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謠
日期:2016/12/14 19:18:06   編輯:古建築結構徽州民謠是徽州人民創作、吟誦、口傳心記的民間口頭藝術,反映了古徽州人勞動、生活、習俗、時政和思想感情,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寶庫中獨具特色的珍寶。
徽州民謠從地域上來分,有歙縣民謠、績溪民謠、休寧民謠、黟縣民謠和祁門民謠等,並因方言不同有各自的特點;從內容上來分,有徽商民謠、生活民謠、勞動民謠、愛情民謠、時政民謠和游戲民謠等。它們具有鮮明的地域性、題材的多樣性和藝術的獨創性的特點。
有些民謠在徽州境內廣泛流傳,但在不同縣境有不同的流傳“版本”。如徽商民謠中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就有歙縣、績溪和祁門的3個“版本”。徽商民謠,曾對徽商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過積極的影響,是徽商歷史的形象寫照,具有特別的認識價值和重要的歷史地位。
有些民謠在流傳的過程中,隨著時代社會的變遷而發展。像流傳於黟縣的《黟縣婦女實苦憐》就有了現代版《黟縣婦女生活甜》。有些類型的民謠密切反映社會生活,如時政民謠中的《鴉片害人真不輕》、《抓壯丁》等。
徽州民謠是自宋代以來徽州社會民間生活的鮮活見證,從中可以真切地認識徽州人所具有的人生、婚姻、生活、教育、是非和審美觀念,是認識徽州民間社會和人生的一把鑰匙。
徽州民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主要包括山歌、號子、兒歌、道士腔、風俗小調等。因地域的不同,可分為歙縣民歌、績溪民歌、休寧民歌、黟縣民歌和祁門民歌等;從內容上分,可分為徽商民歌、愛情民歌、勞動民歌、生活民歌、游戲民歌等,涉及勞動、節氣、婚姻、建築、風水、民俗等。徽州民歌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古樸、典雅、高亢、委婉兼具一波三折,具有鮮明的江南色彩與富有特色的古山越文化的氣息。徽州民歌來源於生活,反映生活的本真,如婚嫁歌有《哭轎》、《接房》、《敬酒》、《交杯》等。勞動號子有《鋸板號子》、《采茶號子》、《采桑號子》等;山歌有《正月探妹》、《送郎》等。兒歌有《推車謠》、《月亮大大》、《柏樹枝》等。道士腔有《游四門》、《十供》等,此外還有革命民歌。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
前世不修今世修,蘇杭不生生徽州;十三四歲年少時,告別親人跑碼頭。
前世不修來世修,轉世還要生徽州;十三四歲年少時,順著前輩足跡走。
徽州徽州夢徽州,多少牽掛在心頭,舉頭望月數星斗,句句鄉音陣陣愁。
徽州徽州好徽州,做個女人空房守,舉頭望月憐星斗,夜思夫君淚沾袖。
前世不修來世修,轉世還要嫁徽州;書香門第也富貴,忠烈孝節美名留。
前世不修來世修,轉世還要嫁徽州;多少辛酸多少淚,悲歡榮辱也輪流。
這是最有名的一首“徽州歌謠”。單這歌詞便能夠讓人感受到那些稚嫩、無邪的童聲集體詠誦時的缈缈余音,眼前隨之就會出現連綿的群山、冷峭的石橋、曲流的溪水、莊嚴的牌坊、高闊的祠堂、精巧的民居等等一些典型的徽州特征。
