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京杭運河(一)南北通途連五水

京杭運河(一)南北通途連五水

日期:2016/12/16 19:24:38      編輯:古代建築史


大運河

隋代開鑿的大運河分為五段:永濟渠、通濟渠、山陽渎、江南河和廣通渠。黃河以北的永濟渠利用沁水、淇水、衛河等為水源,引水通航,在天津西北利用盧溝(永定河),直達琢郡。通濟渠是在洛陽附近引黃河水,向東南進人汴水,以溝通黃河與淮河之間的水運。山陽渎是在邗溝的基礎上拓寬、裁直修成的,形成大運河的中段。而江南河的雛形也早已存在並用於漕運,隋朝對它進行進一步的疏浚,使之成為大運河的南段。廣通渠從長安向東通到黃河的新渠。隋朝的大運河,史稱南北大運河。運河水面寬30-70米,長約二千七百多千米,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隋朝漕運到長安的主要路線是:沿江南河到京口(今鎮江)渡長江,再順山陽渎北上。進而轉人通濟渠,逆黃河經廣通渠向上,最後抵達長安。

一、東糧西運廣通渠
在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分裂局面之後,隋文帝楊堅重新完成了全國統一,新建大興城(今西安)作為都城。隋朝為了向長安運送槽糧。又在長安黃河間重開新渠。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郭衍被任命為漕渠大監,開始了鑿渠工程。這條渠引渭水為水源,經過大興城(長安城)北,向東到潼關,全長一百五十多千米,名日富民渠。因工程倉促,富民渠渠道淺窄。航運能力有限,難以滿足日益增加的東糧西運的需要。隋開皇四年(584年),由傑出的工程專家、大興城的設計者宇文恺主持,又對它加以改建。宇文恺在動工之前,先派工匠巡視渠道,察看地形。新渠仍以渭水為主要水源,從大興城到潼關,全長一百五十多千米,被命名為廣通渠。這條水渠當時是用來運輸華州(今陝西華縣)廣通倉的糧食到都城長安,因而得名。廣通渠的槽運量大大超過舊渠,緩和了關中糧食的緊張情況。
大業元年(605年),為了避隋炀帝楊廣的名諱,又改名為永通渠。這條渠的開通,既解決了國都長安的糧食問題,又便利了沿途百姓的往來,所以又稱富民渠。
從潼關以東運糧入關,在進入廣通渠之前有一段水路經過黃河。黃河中有三門砥柱,非常險要。砥柱是兩個石島,兀立河心,堵塞航道,形成神門、鬼門、人門三條險道。神、鬼二門無法過船,人門雖然勉強可以航行,但風險很大,經常船沉人亡;這大大影響了東糧西運的效率。於是,隋文帝開皇十五年(595年)下令“鑿砥柱”。但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鑿砥柱”的工程沒有能夠取得成功,只好半途而廢。




二、南通江淮的御河
    隋炀帝即位後,政治中心由長安東移洛陽,很需要改善黃河、淮河、長江間的水上交通,以便南糧北運和加強對東南地區的控制。大業元年(605年),命宇文恺負責營建東都洛陽,每月役丁200萬人。同時,又命令尚書右丞皇甫議。征發河南淮北諸郡男女民工百余萬人開鑿通濟渠。此外,還征調淮南民工十多萬,擴建山陽渎。
    通濟渠可分東西兩段。西段在東漢陽渠的基礎擴建而成,西起洛陽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為水源,穿過洛陽城南,到堰師東南,再循洛水入黃河。東段西起荥陽西北黃河邊上的板渚 清,以黃河水為水源,向東流入汴水至浚儀(今開封市),經過今杞縣、睢縣、寧陵到商丘縣東南,又經過夏邑、永城等地,再向東南,穿過今安徽宿縣、靈璧、泅縣以及江蘇的泗洪縣,至盱眙縣城的對岸注人淮水。通濟渠全長1000千米。既避開了由汴入泗,徑直入淮,縮短了運河的航程,又繞開了徐州附近的徐州洪、呂梁洪之險。
    山陽渎北起淮水南面的山陽(今江蘇淮安市),徑直向南,到江都(今揚州市)西南接長江。隋文帝開皇年間。因為討伐南朝陳國的需要,曾經疏通邗溝,將邗溝入淮移至山陽,因而邗溝又被稱為山陽渎。這條修整後的邗溝全長150千米,水面加寬,河身也比以前直一些,不必再像春秋時那樣繞道射陽湖。
隋炀帝把通濟渠和山陽渎合稱御河,兩渠都是按照統一的標准開鑿的,“水面闊四十步,通龍舟”,並且兩旁種植柳樹,修築御道,沿途還建離宮四十多座。通濟渠與山陽渎的修建與整治是齊頭並進的,施工時雖然也充分利用了舊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為它們有統一的寬度和深度,因此,主要還要依靠人工開鑿。工程浩大而艱巨。可是歷時很短,從三月動工到八月就全部完成了,創造了中外工幾程史上的奇跡。

