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院門
日期:2016/12/14 19:15:52   編輯:古建築結構院門,是四合院的主要入口,北京人習慣叫它“街門”。在世間一切都急劇變化的今天,已很難以這些街門來判斷院主人的等級了。流連於綠樹掩映中的街巷,那眾多的舊式街門已經成為無聲的歷史,默默中帶給你無邊的聯想和啟迪,就像一位世紀老人,用顫抖的聲音向你訴說著早年的故事。
在北京那眾多的院門中,大致可以分出這樣兩類,即屋宇式門和隨牆式門。前者有門洞,門占一間屋;後者沒門洞,只在牆上開門。細說起來,屋宇式大門又分成王府大門、廣亮大門、如意門等;隨牆門有小門樓、車門等。
咱先說這王府大門。以往對住宅的稱謂,《大清會典》中有著明確的規定:“凡親王、郡王、世子、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的住所,均稱為府。”其中,親王、郡王的住所稱王府。
至於那些不是鳳子龍孫的達官顯貴,盡管有封爵,或有尚書、大學士、軍機大臣的頭銜,他們的住所也不能稱“府”,只能稱“宅”或“第”。在產權上,“府”和“王府”都是皇產,一旦撤掉爵位,就要相應地撤府,以備將來再分他人,“宅第”則一般都是私產。
就王府大門來說,親王府五間,郡王府三間,都是坐北朝南,門前有門罩(設有門窗和牆的房子),過道高出地面。府門東西各有一間角門,均叫阿司門,供人們出入。清代方睿師的《蕉軒隨錄》中說:“外官衙署正門左右各有一門,謂之東角門、西角門,下官參谒,均由角門入也。”角門的設置,使大門可以平日關閉,視時視事而開,是為禮儀方面的需要而設的。
府門外有石獅、燈柱、拴馬樁和轄禾木(古人稱行馬)等設施。與府門相對的為影壁。如果兩座阿司門是東西相對,讓人通行的,其中必有一四方大院,因此府門前有石獅一對,故又稱此為“獅子院”。凡此格局者,其府門對面則非影壁,而是一排平房,舊為兵丁所住,或回事處等的所在。
王府大門的間數、裝飾、色彩等等都是按制度規定而建的。“親王府為綠色琉璃瓦,每門金釘六十有三,世子府減親王之二”,貝勒府就是正門三間,啟門一間。王府大門屋頂用筒瓦、大脊、設吻獸,垂脊上設仙人走獸,山牆上做排水溝滴,大門漆紅色,梁枋施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