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順溪古建築群

順溪古建築群

日期:2016/12/15 1:23:33      編輯:古建築結構

大型合院式民居建築。陳迢巖大屋坐西北朝東南,由主院及東西院落組成,主院沿中軸線依次列台門、門廳、正廳、後廳(已圮),兩側分列廂房,總占地面積約605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210平方米。 順溪古建築
門廳梁架五檩三柱前後分心,正廳梁架十一檩六柱,五架抬梁式帶前後兩個雙步,局部構架用上昂結構,木雕精美;陳有相大屋坐北朝南,平面略成方形,通面闊37.97米,通進深41.97米,總建築面積約1700平方米。建築布局與梁架結構與陳迢巖大屋類似,唯用材更為考究,雕刻更為精美,前廳天花藻井斗栱層挑,西廂房後尚存當年制瓷淘洗池、制坯房等建築。陳迢巖、陳有相大屋建築規模較大,布局頗具特色。大開間、多院落的組合形式及大天井的運用為其主要建築特色,保留了一些早期建築遺制,反映了處於相對封閉的小農經濟環境裡,社會文化出現的“遲滯”現象,建築木雕、石雕較為精美,建築特征具有較明顯的地域特色,是溫州民居的重要代表。


順溪古建築群 - 建築
大型合院式民居建築。陳迢巖大屋坐西北朝東南,由主院及東西院落組成,主院沿中軸線依次列台門、

. 門廳、正廳、後廳(已圮),兩側分列廂房,總占地面積約605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210平方米。門廳梁架五檩三柱前後分心,正廳梁架十一檩六柱,五架抬梁式帶前後兩個雙步,局部構架用上昂結構,木雕精美;陳有相大屋坐北朝南,平面略成方形,通面闊37.97米,通進深41.97米,總建築面積約1700平方米。建築布局與梁架結構與陳迢巖大屋類似,唯用材更為考究,雕刻更為精美,前廳天花藻井斗栱層挑,西廂房後尚存當年制瓷淘洗池、制坯房等建築。 陳迢巖、陳有相大屋建築規模較大,布局頗具特色。大開間、多院落的組合形式及大天井的運用為其主要建築特色,保留了一些早期建築遺制,反映了處於相對封閉的小農經濟環境裡,社會文化出現的“遲滯”現象,建築木雕、石雕較為精美,建築特征具有較明顯的地域特色,是溫州民居的重要代表。

順溪古建築群 - 探訪順溪古建築
 

天井 2006年全國首個文化遺產日前夕,國務院公布了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平陽縣順溪陳氏民居榜上有名。上月2日,順溪古建築群的保護規劃論證會議於平陽召開。省文物局、省建設廳、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大學,溫州市文物局、平陽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等有關單位的領導、專家參加會議。與會專家實地踏勘了順溪古建築,聽取了規劃編制單位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關於保護規劃的介紹,並對方案進行認真的審查討論。處在深山之中、內涵豐富的順溪古建築群因其獨特魅力成為關注焦點。  


順溪古建築群 - 民間諺語廣為傳誦
“青街竹,順溪屋”。這句流行於平陽民間的古老諺語,准確地表達了平陽西部山區著名小鎮的鄉土風情,反映了平陽人對本地鄉土建築的自豪感。一直以來,傳統古民居是平陽文化遺產的一大特色,它們以規模宏大、工藝精湛、風格獨特聞名於世。順溪古建築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
順溪古建築群位於平陽縣順溪鎮,地處平陽縣西部山區,屬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南雁蕩山腹地。周圍群山聳立,層巒疊嶂,林木蔥茏,清溪環繞。現保存基本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築共有10座,總建築面積達25200平方米,多建於清乾隆至嘉慶年間,粉牆黛瓦,沿溪而築,布局恢宏,體量巨大,構建精巧,給人以古樸、深邃、莊重的感覺,是浙南溫州古代民居建築體系的重要類型之一,素有“浙南清中晚期民居博物館”的美譽。 


