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建築楹聯營造的空間類型刍議
日期:2016/12/15 2:00:49   編輯:古建築結構 所謂“楹聯”,就是懸掛在建築正面明間正貼柱子上的聯句。“楹”指傳統建築明間前部門前的兩根柱子,“聯”指聯句或稱對子,是由兩個工整的對偶語句構成的獨立語句①。聯的基本特征是字數相等,字調相對;詞性相近,句法相似;語義相關,語勢相當;書體相同或相似。而上下聯之意又要相反或相成,各自獨立,相互因依。楹聯是一種文化現象,最具有中國特色,極少能翻譯、改寫和移植。楹聯作為一種雅俗共賞的文學體裁,又與書法藝術和建築意境空間相表裡。它根植於我國古老漢文化的沃土中,具有獨特鮮明的民族特色。楹聯以其均衡和諧的對仗規律,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豐富的內涵,優美的書法,和諧的音韻,生動的形象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空間,由長、寬、高三個維度組成,這是人們常說的“物理空間”,是實體。在設計范疇內,還有一種“心理空間”,這是一種不定性的精神空間,是虛體。它利用某些設計元素的形態及其集合以構成一種空間感,是人類知覺產生的效果。楹聯作為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依附於傳統建築的楹柱上,不僅參與了物質空間的劃分與聯系、導引空間的序列、確立空間的主從,而且還利用書法藝術的特有可視性與可讀性的相得益彰來拓展空間感。楹聯的懸掛增加了室內的垂直線,可以使空間顯得更高。門廊及門內兩側柱上的楹聯,可形成漸次推移的層次感等。楹聯的文字內容和藝術韻味不僅能為建築的物理空間提供解說和點題,而且能誘導人們發揮超時空
1 楹聯整體營造的秩序空間
秩序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規律性,是事物存在、發展變化的有序狀態。物理空間是三維的,整個建築的大空間中又有室內封閉式空間和室外開放式空間。這些空間又通過牆面、立柱、隔屏、圍欄等構成各自相對獨立的小空間,再以門、窗等相互溝通。
傳統建築上的楹聯營造的空間構成,在整體上十分注重秩序化。具體地說,這種秩序空間在形式上就是有主從、有層次、有虛實,從而統一協調某一個空間單位以及整個建築院落。如殿、堂為宮廷和民居建築的主體,其空間附屬的楹聯營造強化的就是這個主體,尺度大的楹聯、中堂書法作品,書體以端莊為主,連同其裝裱工藝,其對稱形式與成對的平行線容易形成主體統一,讓人一看便知其空間的重要性。而側屋廂房的楹聯就相對隨意些,尺幅小、形式靈巧、書體多樣。這樣,不同的空間單位就有了主從關系,表現出一種秩序。對於同一空間單位來說,其楹聯也同樣注重主次,如傳統建築中主軸線上的廳堂,其正面的主牆上可懸置楹聯、匾額或條屏等,且書體以優雅清爽為上,可謂著力刻畫細部,能反襯整體的效果。而側牆上則懸掛形式稍變的條幅、扇面等,在裝潢上也不必一味地采用紙裱、绫裱,也有竹刻、木框等,書體也有所變化,這樣有一種層次的秩序感。就一座規模較大建築的整體空間而言,人不可能一眼看到全部,只是在行進其中時,從一個空間走入另一個空間才能形成整體印象,因此,楹聯又注重整體的序列性。比如主軸線上的空間往往是對稱形式,其楹聯給人以莊嚴、肅穆、率直的感受;而主軸線兩側建築上的楹聯書法則給人以輕松、活潑和富有情趣的感受。總體上像音樂的協奏曲,有前奏、引子、高潮、回味、尾聲。“前奏”是楹聯秩序空間的起始階段,是序列的開端,好比建築門樓上的磚雕匾額;“引子”是過渡階段,它是高潮階段的前奏,在序列中可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給人以引導、啟示、醞釀和期待,好比影壁或庭院門廊上的楹聯;
“高潮”便是殿堂上的楹聯,它是全序列的中心,是精華和目的所在,能激發觀者的情緒達到頂峰。而室外
開放式的大空間中的亭、台、樓、閣上的楹聯及題刻就是由高潮恢復到平靜,有余音缭繞之意境,令人追思和“回味”,至於“尾聲”,那就是門樓內側的楹聯了,是人們回首觀瞻的視線所在。總之,建築上楹聯營造整體的秩序空間就是和諧的篇章,它並非是形式與內容的完全一致,而是變化中的統一。所以,阿恩海姆認為:“人所具備的認識能力(其中也包括藝術的創造能力)尋求的是秩序。科學的使命是在多樣化的現象中提煉出有規則的秩序,而藝術的使命則是運用形象去顯示出這種多樣化的現象中所存在的秩序。”
