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魏晉南北朝古建築

魏晉南北朝古建築

日期:2016/12/15 1:23:29      編輯:古建築結構

時期為我國大分裂的時代,也使我國出現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此時專制王權衰退,士族勢力擴張,特權世襲,形成門閥政治,此時期,漢族和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漢族勞動人民和漢族的封建統治者為了利益相互爭斗,無休止的戰爭使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一些地方貨幣停止使用,華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經濟階段。在這種動蕩的環境下,勞動人民生活沒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尋找安慰;各族的統治者們今天可能是一個皇帝,明天也許就會淪為一名俘虜,一個異族的奴隸。他們在佛教中求得寄托,同時也看到了佛教的傳播對於安定社會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正如古詩中寫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佛道大盛,統治階級大量興建寺、塔、石窟等,寺院經濟強大,數量眾多的佛教藝術作品,使文學藝術得到了解放。總之,這是一個建築技藝大發展的時期,在建築裝飾方面,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在工藝表現上吸收有“希臘佛教式”之種種圓和生動雕刻,飾紋、花草、鳥獸、人物之表現,乃脫漢時格調,創新作風”,豐富了我中華建築的形象。

城市建設
    此時期由於縱向庭園過多造成縱向交通不便,故以道路或小廣場將縱向庭院劃成兩組以上。

單體建築
    此時期建築藝術及技術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樓閣式建築相當普遍,平面多為方形。斗拱方面,額上施一斗三升拱,拱端有卷殺,柱頭補間鋪作人字拱,其中人字拱的形象也由起初的生硬平直發展到後來優美的曲腳人字拱。屋頂方面,東晉壁畫中出現了屋角起翹的新樣式,且有了舉折,使體量巨大的屋頂顯得輕盈活潑。

南北朝繪畫《洛神賦圖》中的樓船,反映出當時建築的真實特征,是彌足珍貴的資料
 

 
佛教建築
  南北朝時,盛行“捨宅為寺”的功德活動,許多王侯貴族宅地改建為佛寺。一些新建的大寺院仍采取塔為中心,四周由堂、閣圍成方形庭院的布局。這一時期改建時一般不大改動原布避,而以原前廳為佛殿,後堂為講堂,原有的廊庑環繞,有的還保留了原來的花園。此種風格布局更屬通用式的,成為以後漢化佛寺建築的主流。


南北朝時期的寺院現無一存留。作為實物存留的則有石窟寺(以雲岡石窟和敦煌早期石窟為代表)和日本的一些建築。中國最早鑿建的石窟寺在新疆地區,始於東漢,受南亞次大陸風格影響。十六國和南北朝時,經由甘肅河西走廊一帶傳到中原,並向南方發展。中原地區早期石窟的建築,沿襲南亞次大陸於窟內立塔柱為中心的作法,並明顯受到漢化建築庭院布局影響。如,四世紀末建成的雲岡第六窟,窟室方形,中心立塔柱,四壁環以有浮雕的廊院,北面正中雕殿形壁龛,即是一例。

    昙曜五窟現編號第16-20窟,是由昙曜和尚主持開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雲岡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為楷模,雕刻5尊大像。這五窟規模宏大,氣魄雄偉。形制上共同特點是外壁滿雕千佛,大體上都摹擬橢圓形的草廬形成,無後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過去、未來、現在),主佛形體高大,占窟內主要位置。第16窟本尊釋迦立像高13.5米,面相清秀,英俊潇灑。第17窟正中為菩薩裝的交腳彌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第18窟本尊為身披千佛袈裟的釋迦立像,高15.5米,氣勢磅礴;東壁上層的眾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娴熟。第19窟本尊為釋迦坐像,高16.8米,為雲岡石窟的代表作,結跏趺坐,面部半圓,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兩肓齊挺,造型雄偉。


    “塔”是梵文Stūpa的音譯的簡稱,意為“高顯處”或“高墳”,原是印度的一種紀念性墳墓的通稱。它的造型簡單一致:覆缽形,上立長柱形標志“剎”。從此,塔與佛教開始密切聯系起來。印度式的塔(Stūpa),是由台基、覆缽、寶相輪等幾部分組成的實心建築。它隨佛教入中原時,漢族本土的木結構建築體系已經形成,積累了豐富的工程技術和藝術意匠經驗,為統治階級建造過迎候仙人和備遠望的重樓。早期的佛教又被視為一種神仙方術,所以,匠人在設計塔時就以本民族習見的重樓為藍本,建成樓閣式木結構塔。此後陸續又有許多新的塔型傳入,如“寶箧印經”、覆缽、“金剛寶座”等,它們同中國固有的建築技術和形式相結合,衍化出多種類型,如中期的花塔等。塔的各個部分也逐漸規格化,一般由地宮、塔基、塔身、塔頂和塔剎組成。特別在塔剎部分,變化地吸收了原南亞次大陸Stūpa的形制,後來更有多樣化的發展。中國早期的高塔多為空心,可以登臨。這一點與南亞次大陸原型大不相同,是中國人的創造。