正如歌中所唱:“十三四歲年少時,告別親人跑碼頭。”徽州地區多是山脈,耕田極少,過去的徽州人不得不翻山越嶺出去販賣鹽和茶葉等維持生活。由於交通不便,路途遙遠,經商的男人出門做生意很少帶家眷,一般人只身闖天下,往往常年甚至幾年不回來,不少人甚至死在異地他鄉。“徽州徽州夢徽州,多少牽掛在心頭,舉頭望月數星斗,句句鄉音陣陣愁。”徽商們在外賺得大量銀子,衣錦還鄉,請來極好的石匠和木匠,開始雕梁畫棟,修屋建捨,不僅給家人留下了一處處華美的故園,也給徽州留下了典型的白牆黑瓦的建築群,給世界文化留下了一份寶貴遺產。
徽商常年不回家,女人守空房的就多,有的女人甚至一輩子守寡。“徽州徽州好徽州,做個女人空房守,舉頭望月憐星斗,夜思夫君淚沾袖。”是當時徽州女人真實的寫照。徽州各大家族都有極嚴的家規,女人如果不守婦道,由族長在祠堂裡召集族人進行嚴厲審判,有的就被無情處死。而貞潔烈女則被頌揚,立貞潔牌坊加以永久標榜。有一首《送郎》民歌這樣唱道:“送郎送到庭院前,望見庭前牡丹花。 /哥啊,尋花問柳要短命死,黃泉路上我也要與你結冤家。”即使自己的男人死了,婦女也是不好再嫁的,不被處死,也會被唾沫星淹死。所以有心想與寡婦成就好事的男子,也不得不三思而退步。
《寡婦門前多冤家》唱出了一個男子無奈的心曲:
十指尖尖白筍芽,肩挑祭盒手拎茶。
墳前點了一炷香,哭得眼淚濕青衫。
當初勸你嫁給我,日裡種田夜績麻。
偏要嫁個生意客,一封死信捎來家。
你進不能進,退不能退,身子懸在半山崖。
有心幫你把繩解,哎呀呀,寡婦門前多冤家。
所以,嫁給徽州商人的女人,不得不貞潔,不得不守寡。“前世不修來世修,轉世還要嫁徽州;書香門第也富貴,忠烈孝節美名留。”
當然,徽州民歌不僅僅只有反映徽商生活和徽州女人命運的歌謠,還有號子、山歌、小調,小調中又有不少民俗、歌舞,另外還有一些佛教、道教歌曲。從中可以真切地認識徽州人所具有的人生、婚姻、生活、教育、是非和審美觀念,是認識徽州民間社會和人生的一把鑰匙。
早在八十年代初,徽州民歌中屯溪民歌《小石橋》、歙縣民歌《牧牛花鼓》、《猜謎對歌》、《十二月花》等就由中國唱片社錄制成唱片向國內外發行。1994年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向國外播放屯溪民歌《小石橋》、歙縣民歌《十二月花》。2005年屯溪民歌《小石橋》被列入中學生音樂教材。
《小石橋》是一首歌唱家鄉屯溪秀麗風光和童年美好記憶的歌謠。屯溪我去過兩次,不僅風景優美,那條最著名的“屯溪老街”,幾乎匯粹了徽州文化整個歷史風貌。
走過村口的小石橋
兩對石獅憨憨地笑
頑皮的童年伴隨著它
磨光了石欄把影照
走過村口的小石橋
潺潺溪水彎彎地笑
無憂的少年伴隨著它
歡快的柳笛炊煙繞
走過村口的小石橋
嬉戲鳥兒輕輕地跳
暢想的青春伴隨著它
甜甜的歌聲花枝俏……
一位聽過徽州民歌的朋友告訴我說,如果不知道歌詞的話,徽州民歌根本聽不懂,因為當地人是用方言俚語咿咿呀呀地唱,本土氣息特別濃郁。我說那樣其實更好,聽不懂歌詞,正好能從韻律和音色方面感知當地歌謠的原始風味,給我們以無限想象的空間。
行走在徽州曲曲折折的回廊橋上,水光山色,白牆黛瓦,石板小路……心曠神怡之際,不知從哪條巷陌傳來了山歌小調,你一句也聽不懂,仿佛置身於前朝舊事之中,置身於淒美傳說之中,你的身世與歌唱者的身世在時空中默契地感應、轉換,你突然就感動得熱淚盈眶。
《火焰蟲低低飛》
“火焰蟲,低低飛,寫封信,到徽州。一勸爺娘別牽掛,二勸哥嫂不要愁。一日三餐鍋焦飯,一餐兩個腌菜頭。面孔煙抹黑,兩手烏溜溜。日子過得好可憐!可憐!可憐!好兒不低頭!今朝吃得苦中苦,好的日子在後頭!出了頭,當老板,賺大錢,回家做屋又買田!”
