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會台北館見聞(上)
日期:2016/12/14 22:50:36   編輯:古建築結構位於世博浦西園區城市最佳實踐區中部的台北案例館即使在參觀者最少的時段,門口也始終排著長隊,很多人想了解何以台北的兩個案例“資源回收”和“無線寬帶”被譽為是“台北人生活品質的核心”。
這是一個舊廠房改建的展館,設計師不僅保留了建築的框架結構,而且讓其裸露在外,使小巧的展館多了幾分工業遺存的滄桑感,也更契合參展案例之一的主題:“邁向資源循環永續社會的城市典范”。
上篇:“垃圾減量,資源回收”
一
台北也曾為垃圾處理問題所困擾,生活水平越高,垃圾產出越多,“消滅垃圾”無非是焚化和掩埋。台北地少人多,想建垃圾焚燒廠、掩埋場,就會遭到附近市民的強烈反對。
上世紀90年代,台北決心變被動的“垃圾處理”為主動的“垃圾管理”,策略是“減量化”與“資源化”,機制是制定、經濟手段、全民動員,鼓勵市民主動進行垃圾減量與資源分類回收,目標是通過技術突破,達到2010年“資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
1996年,台北開始推行“垃圾不落地”行動,培養市民形成定點送交垃圾的理念和習慣,這之前宣傳工作持續了近一年。
2000年7月1日起,台北實行“垃圾減量,資源回收”的“垃圾費”隨袋征收政策,如果不使用附加了垃圾清運費用的專用垃圾袋,清潔隊可拒收垃圾,偷扔垃圾者重罰,舉報者重獎。
一周5個晚上,一輛垃圾回收車和一輛貨車會准時停在小區附近,每當貝多芬的“致愛麗絲”樂曲響起,市民就走出家門,把垃圾分門別類交到隨車來的清潔隊員手中,隊員們會把一般垃圾放入垃圾回收車,把可回收垃圾放入貨車。
中國人的飲食習慣造成廚余垃圾特別多,2003年,廚余垃圾被列入可回收類,但要求把做菜前丟棄的菜皮爛葉和吃剩下的殘羹剩飯分成“堆肥廚余”和“養豬廚余”兩類。清潔隊對每天約176噸廚余垃圾的回收利用,每年可省下人民幣500至750萬元垃圾處理費用,還能獲得近30噸堆肥。
二
台北的資源回收再利用從小學就開始了,一直持續到中學、大學,教師要讓孩子們明白,丟垃圾是要分類的,學校和家裡都一樣。例如,小盒裝酸奶喝完後,上面那層鋁塑蓋膜是一般垃圾,塑料(10445,-120.00,-1.14%)盒要洗淨後放入可回收類。
台北案例館館長陳慶安拿著環保部門監制的最小一號藍色塑料袋給記者看,便利店出售的5毛錢一只的塑料袋能裝1公斤垃圾,除去可以回收的垃圾,兩個人的家庭一個星期的垃圾也就裝一袋夠了。
市民剛開始垃圾分類分錯時,清潔隊會耐心糾正,遇到偷扔垃圾的,隊員們會在垃圾袋中找線索,找到亂扔者重罰,沒有線索的,就在亂扔者經常出沒的地方伏擊守候,也有市民會拍下照片舉報。
家庭垃圾除廚余垃圾外,可分兩類,需要付費的一般垃圾,不需要付費的可回收垃圾。紙、塑料、玻璃、易拉罐、舊衣服、廢電池、舊家電等都可回收,當市民把垃圾按要求分類後,真正花在垃圾袋上的錢就少了許多。
這也是實施垃圾新政後,台北垃圾能夠銳減的原因。2000年,台北垃圾日均2970噸,2009年只有1009噸,減量67%,資源回收的比例也從2.4%提高到45%,曾經規劃的新垃圾填埋場已無需興建。
沒有了街頭隨處可見、散發著惡臭的垃圾箱,環境變得干淨了,市民們都非常樂意配合垃圾分類,盡管這會給他們帶來些小麻煩。
三
陳慶安說,台北能實現垃圾“零掩埋”,在於法律配套、教育引導、志願者和社區共同努力,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市民配合。
政府在持之以恆的推進中做了許多工作,制定專門的垃圾回收法案,開始“垃圾減量,資源回收”後,政府垃圾處理費收入少了,工作量多了。要監制有防偽商標的塑料袋的生產,要和流通領域打交道讓市民能方便買到,要制定政策鼓勵廠商對回收的垃圾再利用。
清潔隊的工作量也增加了,他們要對收集來的可回收垃圾進行分類處理,舊家電、舊家具會送去修好再低價賣給需要的人,一輛舊自行車修好後只賣100元,學生的校服處理後捐給貧窮國家的孩子。
目前,台北正在試驗溝泥溝土再利用,規劃論證焚化飛灰水洗後再利用於水泥原料,爭取今年底就實現“零掩埋”目標。
據悉,未來台北還將再引進“垃圾全分類設施”,進一步減少焚化量,降低污染,並充分回收其中的資源物質,循環利用,讓回收量極大化,達到“資源零浪費”的永續環境。
沒有了街頭隨處可見、散發著惡臭的垃圾箱,環境干淨了,地球減負了,市民們非常樂意為“垃圾減量,資源回收”出力。
2005年,全球100多個城市簽署“舊金山綠色都市宣言及城市環境協定”,台北也參與其中,共同承諾在2040年做到“資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今年,台北將提前30年,領先世界上許多先進城市實現這一目標,這令台北市民無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