順溪古建築群 - 大屋營建歷史沿革
明隆慶年間(1567—1572),居住在昆陽附近大岙底的平陽鳳凰山陳姓大族的一支,20世祖陳育球舉家翻山越嶺西行上百裡,從鳌江下游平原來到四面環山的順溪山坳定居下來。或許當時陳育球並未想到,他的後裔們經過400多年的筚路藍縷,使昔日山重水隔、近乎荒蕪的山坳發展為鳌江上游的第一大鎮。

頗具特色的院落布局 
陳氏遷徙順溪百余年之後,傳至清初陳嘉詢(1691—1760)一代,陳家開始大興土木,營造第一座大屋——陳氏祖屋。其子陳永千育有七兒:陳顯仁(1747—1819),陳安仁(1749—1813),陳為仁(1751—1782),陳作仁(1752—1818),陳深仁(1754—1787),陳景仁(1758—1808),陳崇仁(1767—1847)。經過歷代苦心經營,積聚了大量財力,大規模的營建活動此起彼伏。除陳深仁和陳景仁外,均從祖屋分出,各立門戶,擇地建造大屋,其樣式皆似祖屋,惟面積大小有別。至今留存的順溪古建築群主要為陳嘉詢支派所營建,計有陳氏祖屋、老大份大屋、老四份大屋、老七份大屋、老二份大屋、新大份大屋、新二份大屋和陳氏宗祠8座。另外,其他支派於溪北村建陳迢巖大屋和陳有相大屋,共計10座大屋。 


順溪古建築群 - 鮮明特色貫穿始終
選址 順溪古建築群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宗族意識和風水觀念。受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

檐柱斗拱 中國鄉土建築在選址及院落環境的設置等方面十分講究。陳氏大屋亦如此,這在乾隆順溪陳氏家譜中也有所反映。據《增修家乘序》載:“吾高祖明山公今居大岙攀龍,逮三傳育球公經營四方,客游順溪,相土宜而觇物產,遂創山業田園,揭家室而居矣。”正是順溪山水秀美,才使順溪始祖陳育球選中了這片山巒重疊的窮鄉僻壤,並相信他們居住的山坳是塊難得的風水寶地。整個山坳就像一只大船,西側有秀麗的畫眉峰,形似一個高聳入雲的等腰三角形,是這只大船的桅桿,而“一帆風順”會給順溪帶來好運氣。順溪北有連綿高山聳立,南面溪流曲折而過,涉溪迎面即有遠山近丘。整個區塊東西狹長,南北窄短。北部高山冬季可以抵擋北方寒冷的空氣進入順溪谷地,南面的溪流又提供了生產、生活的便利。中國古代的傳統建築大多坐北朝南,東南一帶民居建築的朝向亦大多如此,這是由特定的地理條件所決定的,而順溪大屋的大部分建築為坐西朝東,也應了“一帆風順”這句話。順溪村落在早年時不建石板橋,來往行人用的是碇步,也沒有水井。他們的理論是石板壓在船身,不利行船,而挖口水井,等於把船鑿個洞。 


.檐柱斗拱

 規模 建築規模宏大,布局頗具特色,運用大開間、多院落的組合。順溪古建築群以規模大而著稱於當地,這個“大”不在於建築單體的體量,而主要體現在大開間、多院落上面。多數大屋正廳開間在9間以上,各廳明間作為家庭活動的聚會之所,面闊明顯大於其余各間。古屋的另一特色體現在大天井的運用上,但是大天井並非一覽無余,有的院落又在大天井中砌造兩道隔牆,適當地分隔空間,造成一定的私密性。隔牆上采用大漏窗,使庭院空間同時保持一定的聯系。大天井的設置有利於民居中的采光與通風。

