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濟南民間古建築壁畫尋蹤

濟南民間古建築壁畫尋蹤

日期:2016/12/15 1:23:20      編輯:古建築結構

禹王廟壁畫

近日,隨著濟南市華陽宮古建築壁畫修復工程的進一步報道,壁畫這種藝術形式再一次走進百姓的視野,引起那些熱愛考古和藝術的市民關注。而在濟南除了華陽宮古建築群以外,壁畫這種藝術形式還有多少遺存,筆者近期對濟南周邊進行了一次實地考察。

□黃鵬筆者通過考察發現,在濟南民間的宗教寺觀或民居中,依舊保存有多處從古代到近代遺留下來的壁畫。這些壁畫繪制精美,顏色鮮艷,題材豐富,內容從花鳥魚蟲到古典小說;年代從明清至民國,亦有建國後或“文革”期間的。在此請跟隨筆者的腳步去了解一下遺存於民間的那些“草根藝術珍品”吧!

禹王廟裡的“大禹治水”壁畫

章丘市文祖鎮的南部有一個很大的村子,村名叫三德范,村子南首的高地上保存有一座重修於清代的古廟宇―――禹王廟。從廟宇的名稱可以看出,這座古廟是祭祀遠古治水的英雄大禹而修建的。

三德范的禹王廟不大,一進院落的北端就是正殿,歷經百余年的風雨,如今正殿的東山牆已幾近倒塌,殿內大梁亦出現傾斜,不過從尚完整的西山牆上能清晰地看到九宮格式的一組清代壁畫。“九宮格”顧名思義,壁畫繪制於九個方框內,共九幅。通過九幅壁畫去體現畫工或修廟善人想要表達的思想。這種壁畫形式也是濟南最常見的壁畫繪制模式。禹王廟西山牆上的這九幅壁畫其內容都是描寫大禹治水過程中發生的故事,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三過家門而不入”典故。西山牆上的壁畫顏色艷麗,畫工精美,並且在每格的左上角都標注有該幅壁畫的故事名稱。

禹王廟壁畫除了西山牆外,在神台兩側上方及南牆上也還保留有部分殘存的壁畫,這些壁畫大都是墨色繪制,內容既有鯉魚跳龍門的故事,亦有西風瘦馬等詩文題材,雖然略有殘缺,但依舊能看出民間畫工的藝術造詣。

《西游記》題材壁畫濟南現存兩處

一般來說,清代以後的壁畫題材中開始逐漸出現現實重大題材的描繪以及民間小說與文學名著的表現。這一時期眾多古典名著開始流行於民間,所以此時的壁畫題材也逐步與時俱進,將這些內容繪於牆上。

在濟南地區考察過程中,能看到的以古典小說為題材的壁畫有兩處,一是章丘大聖寺,一是市中區韓家莊關帝廟,而壁畫的內容均是以《西游記》中的故事片段為題材。

章丘大聖寺的《西游記》壁畫保存於正殿的南牆大門上方,從東頭至西頭狹長的牆壁上共劃分為數個小區,而每一小區內的壁畫均是故事的一個片段。而整幅壁畫就像是一本連環畫,講述了“孫悟空大戰紅孩兒”的西游記故事。大聖寺壁畫采用了墨色白描的手法,利用白色牆壁和著墨進行線條的勾勒,整幅壁畫干淨簡練,內容清晰,讓人一看就能明白所要表達的內容。

韓莊關帝廟內的壁畫,其表現形式和大聖寺有異曲同工之妙,繪制手法極為相近,似是出於同一畫師之手。不過韓莊關帝廟內的壁畫講述的內容卻較為籠統,其第一幅從唐僧拜別唐王開始,之後既有大戰牛魔王,亦有與其他妖怪打斗的場面,並不是具體的一個故事。由於這一類題材壁畫出現的年代較晚,所以通過這些壁畫的內容,也能對所依附的古建築的斷代提供一個相關的佐證。

關帝廟內的壁畫

關羽是三國名將,他去世後,其形象被後人神化,而歷經多個朝代的褒封後,關羽也從一名凡人武將逐漸變成了官方和民間百姓均崇祀的對象,被尊稱為“關公”。古時大多數地方都建有關帝廟以祀之,而廟內附屬的壁畫也多以關公故事或《三國演義》內容的形式出現。

