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建築審美文化的特色
日期:2016/12/14 19:18:27   編輯:古建築結構在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范圍內,遺存著大小不等的五千多個明清村落,展示著徽州建築審美文化。挖掘徽州建築審美特色,對於今天的城鄉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在理念層面,道家的“美在自然”說與儒家的“美是中和”說構成了中國傳統美學的兩大理論支柱,這同樣成為徽州人審美的主旋律,徽州審美文化創造的主格調。我們知道,徽州文化的哲學源泉是孔子的先秦儒學,徽州審美文化發展的主線是傳統儒學。圍繞著儒學理念和理學內涵,徽州人把審美觸角延向社會各個方面,通過以物比德,以道而器,將至善的德行、誠信的聖條、睦族的禮讓貫穿其中,成為一種人生哲學和審美態度,將審美生活化、世俗化、形象化,使道德的“善”、倫理的“孝”、心境的“和”成為生活中“美”的實質內容,成為衡量美與丑的一個基礎性標准。
古代徽州社會,儒、道、釋以及原始鬼神信仰和英雄崇拜並存,但儒家思想一直處於上風,占據審美文化的主流。儒家提出的“中和之美”和“中庸之道”,要求適中,達到恰當而不“過枉”、嬌情又不失態、艷俗而又不庸俗,對人避免困境中走極端和看問題片面性起了相當影響,儒家“中和之美”理念被社會共同認知和宗族普遍接受,也使比較極端的宗教審美在徽州失去了市場。徽州人不是把人的情感、觀念、儀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對象和神秘世界,而是把這三者引導和消融在以親子血緣為基礎的世間關系和現實生活中,將其抒發在具體的審美物象中,滿足在日常心理和倫理的社會人生中。在惡劣的生存境地中,矛盾與沖突不斷,焦慮與抗爭不絕,“忍”是最好的現實面對方式,“忍”一度成為徽州人審美選擇的常態,徽州到處可見“百忍圖”、“忍心堂”、“忍字照壁”等審美文化載體。忍的審美效果是“和”。徽州審美文化中祭之器、禮之樂、食之味、居之所、行之道,都帶有“中和”色彩,從“中和”概念中引伸出 “對稱”、“中軸”、“中心”、“中規”、“和混”涵義。所謂“和”,包含有“寓多於一”和“平衡適中”雙重涵義,都強調美的多樣統一性,也就是“調和為美”。徽州人在接受這種審美理念的同時,提出了“崇和尚善、情理統一”的審美理想,通過對宗法禮樂之度的把握,建築格局的定位以及秩位之要的發揮,強調以善為美,以和至善,以忍為懷,強調通過讀書強化人的內在美,通過訓導注重人格美,從而形成了以宗族社會之“和”為特征的倫理美學體系。
南宋理學大師朱熹,以儒學為宗,吸收佛、道思想,將天理、仁政、人倫、人欲內在地聯系統一起來,把中國儒學推上了重要的發展階段,而徽州成為這一理論變革的實踐基地。作為一種“思想先行”的傳統意識,朱子理學美學的“文化影響”深遠,其審美哲學中的倫理化傾向,表現為藝術的政治化和人格化,以及審美的倫理功能化,朱熹將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視為“人欲”,把封建綱常與宗教的禁欲主義結合起來,嚴重地禁锢了徽州人審美思想的突破,故而在徽州建築、色彩、格局、裝飾中留下了許多“徽州禁忌”,這影響到審美坐標體系的建立。從這個意義上講,朱熹的倫理化審美是有很大缺失的,並不是一種完整意義的“美”。
“中和之美”作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極致。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庸”。 “中”可以理解為中正、合宜、正確,“庸”可以理解為有用、常、平常三種意義,簡言之,就是理智與情感、天性與人性的合一,張弛有度,外修內中。中庸是“和諧”的健康狀態。中和的審美思想和審美心態統治著徽州村落主人,是徽州人宗族自治的靈魂,甚至決定了村落規劃的布局、建築的形制、行為的秩序、契約的精神、村風的品質,從而決定村落街巷與山水關系的模式、人在居室空間中的定位。徽州村落是中和之美智慧的集中體現。在社會屬性上,民居建築講究“天人合一、聚族而居”;在自然屬性上,把握“枕山面水、隨形就勢”;在宏觀布局上,突出“中正規律、錯落有致”;在微觀設計上強調“外簡內繁、淡雅有韻”。從精神層面來說,無論是個體或是社會、大人或是小孩、男人或女人,行為規范,各守其職,起居不紊,舉手投足之間呈現出溫文爾雅之美。這溫文爾雅是中和的外在表現形式。徽州人家楹聯“傳家禮教悖三物,華國文章本六經”,“事業從五倫做起,文章自六經得來”,可見,這些審美思想已被徽州人普遍接受,這些審美題材或素材成為名副其實的“儒教美學”。
儒家思想認為,過分強調設計中的某一方面,會導致“失和”,從而會打破情緒的平和,這樣是不美或不適的。這種審美取向反映在設計上,就要求設計作品應讓使用者在精神和心理上達到平衡或平和,不能顯得突兀,不能讓組成事物或概念的任何一個對立方面走向極端。徽州明代家具設計中,造型方直而細部微曲,木料硬朗而紋理細膩,骨架纖細而整體充盈,感覺沉穩,講究對軸,這種設計理念對游走於對立概念兩端的 “中和”的把握,就是徽州人對儒家獨特的中正頤和美的生動演繹。
徽文化的“中和”是“天人合一”,即“人的自然化”,這種思想反映到美學觀念上,就是認為通過模仿自然來表情達意的各種藝術形式要能將自然、宇宙與人的性情、道德聯系起來,並在事物上體現出人們對於人、自然、宇宙之間關系的理解,使人成為自然審美的一部分。村落龍脈局勢,水口園林風光,四季對應節慶風俗,粉牆黛瓦的色彩,均出於自然,又順其自然,一切審美表達又高於自然。在這個“中和”境界中,一個家族,可耕可讀;一個徽人,亦賈亦儒;一個老宅,可以數代人共享。聚族村落,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睦族是最高審美理想。在中和之美理念指引下,徽州人伴隨四季輪回,日出日落,可聽花謝之聲,可品水流之韻,可聞秋葉的枯榮,可讀雪化的詩意,可見人的從容與自然的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