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代宮殿古建築
日期:2016/12/15 1:23:29   編輯:古建築結構秦
“夷平六國是誰?哪個統一稱霸?誰人戰績過孤家?高高在上,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如畫。登高踏步,指天笑罵,秦是始,人在此,奪了萬世潇灑!”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它在歷史上雖然為時很短,但對後世卻有極其深遠的影響,以至今日西方人還稱中國為China,即Sina(秦)。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大陸,除西部、西南部和東北部的邊疆地區尚未開發外,其版圖基本沿用至今;它建立的一套中央集權制度,也基本上為後世歷代王朝所繼承;奠定了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礎;在社會方面秦朝設郡縣,車同軌,書同文,廢井田,辟馳道,統一度量衡;在經濟方面秦朝重農抑商,土地買賣合法化,鹽鐵由政府控制。但秦始皇的統治卻是歷史上少見的殘暴, 因秦朝此很快在人民的怨恨聲中被推翻,成為短命王朝。
秦代宮殿建築
秦始皇的好大喜功在建築上表現得十分顯著。秦都鹹陽,是現知始建於戰國的最大城市。它北依畢塬,南臨渭水,鹹陽宮東西橫貫全城,連成一片,居高臨下,氣勢雄偉。解放後在接近宮殿區中心部位發掘出了鹹陽宮"一號宮殿"遺址。"一號宮殿"遺址東西長60米,南北寬45米,高出地面約6米,它利用土塬為基加高夯築成台,形成二元式的阙形宮殿建築。它台頂建樓兩層,其下各層建圍廊和敞廳,使全台外觀如同三層,非常壯觀。上層正中為主體建築,周圍及下層分別為臥室、過廳、浴室等。下層有回廊,廊下以磚漫地,檐下有卵石散水。室內牆壁皆繪壁畫,壁畫內容有人物、動物、車馬、植物、建築、神怪和各種邊飾。色彩有黑、赫、大紅、朱紅、石青、石綠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以鹹陽宮翼阙為核心而擴大,還仿建六國宮殿,“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鹹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泾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
窮奢極欲的秦始皇,對如此規模的宮室還不滿足。在他即位的第35年,某一日“以為鹹陽人多,先王之宮庭小”,於是就要再造一個宮殿。大臣問造在哪裡,秦始皇說:“阿房”。“阿房”並非實際地名,意思是“近旁”、“旁邊”。聽了始皇的話,大臣們就命工匠在鹹陽宮旁邊的上林苑建了一個“復壓三百余裡,隔離天日”的龐大宮殿──阿房宮。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阙。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鹹陽……隱宮徒刑者七十余萬人……鹹陽之旁二百裡內,宮觀二百七十,復道甬道相連,帷帳鐘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規模如此巨大的阿房宮,直到秦始皇死時都未建好,由秦二世繼續營建。然而公元前206年,“項羽引兵西屠鹹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周秦數世紀來之物資工藝之精華,乃遇最大之災害”,更嚴重的是,項羽的一把火,非但把一個精美絕倫的阿房宮燒了個精光,也給後世留下了每當易朝之際故意破壞前代宮室的惡習。
現存的阿房宮遺址位於西安市三橋鎮南一帶,面積約8平方公裡。遺址內已發現阿房宮前殿、“上天台”、北阙門等夯土台或基址19處。其中前殿遺址的夯土台東西長1320米,南北寬420米,高7-9米,台上發現石礎,陶水管道,並散布大量板瓦,筒瓦,瓦當,可謂中國古代最大的夯土建築台基。美倫美煥的阿房宮到底是什麼樣子?後人只能在《史記》和《阿房宮賦》時去冥想了。好在近年來陝西省旅游部門復原了阿房宮的部分建築,重建了阿房宮前殿、蘭池宮、長廊、臥橋、磙石門、上天台等建築。盡管這些建築的形制也許復原得並不是很准確,但至少可以讓我們對秦代建築有一個很好的感性認識。