今長清區張夏鎮的井字村中也有這麼一座關帝廟,雖然廟宇不大,僅有單開間正殿一座,但殿內的九格彩色壁畫卻向人展示了關羽生前那些著名的故事。雖然殿內壁畫部分已經開始脫落,但從各幅壁畫所要表現的故事看,依舊能理解畫工想要表達的意思。其中關羽一生中重要的片段如“溫酒斬華雄”“封金掛印辭曹操”等都在這一格格的壁畫中得以體現。該廟的壁畫色彩非常鮮艷,關羽所穿的藍色戰袍、紅色罩褲對比鮮明,顏色保存得相當好,基本保留了壁畫最初的色彩,讓人眼前一亮。

大幅壁畫的精品“龍神出游圖”

如果說“九宮格”壁畫形式是為了更清晰地體現一個個獨立的小故事,那麼一面山牆的大幅壁畫帶給人的則是氣勢恢弘的大場面。

在濟南地區考察過程中看到的最壯觀的一方大幅彩色壁畫來自章丘西田廣村的龍神祠。該廟宇奉祀龍神,也就是俗稱的“龍王廟”。在廟內無梁殿的東西山牆上各繪有一方整幅的壁畫,其內容均是“龍神出游圖”。從其中西山牆上的壁畫可以看到:壁畫最左端是一輛駕馭著青龍的彩車,車內乘坐著龍王,青龍車之前是兩名手執“肅靜”“回避”皂板的衙役,而再前則是打著藩蓋的兵役,背著寶劍的童子,以及扛旗回望的兵丁,出行隊伍的頭頂還有駕著祥雲的各路神仙陪同,而壁畫的右上角還有一個正打開窗戶張望的百姓。

整幅壁畫構成了完整的一幅龍神出行的壯觀場面。壁畫從距地面半米處開始,上至拱券底部,呈正方形。雖然壁畫的下部由於潮濕而出現部分脫落,導致一部分人像模糊,但現存的壁畫中還是出現了二十余個形象各異的人物或鬼怪。每個形象都進行了細致的刻畫,形態表情、執物穿著都體現著各自的身份,實乃大幅古代彩色壁畫中的精品。

極具時代特征的

革命壁畫

如果說古代壁畫所選擇的題材大多是吉祥如意的圖案或百姓喜聞樂見的小說故事,那近代壁畫體現出的時代特征則更加明顯。

這一類壁畫大多出現於兩個時期,一是建國初期,一是文革期間。這兩個時期,眾多村落裡的古建築被賦予了新的用途,很多被改造成了學校的教室或村委辦公室。而這一時期出現的壁畫大多都是借助原來古建築壁畫的位置,在古代壁畫之上進行了覆蓋,從而達到宣傳時事政策的作用。

在柳埠鎮岱密庵村考察時,筆者在村西頭的三清殿內就看到了這樣幾幅壁畫,其中一幅繪有崇山峻嶺,如果單從這些山景看並不能理解畫工所要表達的意思,但畫中山脈旁的題記“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讓我們一下子明白了圖中所繪山脈應該是朝鮮的大好河山。而這幅壁畫也應該是繪制於建國初的抗美援朝時期。

這幅“抗美援朝”壁畫旁是另一大幅壁畫,畫正中是一個巨大的國徽,國徽下方是成片的廠房和高聳的煙筒,這一幅壁畫的含義代表著建國初期振興工業建設新中國。從革命壁畫的邊角還能看出原來壁畫的一些顏色,所以這些壁畫都是在原來三清殿壁畫之上而繪制。

在歷城區某村子的民居門樓內還保存著部分文革時期的壁畫,班駁的土牆上被塗抹上一層白粉,其上繪制著人物畫像,其中工農兵的光輝形象以及旁邊的大幅標語讓人很容易猜到,這些壁畫的時代應該就是“紅色光輝”照耀下的“文革”時期。

這些近代壁畫色彩大多都是白牆黑墨,內容多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而繪制的位置也多是借助原有的壁畫。雖然這一時期的畫工比較粗糙,與古代遺留下的彩色壁畫不可同日而語,但因其代表著典型的時代特色,所以同樣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和關注。

【後記】:

筆者在考察過程中發現與關注的這些壁畫能保存到今天實屬不易,它們大多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然而從現在的保存環境看,大多數壁畫都岌岌可危,在自然的環境中自生自滅,無人管理保護。風化和人為的破壞使得壁畫一天天頹敗破損,這些民間保存下來的藝術品如果不及時整理保護,很難說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是否還能看到,而這些珍貴的古代或近代的、具有時代意義的藝術都將隱埋於歷史的煙塵之中。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