等地,那些各具地域特色的古建築、高聳的馬頭牆、精美的東陽木雕等,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們的聰敏才智和高超技藝。福建土樓、平遙古城等,彰顯了當地歷史風貌、風土人情等特征。古城蘇州保留著以拙政園、留園、滄浪亭、網師園等為代表的宋、元、明、清各個時期的古典園林,有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建築 130余處,市級控保建築多達 248處,封建時代士大夫崇尚自然的古宅第遍布大街小巷,這是姑蘇文化積澱深厚、明代時經濟就很發達的實物見證。
古建築面臨多重生存壓力至去年 6月份,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我國已擁有 41處世界文化遺產,其中自然遺產 8處,自然文化雙遺產 4處,文化遺產有安陽殷墟、長城、故宮、敦煌莫高窟、都江堰—青城山、
麗江古城、布達拉宮等 29處,占總數的七成以上。雖然一些遺產地被過度開發的現象時有發生,但多經媒體披露受到輿論壓力後得以制止,我國的世界遺產保護情況總體較好。但必須看到,許多古村落、古街巷、古宅第已經被或正在被拆除,損失已不可挽回,那些一息尚存的正面臨生存危機,這已不是危言聳聽。
上世紀中葉,清華大學教授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以唐吉柯德般的勇氣,單槍匹馬、苦口婆心地在幾乎所有場合勸說政府官員采納他的城市規劃藍圖,以保護北京的古跡。這兩位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的著名專家堪稱致力保護古建築的旗幟性人物。他們提出的“梁陳方案”主張全面保護北京舊城,並為此終身奔走呼吁。但因各種原因,北京舊城最終沒能擺脫被大肆拆除的厄運,而讓他們的在天之靈顫栗的是,如今厄運也落到了他們身上。位於北京東城區北總布胡同的 24號院,曾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上世紀 30年代的居住地,這一時期是他們對中國建築史及文物保護做出重要貢獻的時期。梁家的客廳成為京城有名的文化沙龍“太太的客廳”。今年年初,有文保人士爆料稱,梁、林的這一故居被拆掉了,剩下的僅是一片殘磚爛瓦。北京的文物部門說,這個事情要問責,結果只罰款 50萬元。這對於能賺取巨額利潤的開發商來
說不過是九牛一毛,如此處罰怎能斬斷摧殘文物的“黑手”?懾於公眾憤怒,開發商承諾按梁、林故居原樣重建,然而這正如當年林徽因嚴正指出的:拆掉的是真文物,復制的是假東西!類似梁、林故居被拆事件絕非孤例。安徽泗縣建於北宋年間的釋迦古寺,台灣首任巡撫劉銘
傳曾住宿過該寺並留下了詩作,古寺是泗縣百姓引以為榮的歷史人文古跡,後來硬是被地方政府拆了,現在只剩下一塊刻有釋迦寺文保單位的石碑,泗縣百姓哀歎不已。江蘇鎮江市入圍“ 200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宋元糧倉遺址,文物部門明確要對該遺址的糧倉、橋、驿站、衙署等進行整體保護,但這一重要的文化遺跡還是因被強拆而沒能保住。在湖北鄂州,始建於東晉時期的文物保護單位城隍廟同樣面臨被開發商拆除的命運,當地百姓甚至組建了“護廟隊”。在當今的法制社會,如此膽大妄為地毀壞文物建築,實在令人難以想像。上述幾處文物建築遭毀壞,無一不是開發商干的,但背後的勢力是誰世人都清楚。時下,在加快城市化進程中,一些利欲熏心的開發商窮盡辦法鑽營,打著城市發展的旗號,鏟車、推土機等一次次摧毀著歷史文化鑄就的珍貴古建築。然而奇怪的是,許多當地政府部門還佯裝不知,甚至為不法行為“辯解”。梁、林故居被拆後,北京市東城區文化委員會稱,開發單位考慮到故居房屋騰退後,因陳舊、幾經翻建、無人居住等原因,易出現險情,因此進行了“維修性拆除”。
既然是拆除,又何來維修?真是奇談怪論!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協主席馮骥才對這種混淆是非的謊言痛斥說,把“維修性拆除”的說法“拿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去,會引起哄堂大笑”。對這種不法行為必須嚴加查處,追加懲罰,絕不能輕描淡寫罰一點款了事。
古建保護須深化體制改革
