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佛教圖像和自然的關系

佛教圖像和自然的關系

日期:2016/12/15 2:01:50      編輯:古建築結構

佛教上的相好之容,大都基於人間姿勢的基本動作而來。因此宗教上的理想,就源於古代印度人在自然崇拜信仰上,對自然萬物和諸神“超人間”性這一屬性理念而來的。

佛教尊容中非常重要的“白毫相”就是源於自然界中觸角極度發達的動物,把它神格化而來的。

“廣長舌相”就是蜥蜴這類爬行類動物的神格化。“手足間綱相”就是古印度人對水鳥王腳蹼的神格化。

但是也有一些一類的,如“肉身相”幾乎都是金碧輝煌,看不到人間個性的特征,卻具有威儀莊嚴、圓滿端正的相容。

隨著時間和古代人的信仰,這類的各種相好都成為後世佛像造作的基本形態。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些相好也成為後世菩薩諸尊相具備的基本相容。

從圖像學的研究看,其出現理念和誕生過程,與相好的消失增長和衍變,就是研究佛教美術的學者們重要的研究課題。

相好之名,最早在龍樹的“大智度論”上有清楚的記載。“八十種好”在《大盤若經》的第381卷中有詳盡的記載。

現在就簡單敘述三十二相之名:

(1)足下安平立相——足裡安平,穩立大地,且地和足之間緊密相接。

(2)足下二輪相——各足裡顯現千佛輪之狀。

(3)長指相——手足之指,纖細而長。

(4)足跟廣平相——足踵寬而圓滿。

(5)手足指缦綱相——手足之指如水蹼且能潑灑。

(6)手足柔軟相——手足柔軟以顯高貴相。

(7)足趺高滿相——足甲高隆如龜甲。

(8)伊尼延膝相——如伊尼延(鹿王)膝,細長圓潤。

(9)正立手摩膝相——直立時手長以夠著膝為度。

(10)身廣長等相——身長和雙手平展之長相等。

除上述相好,古代的印度人在人像表現上,也直接吸取自然界的理念,作為尊像上的制式准則。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