.
款式 大屋的款式、布局相似,以圍合式四合院為建築組群構成基本單元,再向縱橫方向發展拼接組成,形成多進或多軸線的封閉性院落。四合院以中心縱軸為主,橫軸為副,沿中軸線自東向西依次建有前廳、中廳、後廳。廳與廳之間南北兩側分置廂房,廂後又有廊廂別院。這些院落分則獨立成院,合則渾然一體。雖然建築四面圍合,但院牆較低,多取用溪灘的蠻石壘砌,整體具有一定的開敞性。各院落之間均設有通廊,即便是雨天也可在各屋間穿梭自如。結構上,梁架以穿斗式結構為主,局部結合抬梁結構,梁架展示通身木構架,呈現出質樸的美。順溪大屋多為樓居,其二樓前檐又設軒廊,俗稱“走馬樓”,其設計別具一格,建築特征體現浙南民居的地域風格。 
木作 順溪古建築群較多地保存了宋代民間木作遺風,堪稱古代木作的“活化石”。究其原因,南宋時江浙一帶空前繁榮,順溪雖處浙南深山腹地,但也頗受主流文化影響。到了元代,江南中心地帶的經濟文化遭受了重大破壞。至明清一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隨明朝遷都北移,而順溪因偏於深山一隅,又處於相對封閉的小農經濟環境裡,社會文化出現“遲滯”現象,從而使一些古老的傳統建築手法和民居形態得以保存至今。順溪大屋中的許多建築構件保留著北宋崇寧二年(1103)由官方刊發的建築典籍《營造法式》上的做法,讓我們有幸見證了古老的木作。 
雕飾 建築裝飾精致,雕刻別出心裁。自跨進順溪陳氏大屋,躍入眼簾的是各種木質雕飾,幾乎所有的木構件上都有雕刻,用“無木不雕”來形容絕非誇張。木雕題材廣泛,涉及歷史故事、戲曲人物、宗教神話、名勝古跡、山水花卉、幾何紋飾等,這些木雕幾乎都不事彩繪,顯露出木頭的天然肌理、質感以及歲月為它們塗上的色澤。順溪大屋底層廊後多使用通排的隔扇門,廳堂的隔堂板處也多用隔扇門,後檐柱間則多采用直棂窗。門窗格扇雕刻相對較為精致,絛環板多為雕刻山水、花木、飛禽、走獸、人物、博古等多種形式。格心樣式繁多,以宮式格為主,中間有的穿插有“福”、“壽”字,有的飾有小花件。裙板浮雕有如意紋、回形紋等圖案。斗栱構件及梁架多有雕刻,如有的部位將斗雕刻成花瓣的形狀;月梁的梁頭往往淺浮雕出卷草、夔龍等圖案。承單步梁的瓜柱下端被藝術化地處理成多段弧線。順溪大屋中至今還保留了大量的匾額,如“賓席春晖”、“潔擇修齡”、“萱蔭恆春”、“貞壽衍祥”、“名端金玉”等,成為順溪歷史源遠流長的實物見證。 


順溪古建築群 - 耕讀傳家令人稱道
一個家族,放棄通衢大道的便利,遷移到荒山僻壤,安居樂業、生殖繁衍,在近乎荒蕪的順溪山坳創造出農耕基地、貿易集鎮和旅游景區,同時對整個南雁蕩山以及平陽北港地區的開發也作出傑出貢獻,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智慧。 
順溪陳氏始祖陳育球原本做木材生意出身,當年選擇順溪定居,固然也與這裡盛產木材、木排可沿溪順流而下及便於經營有關。順溪陳氏本著先祖“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創業精神,以順溪為基地,奮發圖強開發山區資源,發展工商貿易,從經營木材業始,至清末擴展經營,又創辦了平陽縣第一家瓷廠、開辦第一批錢莊,終於使這個偏僻荒野之地逐漸繁榮興旺起來。 
令人稱道的是,順溪陳氏雖遠居偏僻山區,仍不忘“耕讀傳家”的傳統。早在清乾隆年間,順溪陳氏文風已盛,創辦了書院和私塾。戊戌變法後,陳氏第四份陳作仁的後裔陳少文受新思潮影響,積極興辦新學,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開辦“益智高等女學校”。這是平陽最早的女子學校,比1905年創辦於縣城的“毓秀女子學堂”早了4年。順溪陳氏還有不少人在清代科舉考試中得中貢生、秀才、武生和京都國學的監生。在這偏僻的山鄉,湧現不少文儒武傑,實屬難得。清朝以來,更有莘莘學子游學四方,人才輩出,清末民初的著名實業家、慈善家陳少文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陳氏重視教育的傳統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