近年來,國內外古城保護專家們論述城市發展和古城保護相互關系時,提出了“城市文化資本”的概念,強調了從“功能型城市”轉向“文化型城市”的發展方向。只有當一座城市根據自身的區域特色,沿著歷史的脈絡,保護、傳承好原有的文化資源,彰顯自身的文化特色和魅力,並與現代化建設相結合,才能創造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和諧城市,形成文化與經濟發展的良好循環。而要實現這樣的轉型,保護好古建築是不可或缺的條件。倘若文物古建被強拆了,或年久失修倒塌了,取而代之的是鋼筋水泥的建築,城市與城市將雷同,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所積蓄的內涵和深度也將逐漸消失。當地或許會獲利一時,但從長遠來看,缺少文化的城市,吸引力和競爭力就會削弱,其損失是無法估量的。保護古建築,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開展綜合治理。思想是先導,要通過加強教育提高全社會對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珍惜先祖留下的文化遺存,並變為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國家要完善法律法規,制定相關的政策,加強對權力部門的監督,並列入政績考核范圍中。地方政府是當地古建築的管理者和守護者,負有保護的直接責任,要科學規劃,真抓實干,尤其要對開發商加強監管,劃定古建築控保紅線,更要防微杜漸,拒絕權錢交易。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對於拆毀文物建築的嚴重事件,必須追究當事人的法律責任,該坐牢的就得坐牢,絕不能姑息遷就。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各級政府還要加大對古建築保護的資金投入。
凡稱古建築,短則上百年,長的數百年,經過長年累月風霜雨雪的侵蝕,很多需要進行搶救性維護,如果沒有資金就無從談起。
保護需要資金,這是面臨的一大難題,一些經濟拮據的地方更是困難重重。以粉牆、黛瓦、馬頭牆和磚、石、木三雕稱著的徽派建築,是我國古建築的重要流派,主要分布在安徽的黃山市、績溪縣和江西的婺源縣以及浙江淳安等地,要拿出資金維修散落在大大小小村落中的古居、祠堂等談何容易。即使是經濟發達地區,由於受古建築生存現狀的困擾,碰到的問題也十分棘手,保護、維修也難以進展。面對這種情況,一些地方的古建保護專家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後得出結論,必須從深化改革入手,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優化資源配置,形成保護古建的有效體制,才能收到實效。
以古城蘇州為例,該市古建築之多在全國城市中名列前茅,其中大多數為明清時期的名人古居。近 10年來,蘇州先後出台了多項地方法規,並制訂了古建築保護搶修計劃,提出了古建築保護社會化、運作市場化、產權多元化的原則,但尚未形成有效的運營體系,在沒有運作主體的情況下就直接推向市場,投資商面對搬遷安置租住戶等一系列難題只能望而卻步,因而收效甚微。該市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大量名人故居屬於國有資產、公租房屋,原承租戶購買了新房,搬出後也不退租,轉租給外來民工。有的民工在古建內用明火釀成火災,使古建築遭受滅頂之災。他們認真審視過去走過的路後認識到,必須加大改革力度,健全運營體制,使之符合市場規律。今年初,《蘇州市區古建老宅保護修繕工程實施意見》正式公布,明確修繕保護以政府為主導、鼓勵社會參與、多元化進行運作,通過外遷居民和其他使用人,騰空古建老宅,修復後實施主體可以以自營、出租、轉讓等方式處置使用權和所有權,從而提高古宅的使用范圍和價值。同時,組建古建老宅保護修繕工程指揮部,負責保護修繕項目的推進、督促和協調。各實施主體要根據保護利用規劃,制訂古建老宅保護修繕的實施計劃,明確保護修繕的年度工作目標,報送保護修繕工程指揮部。該市還推出稅收等多項優惠措施,提高辦事效率,調動了市內外企業以及社團、民營資本、個人等社會力量參與老宅保護修繕的積極性。蘇州市不斷深化體制改革或將產生強勁推動力,開拓出古建築保護與傳承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