秦代陵墓
秦始皇為了安排身後的歸宿,還大肆修築陵墓。他為自己精心策劃的墳墓──骊山陵,自他13歲即位起便開始修築,被征召修築骊山陵園的民夫最多時達70多萬人,陵墓主要材料都運自四川、湖北等地,但直到公元前210年他病死時尚未修完,由秦二世又接著修了兩年才勉強竣工,前後歷時39年。始皇陵在臨潼縣東5公裡,背靠骊山,腳蹬渭河,左有戲水,右有灞河,南產美玉,北出黃金,真乃風水寶地,寄予著秦始皇讓子孫萬代永享福壽的心願。陵園呈東西走向,面積近8平方公裡,有內城和外城兩重,圍牆大門朝東。墓冢位於內城南半部,呈覆斗形,現高76米,底基為方形。據推測,秦始皇的“陵寢”應在陵墓的後面,即西側。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墓室一直挖到很深的泉水以後,然後用銅燒鑄加固,放上棺椁。墓內修建有宮殿樓閣,裡面放滿了珍奇異寶。墓內還安裝有帶有弓矢的弩機,若有人開掘盜墓,觸及機關,將會成為後來的殉葬者。墓頂有夜明珠鑲成的天文星象,墓室有象征江河大海的水銀湖,具有山水九州的地理形勢。還有用人魚膏做成的燈燭,欲求長久不息。安葬完畢後,秦二世下令將宮內無子女的宮女和修建陵墓的工匠全部埋入墓中殉葬。後人對司馬遷充滿神奇色彩的記載一直半信半疑,但從近幾十年的考古發現,證明司馬氏的記載基本是可信的。在它東面還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大型兵馬陶俑坑,內有武士俑約七千個、驷馬戰車一百多輛、戰馬一百余匹,以及數千件各式兵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秦代防御及交通工程
秦代彪炳武功之最好見證,莫過於萬裡長城之修築了。長城原是戰國時期燕、趙、秦諸國加強邊防的產物。當時,居於中國北部大沙漠的匈奴時時南侵,為了對付這種侵擾,北方各國便各自築城防御。秦時始皇帝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又將原來燕、趙、秦三國所建的城牆連接起來,加以補築和修整。補築的部分超過原來三國長城的總和,長城“起臨洮(今甘肅岷縣),至遼東,延袤萬余裡”,是古代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秦代建設還包括修馳道、築溝渠。秦時的馳道東起山東半島,西至甘肅臨洮,北抵遼東,南達湖北一帶,主要線路寬達五十步,道旁植樹,工程十分浩大,是古代築路史上的傑出成就,加上其他水陸通道,形成了全國規模的交通網;疏浚鴻溝(河南汴河)作為水路樞紐,通濟、汝、淮、泗諸水。又於公元前214年,令史祿監修長達六十多裡的靈渠,溝通了湘、漓二水。
漢
暴虐的秦王朝被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由漢高祖劉邦所創立的漢朝。經過西漢初年的休養生息,華夏大地又重現了往日的安寧與歡笑——中國自此進入了一個相對長的繁榮時期。因為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此時科技文化得到迅速發展,《周髀算經》、《九章算術》的編著,造紙術、地動儀的發明,以及天文、歷法、醫學等一系列的成就奠定了當時中國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漢朝疆域也是擴張到空前的遼闊,勢力甚至也伸展至中亞;漢朝與周圍許多國家有著廣泛的交往,通過絲綢之路從西域引進了樂器、舞蹈、雜技、雕刻、佛教、良馬和農作物,而漢朝的絲綢、漆器、鑄鐵術、鑿井術、農業灌溉技術也傳到了西域。漢朝的空前的強盛,使中國人幾乎和漢人劃上了等號,從此"漢字,漢族"的稱謂就沿用至今;漢朝的輝煌,足可以和偉大的唐朝相比,故現今人們常以“漢唐盛世”並稱。
漢武帝時,宰相張仲景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思想開始成為統治階級的工具,儒家經典成為讀書人晉身官場的教科書。儒學雖成為中國的主流思想,但其自身也由先秦時充滿理性、意氣風發的思想逐漸蛻變成為一種死氣沉沉、埋沒人性的哲學,使中國人的思維遭到嚴重的限制,然而它卻鞏固了政治,使中國的政體相對其他民族來說變得驚人的穩定。