   歷史記載中的最大木塔是元魏時建造的洛陽永寧寺塔,高一千尺,百裡以外便能望見。可惜這座塔建成不久便被焚毀了。由於木塔易遭火焚,不易保存,又發展出仿木結構磚塔,並在樓閣式基礎上發展出密檐式,還有小型單層的亭閣式。自此以後,磚塔逐漸增加,木塔逐漸減少。到十世紀以後,新建的木塔已極為稀有了。我國此時期的木塔已一無所存,唯在日本法隆寺有五重木塔一座(乃隋時高麗僧依魏齊之法所建)和我國雲岡石窟內的方形塔柱可為旁證。

  法隆寺位於日本奈良市,寺內五重木塔平面呈方形,高31.9米,塔剎部分約占總高1/3弱。塔內部無樓層,不能登臨。塔第1層檐下也有後加的裳階,2層以上檐下都有裝飾性欄桿。塔中心有一根貫通全塔的中心柱,承托剎上的相輪、寶珠等部件,塔身重量則由外檐柱和4個天柱承擔。中心柱下有埋置捨利的孔穴。中門進深3間,面闊4間,入口處有中柱和左右2門。這種做法為中國漢以前的宮室、祠廟和墓室所普遍應用。

    我國現存最古的塔是公元520年建的河南嵩山嵩岳寺十二角十五層密檐式磚塔。此塔造型特殊,磚建密檐式,平面正十二角形,佛塔中僅見此一座,塔身有用蓮瓣作柱頭(希臘風格)和柱基的八角柱,有用獅子作主題的佛龛(波斯風格),有火焰形的券間(印度風格),形式十分優美。它的藝術處理雖十分成功,但卻不是南北朝時期的代表塔型。(下圖)

園林 陵墓 家具

  魏晉以來,士大夫標榜曠達風流,園林多崇尚自然野致,此時貴族捨宅為寺之風盛,佛寺中亦多名園。北魏末期貴族們的住宅後部往往建有園林,園林中有土山、釣台、曲沼、飛梁、重閣等,疊石造山的技術亦己提高。吳魏明帝起景陽山於方林園中,重嚴復嶺,深溪洞壑,高山巨樹,懸蒿垂羅,崎岖石路,澗道盤纡,景色自然。於今,陵台城北隅,台城外,並種橘樹,奇宮牆內則種石榴 ,其殿廷及三台,三省,悉劣植柳樹,其宮南夾路,出朱雀門,悉種垂柳與槐也。
   因政治動蕩,佛道盛行,厚葬之風漸衰,皇陵規模均小,南朝諸陵不起墳,不封土,不植樹,亦無台阙,墓飾則精美富變化,磚石結構更行普遍。
  胡漢的交流使得國人的起居習慣發生變化,胡床漸漸普及, 椅子和凳子傳入民間,傳統的臥床增高,且附床頂 矮屏及幾 屏風也發展出多摺多牒式。南北朝時印度、西亞紋樣隨同佛教藝術傳入,線條流暢,活躍飛動,蓮花、卷草紋和火焰紋的用運用最為廣泛 。        

魏晉南北朝建築技藝

    單棟建築在原有建築藝術及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樓閣式建築相當普遍,平面多為方形。斗拱有卷殺、重疊、跳出,人字拱大量使用,有人字拱和一斗三升組合的結構,後期出現曲腳人字拱;令拱替木承轉,栌斗承欄額,額上施一斗三升柱頭人字補間鋪作,還有兩卷瓣拱頭;欄桿是直棂和勾片欄桿兼用;柱礎覆盆高,蓮瓣狹長;台基有磚鋪散水和須彌座;門窗多用版門和直棂窗,天花常用人字坡,也有覆斗形天花;屋頂愈發多樣,尾脊已有生起曲線,屋角也已有起翹;梁坊方面有使用人字叉手的和蜀柱現象,栌斗上承梁尖,或栌斗上承欄額,額上承梁; 柱有直柱和八角柱等,八角柱和方柱多具收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