2 楹聯幅式營造的視覺空間
視覺是物體的影像刺激視網膜所產生的感覺。通過視覺,人能夠感知外界事物的大小、形狀、明暗、動靜等,從而獲得一些重要意義的信息。科學研究表明: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是經由視覺獲得的。傳統建築上楹聯、中堂、扇面等等,這些文學書法元素依附於建築上,首先通過視覺來傳達其美。這些楹聯,除了書法本身的形式而外,又多輔之以一定的裝潢工藝手段如雕刻、裝裱等。也就是說,楹聯文學、楹聯書法與恰當的工藝制作相協調,三者相映生輝,能增加傳統建築的文化品味。而且制作工藝表現的材質、肌理、色彩、造型、比例、尺度等從視覺上都會影響到建築空間的構成。楹聯的材質與中國傳統建築的木結構融為一體,其比例、尺度當然視其所附於的建築空間的大小而定,然後才能定書法字體的大小,當它被懸掛於牆面與頂棚面的交界處時,對這兩個面又起到過渡作用,從而在視覺上聯系了空間的構成。楹聯多依柱子制成圓弧形木板,再將書法雕刻上去,並施以相關的顏料色彩,與連接柱頭的木雕雀替柱下的鼓形柱礎構成了上、中、下立體裝飾空間(圖2),它們互相穿插,主次搭配,形象生動。楹聯字體裝飾,或材料華貴、工藝精
致,具有巧奪天工之精妙;或質地拙樸,手法粗犷,飽含大自然之意趣。它們視環境的需要,直接對視覺空間構成的協調性產生作用。楹聯的視覺空間還表現在色彩方面,首先,書法要能從底色中跳出,以便能清晰地辨認圖底關系,這就不自覺地運用了色彩的對比。總體上,暖色調的楹聯書法能平添富麗而熱烈的空間感,如北京故宮裡金碧輝煌、色彩絢麗的楹聯;而冷色調的楹聯在視覺上則能襯托出寧靜而深沉、淡雅而幽遠的空間感,如伊斯蘭教建築上楹聯還有濃重的黑、如雪的白是構成楹聯空間中最能動人的視覺和心靈的高強信號,它們與任何色彩並置都很協調,如楹聯板面黝黑與雕刻文字的素白,以及《閒情偶寄》中所言的“虛白楹聯”(黑底白字的石刻楹聯)等,都能塑造出古意盎然的空間感。另外,傳統建築上的楹聯營造還會利用視錯覺來造成空間的進深感。如廊間懸掛的書法或廊壁上鑲嵌的書條石,使觀者的視覺漸進,它利用人們的透視經驗創造出心理上的空間擴張。有時,廊柱上和樓梯等兩旁的楹聯,還會起到導引視線的功能作用。在中國傳統建築中,還有利用楹聯書法的“藏與露”而采用欲隱而顯、欲露而藏的手法,使精彩的文化意蘊忽隱忽顯,若有若無,使有限空間通過視覺向無限空間延伸。
楹聯文學營造的意象空間
“意象”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審美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它是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相融合的產物,是主體與客體、心與物、意與象的有機統一,其本質就是物象與主體的情、意、理、趣、味
相契合而形成的一種意識形態③。中國古代文論中常以意象來品評作品的想象和意境。中國古代書法以漢字為載體,當然離不開文字內容所表達的文學意象。那些以吉祥語為內容的楹聯能營造出祥和的空間氛圍,這就是一種意象空間的表現。更有甚者,有文學意蘊的楹聯內容使空間的主題突出,讓人產生跨越時空的無限遐想,以擴大和調節空間感。如蘇州網師園的“月到風來亭”的書法匾額,其內容暗示著那運行的月亮和徐徐的微風所引發出的廣闊浩渺的空間概念,給人帶來“清風出袖,明月入懷”的恬適心境和審美感覺,似乎這咫尺小亭能與宇宙融合,使人的心理空間大大升華而超越時空的延伸。又如清代書法家何紹基喜愛傳統建築,但他家的庭院窄小,於是在柱上自題句:“題作無園園卻有,吾園恰在有無間。”提示出一個有無之間的空間境界,連同其書法表現的形態,營造了一個十分有趣的心理空間。事實上,傳統建築上的楹聯,其內容多數與歷史文化內涵相關,而且都有一定的主題性,如宮殿、廳堂、齋館、亭榭、樓閣之楹聯,其內容也多是詩詞歌賦,以使建築空間構成達到至正至雅。因此,在古代漢字書法內容的意象空間中,人可以盡情地發揮詩意般的想象,構成“不外於言亦不盡於言”的形象,做到“立象以盡意”。
4 楹聯書法營造的知覺空間