《十送郎》更是反映了徽州女人送別丈夫的依念、無奈與惆怅。“一送郎,送到枕頭邊,拍拍枕頭睡睡添,今夜枕頭兩邊暖,明夜枕頭暖半邊來即冷半邊;二送郎,送到床面前,拍拍床梃坐坐添,今夜床梃並排坐,明夜床梃坐一邊來即空一邊……九送郎,送到燈籠店,別學燈籠千個眼,要學蠟燭一條心;十送郎,送到渡船頭,叫一聲撐船哥、搖橹哥,幫卯家郎撐得穩端端。”
《月亮起山一盞燈》“月亮起山一盞燈,十八歲瞟姐到如今。上街瞟了一十八,下街瞟了二十春。他人說我瞟好姐,瞟上好姐拜好神……”
反映徽州氣候特點的《霧》:
“春霧一朝晴,夏霧雨淋淋。秋霧曬煞人,冬霧雪封門。”
《推車磨》:推車(注:方言與茶同音)磨車,磨到外婆家。外婆不在家,後門頭打老鴉;打一只燒燒吃;打一雙,氽氽湯。氽給哪個吃?氽給我家寶寶吃。
《推車郎》:推車哥,磨車郎,打發哥哥上學堂。哥哥一對花包肚,弟弟一對花衣裳。花對花,柳對柳,走到外婆家門口,喔羅索,趕得一走。
《推車磨車》:推車磨車,磨到外婆家。外婆不在家,後頭打老鴉。打一只,爆爆吃;打一雙,燒碗湯;打一對,燒碗菜;打一蘿,討老婆;打一擔,大家來看。
推車磨車,磨到外婆家。外婆不在家,後屋頭打冬瓜。冬瓜滾下井,小姨大姨哭淋淋;冬瓜滾下塘,大姑小姑淚汪汪。
有一首《采茶謠》是這樣的:
“兒乖乖寶,娘去摘茶草。兒乖乖寶,娘去賺茶銀。摘茶草賺茶銀,用來供大供細(小孩)供成人。”
男人外出經商,生活的重擔壓在女人的頭上。“供大供細供成人”是生活的動力,也是生活的樂趣。這裡語言樸素,通俗淺顯,反映了徽州婦女,吃苦耐勞的動人場面,把勞動過程和心態刻畫得維妙維肖。“喜鵲哥哥尾巴長,討了媳婦忘了娘。日朝日夜挑丈夫,挑得丈夫狠了心。日打爺,夜罵娘。不曾討親真孝子,討了親,真該死!”這首《喜鵲哥哥尾巴長》描述的,是徽州普通家庭生活的一個側面。作者以喜鵲擬人,手法簡單,愛憎分明,把夫妻婆媳之間的三角關系,前後變化,既表現得生動恰當,又入木三分,藉以告誡人們,要遵守家庭倫理,遵守孝道。還有許多內容含有社會教化,尤其是勸人戒賭戒煙的民謠,意境極為深刻。如《扁擔錢》、《莫好賭》、《戒煙歌》等。
“賭博錢,水邊沿。生意錢,三十年。扁擔錢,萬萬年。”
“勸世人,莫好賭,好賭之人必吃苦;莫看平時人忠厚,陷入賭場如惡虎;毀了多少好前程,拆了多少好夫婦;贏了還想贏,輸了不服輸;盜賊多由賭博生,犯法受刑自找苦。”
“石榴花開揚柳青,勸人不可吃烏煙。吃著烏煙猶自可,駝起背脊又*肩。烏煙本是外國生,外國鬼子害人精。不識(曉)得害著人家多少好子弟,不識(曉)得害塌人家多少好後生。”
愛情,是文學永恆的主題。徽州民謠中,有相當一部分題材,是與男女愛情有關。有訴離別衷腸,有表男慕女悅,有敘美好心願,有感紅豆相思,有恨亂點婚配。如《映山紅》:
映山紅,紅彤彤,隔壁隔塢討新人,討哪個?討愛情!