兩漢時期可謂中國建築青年時期,建築事業極為活躍,史籍中關於建築之記載頗豐,建築組合和結構處理上日臻完善,並直接影響了中國兩千年來民族建築的發展。然而由於年代久遠,至今沒有發現一座漢代木構建築。但這時期建築形象的資料卻非常豐富,漢代屋墓的外廊或是廟堂、外門、墓內龐大的石往、斗拱、都是對木構建築局部的真實模擬,寺廟和陵墓前的石阙都是忠實於木構建築外形雕刻的,它們表示出木結構的一些構造細節。但這些“准實例”唯一的不足之處是無法顯示室內或內部構造。但大量的漢代畫像磚,畫像石和明器,對真實建築的形象、室內布置、以及建築組群布局等方面都作出形象具體的補充。根據這些,人們對漢代建築的認識才充實豐富起來。(明器,即冥器。活著的人相信死去的人靈魂不滅,將在另一個世界重生,因而把他生前用過或喜歡的東西仿制出來埋在墓裡。)
漢代城市建設
漢長安城遺址位於西安龍首塬北坡的渭河南岸漢城鄉一帶,距今西安城西北約5公裡。其作為都城的歷史近350年,實際使用年代近800年,是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都城,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繁華的國際性大都市。公元前202年,高祖劉邦在秦興樂宮的基礎上營建長樂宮,揭開了長安城建設的序幕。公元前199年,丞相蕭何提出“非壯麗無以重威”,營建未央宮,立東鬧、北鬧、前殿、武庫、太倉。惠帝三年、五年築長安城牆,六年建西市。武帝元朔五年,在城南安門外建太學。元鼎二年修柏梁台。太初元年,在城西上林苑修建章宮,其東修鳳阙,高20余丈;其北開鑿太液地,中有蓬萊、方丈、流洲、壺梁,並建神明台、井於樓,高50余丈。太初四年又在長樂宮北建明光宮。至此,西漢長安城規模初定。平帝元始四年,在長安城南修建明堂、辟雍,從而結束了西漢王朝對其都城的營建。王莽篡位後下令拆除漢上林苑中建章、承光、包陽、大台、儲元官等10余處建築,將所得材料在城南營建新朝九廟,耗資數百萬,卒徒死亡近萬人。光武帝滅莽後東漢建立,劉秀祭把高廟和西漢11陵,並修長安宮室。
漢長安城三大宮之一的長樂宮位於城東南,周長90公裡,面積5平方公裡,占漢長安城面積的1/6,宮內共有前殿、宣德殿等14座宮殿台閣。未央宮位於城西南,始終是漢代的政治中心,史稱西宮,其周長9公裡,面積5平方公裡,占城面積1/7,宮內共有40多個宮殿台閣,十分壯麗雄偉。建章宮是一組宮殿群,周圍10余公裡,號稱“千門萬戶”。漢長安城以其宏大的規模、整齊的布局而載入都城發展的史冊,漢代以後,雖還有幾個小王朝建都於此,但長安城永遠失去了盛漢時的光彩。
東漢初期,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以後,在周代成周城的基礎上修築擴建起一座更大規模的都城,自此這座城市作為東漢、曹魏、 西晉、北魏時期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長達330多年之久, 學術界將它概稱為“漢魏洛陽故城”。
漢代木構建築
宮室
西漢末葉,台榭建築漸次減少,樓閣建築開始興起。戰國以來,大規模營建台榭宮殿促進了結構技術的發展,有跡象表明己逐漸應用橫架。長時期建造閣道、飛閣,促進了井干和斗拱構造的發展,在許多石阙雕刻上己看到一種層層疊壘的井干或斗拱結構形式。從許多壁畫、畫像石上描繪的禮儀或宴飲圖中可以看到當時殿堂室內高度較小,不用門窗,只在柱間懸掛帷幔。文獻所記西漢宮殿多以辇道中相屬,而未央宮西跨城作飛閣通建章宮,可見當時宮殿多為台榭形制,故須以閣道相連屬,甚至城內外也以飛閣相往來。
國內某“影視城”中的仿漢建築群
樓閣
木構樓閣的出現可謂中國木結構建築體系成熟的標志之一。東漢中後期的墓中,炫耀地主莊園經濟以及依附農民、奴婢的成套模型和畫像磚、陶制樓閣和城堡、車、船模型大量出土,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明器中常有高達三四層的方形閣樓,每層用斗拱承托腰檐,其上置平坐,將樓劃分為數層,此種在屋檐上加欄桿的方法,戰國銅器中已見,漢代運用在木結構上,滿足遮陽、避雨和憑欄眺望的要求。各層欄檐和平坐有節奏地挑出和收進,使外觀穩定又有變化,並產生虛實明暗的對比,創造中國閣樓的特殊風格,南北朝盛極一時的木塔就是以此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