“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它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反映”④。它不是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而是較為全面的反映。盡管客觀事物只有部分直接作用於人的感官,人還是能夠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加以補充,以對其有
較為完整的認識。也就是由人們經驗中各種有關線索對感覺信號校正的結果。楹聯書法有篆、隸、楷、行、草五種字體,每種字體又有各類不同的風格和書體,在一定的發展過程中字體、書體和風格逐漸形成了各自的審美特征,並在傳統建築中有大致的空間適應范圍,以營造某種如莊重、優雅的空間氛圍而為人們所感知,這就是字體、書體和風格所營造的的知覺空間,它是們在生活經驗中與對象不斷接觸的過程中形成的。一般來講,篆書線條勻稱、平直,富有蜿蜒變化而具有圖形的痕跡,有強烈的裝飾性;隸書用筆飄逸,古意盎然,有穩重樸實之感,常用於標題;楷書筆畫轉折分明,端莊大方,常用於實用性較強的標題;行書線條流暢,活潑多姿,多用於輕松愉快的建築空間;草書筆走龍蛇,縱橫交錯,近華中建築於抽象,不易為大眾所識,但能構成文化藝術氣息濃郁的知覺空間(圖4)。總體上講,篆、隸、楷三體筆畫無連帶、結構端
正,故可統稱為“正體”。正體書法比較適合於宮殿、衙署、寺廟、祠堂、牌坊等禮制建築,能營造一種莊嚴、肅穆、正大的間空;而行草二體筆畫流動、牽絲萦回,結構亦多斜側,動勢強,連同草篆和草隸故統稱
為“草體”,草體書法比較適合於齋館、亭榭、走廊、庭院以及山水間的樓閣等建築,能構成一種輕松、和諧、自由的空間。至於民居建築中廳堂的楹聯當以正體為主,來創造中正的空間,其側牆上則可適當懸掛草體書法以增加靈動感,突出民間的率意特點。由於書寫者個性、修養及追求的不同,每種字體又會因創作而產生不同的風格,或雄渾壯美,或流暢優美,這也會影響到空間構成的效果。如“顏體”類書法可增之渾樸
壯美,“趙體”類則洋溢優雅妩媚;魏碑體類可增之雄強勁勵,而玉筯類則釋放出秀雅清峻。正所謂“深識書者,惟觀神彩,不見字形”⑤。因此,漢字書法藝術中豐富多彩的字體、書體和流派風格各顯其美,選用
得當,就會有助於建築空間構成的表現力。另外,建築物理空間的構成中,使用最多的是水平線和垂直線,雖然其簡潔規整並具有理性,但不免有些單調乏味,如果運用富於線條和筆墨變化的字體以及各種風格的書法來裝飾它們,那麼定能緩和原空間的呆板僵硬,從而引發出生動活潑的姿態,這應該說是線性因素調節空間感的良策。由於漢字書法的基本語言和主要的藝術形態或橫平豎直或曲屈盤繞,或莊重自若或流動飛舞,或剛柔相濟或濃淡相容..因而創造了一個生生不息的線的藝術世界,這便給建築空間構成的豐富變化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正如美國著名美學家門羅所言:“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不能把一件藝術作品的美的性質或其他任何知覺性質和情感性質分離開來,因為這些性質與我們美的經驗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⑥因此,漢字書法的字體、書體和風格的各自審美特征,是人們在長期鑒賞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美的知覺經驗,當這些楹聯書法用於傳統建築空間中時,這種經驗對其空間構成的影響就通過知覺反映出來。
結語
楹聯以其均衡和諧的對仗規律,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豐富的內涵,優美的書法,和諧的音韻,生動的形象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傳統建築上的楹聯營造的空間構成是意味無窮的,其造型建構和布
置形式多種多樣;其文字內容、書體風格豐富多彩。這些楹聯與建築裝飾和陳設家具一起顯示了特有的空間組合美和構圖美,它們依附於各種傳統建築內外的空間中,其體量或大或小,其造型有橫有豎,其位置或正或側,其組合有聚有散,使整個建築空間充滿了超時空的想象色彩。研究傳統建築楹聯,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國傳統建築的興衰、繼承和發揚傳統建築營造理念,而且對當代建築設計也有著重要的啟迪和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