寥寥數語,作者從一個傍觀的視角,以映山紅似人,直接了當地表達了被封建理教束縛著的徽州男女,對愛情的渴望。而在下列《許個好人家》中,又可細細品味那種做媒婚俗所帶給人的忐忑不安。
柏枝樹,柏枝桠。柏枝樹下好人家。生個男,會當家,生個女,會繡花。等到十八歲,許個好人家。
“等到十八歲,許個好人家”,在男女沒有戀愛自由的年代,這是一個多麼善良而又發自內心的祝願啊。青年男女只有碰運氣,而沒有自由選擇婚姻的權利。“一粒谷,兩頭尖,一頂花轎走向前。爹哭三聲囡上轎,娘哭三聲進轎門;囡啊囡,不要哭來不要愁,三朝接你回家走。”這首《一粒谷,兩頭尖》,從一粒谷起頭,勾畫出將要出嫁的女子,離家時那種亦喜亦悲的矛盾心情,形象而透徹。徽州是程理學發源地,那種想擺脫正統思想禁锢的反抗呼聲,一刻也沒有停止過。民間的這種聲音尤其強烈大膽。
“叫聲哥哥你記真,我家住在廟山村。屋後有棵大栗樹,門前有個葡萄籐。門前杏樹結子青,身*杏樹盼郎臨。娘問閨女做什麼?我看杏樹何時紅。”
有一首《婦女解放歌》是這樣的:
“自古到今,男女配婚姻。男想討個好老婆,女想嫁個好老公,兩廂情願多稱心。舊社會,家教緊,爹娘專主瞎操心。算命做卦排八字,聽天由命不由人。共產黨,解放軍,打破包辦舊婚姻,自己作主定終身。”
當然,生活中也有不少愛情悲劇和畸形婚姻發生。一首《結發夫妻無奈何》、《十八歲大姐三歲郎》、《等郎媳》即是例證。
“油菜花開滿地鋪,打鑼打鼓嫁小姑。小姑嫁不好,嫁個馱背佬;進房又要牽,出房又要抱;隔壁鄰捨不要笑,結發夫妻無奈何。”
“喜鵲哥哥尾巴長,十八歲大姐三歲郎。半夜三更要吃奶,‘我是你的老婆不是你的娘!’不看公婆待我好,一腳踢你見閻王。”
“娘啊娘,做事真荒唐。你講把我(給)個好人家,童養媳等童年郎。我大渠(他)十歲甚樣講?不象老婆不象娘。馱(抱)著要撒尿,哭著要吃糖。日間領渠嬉,夜間馱上床。清早起來幫他著衣裳。等到郎大我已老,命裡注定沒法想。”
這三首民謠,反映的是民間許多畸形婚姻,帶給無數徽州男女愛情上的不幸,給徽州女人帶來的無限痛苦。事實上,徽州眾多的貞節牌坊下,又湮沒了多少不為人知的辛酸故事。下面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側面,看到民謠中輕松幽默的場景。
“葫蘆蜂,抖膀膀,抖過山,抖過嶺。問你家姑娘肯不肯?肯!肯!肯!三擔豬肉二擔餅。花花轎,門口等,嬉嬉菜花蓋頭頂。”
“有錢討個嬌嬌女,沒錢討個瘌痢婆。瘌痢婆會搞柴,嬌嬌女會做鞋。”
徽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文化圈。徽俗民風尤見本地田園風格。一首《山裡好》,便是這種桃園生活的寫照。
手捏苞蘿,腳踏料炭火。無憂又無慮,皇帝不敵我。
徽州儒風獨茂,源自於徽人對讀書的重視。十村五鋪,館學書院林立。這種崇儒重教的文化傳統,更能從民謠中得到印證。如《上學堂》、《牽三哥》、《冬學歌》:
“摘茶姐,賣茶郎。一斤糕,兩斤糖。打發哥哥進學堂。讀得三年書,中個狀元郎。金童來報喜,玉女來送房。阿姐做新人,阿哥做新郎。”
“牽三哥,賣三郎,打發囝,進學堂。讀得三年書,中個狀元郎;前門豎旗桿,後門做祠堂。金屋柱,銀屋梁;珍珠壁,象牙床,繡花枕上一對好鴛鴦。”
“我們的老百姓,真正是可憐。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天種桑忙。隔壁的小百姓,呼你一呆(起)進學堂,
下面的民謠,反映了作者對種種社會不公現象的不滿。如《轎夫歎》、《天上星多月不明》:
“抬轎是人,坐轎是人。坐在轎中樂融融,抬著轎子汗淋淋。世道真不公平!”
“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多路不平。世上官多不太平。”
徽州的民謠,來源於生活,傳唱於民間,流行小巷院落,上可問天不公,下可借鳴不平,是一個窺測社會的萬花筒。她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文化復興,經濟繁榮背後的另一張真實面孔。徽州民謠,是一個文化聚寶盤。她藏匿著許多鮮為人知的真情實愛。她記錄了許多活生生的“過去”。民謠,象一本發黃的舊書,象一個精彩的腳注,也象一張通俗的年畫。她向人們坦露著心扉,她向人們展示了七情六欲,塵封了大量生活原態,截取了社會的形形色色。這是一個多麼豐富而精彩的世界啊,又是一些多麼沉重而又耐人尋味的社會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