三、縱貫太湖平原的江南河
    江南河從京口引長江水,繞太湖之東。直達余杭,長四百余千米。這條運河經過江南最富庶的地區,湖泊縱橫、水道交錯。由於水源充足,江南運河開鑿以後,始終暢通無阻,成為我國東南地區一條重要的航道。
    太湖平原修建運河的歷史非常悠久。春秋時的吳國,即以都城吳(蘇州市)為中心,開鑿了許多條運河,其中~一條向北通向長江,一條向南通向錢塘汪,這兩條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這條河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進行過多次整治,到了隋隋炀帝時又下令作進一步疏浚,將原有的河道加以施工整理,將它拓寬浚深。《資治通鑒》記載:“大業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裡,廣十余丈,使可通龍舟,並置驿宮、草頓,欲東巡會稽。”




四、北通涿郡的永濟渠
永濟渠的作用和其他幾段並不完全相同。在完成通濟渠、山陽渎之後,為了加強北方兵力,便於轉輸糧秣,隋炀帝決定在黃河以北再開一條運河,即永濟渠。
大業四年(608年),诏發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人。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黃河,北通涿郡。永濟渠大部分利用了天然河道,即把黃河左岸的支流沁水與清水、淇水、屯氏河、清河及沽水等河流連接起來。這段運河主要工程是引沁入淇。沁水、淇水原來互不相通,隋炀帝時施工鑿渠溝通沁、淇二水,在今河北武陟縣北使二水直通,然後循著曹操所開的白溝故道北達臨清(今河北臨西縣),向東北開鑿渠道,利用黃河舊道由清州向北至東光進入清河。在今清河至靜海縣北獨流鎮之間,又利用曹操所鑿的平虜渠故道,到達今天津後。北溯潞河(今北運河)而上,至今武清縣折入桑干河(今永定河)到達涿郡郡治薊縣城南(今北京),全長一千余千米。永濟渠建成後,來自河南通濟渠的船舶穿過黃河,由沁口溯水而上、再經永濟渠進人河北平原。

永濟渠一也可分為兩段:南段自沁河口向北,經今新鄉、汲縣、滑縣、內黃(以上屬河南省)、魏縣、大名、館陶、臨西、清河(以上屬河北)、武城、德州(以上屬山東)、吳橋、東光、南皮、滄州、青縣(以上屬河北),抵今天津市;北段自今天津折向西北,經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安次到達涿郡(今北京市境)。南北兩段都是當年完成的。

永濟渠與通濟渠一樣,也是一條又寬又深的運河,據載全長九百五十多千米。深度多少,雖不見文字。但因為它也是一條可通龍舟的運河,因此大體上說應與通濟渠相當。
廣通渠、通濟渠、山陽渎、永濟渠和江南河等渠道。雖然不是同時開鑿而成,可以算作各自獨立的運輸渠道。但是,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長安、洛陽為樞紐,向東南和東北輻射,形成完整的體系。同時、它們的規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方舟或龍舟。而且互相連接,所以又是一條大運河。在以上這些渠道中,通濟渠和永濟渠是這條南北大運河中最長最重要的兩段,它們以洛陽為起點,成扇形向東南和東北張開。洛陽位於中原大平原的西緣,海拔較高,運河工程充分利用這一東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東流向的特點,開鑿時既可以節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時又便於船只順利通過。特別是這兩段運河都能夠充分利用豐富的黃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證。這兩條如此之長的渠道能這樣好地利用自然條件,證明當時水利科學技術已有很高的水平。開鑿這兩條最長的渠道,前後只用了六年的時間。




功過是非隋炀帝

隋代從隋文帝到隋炀帝這短短的28年中,先後開掘和疏浚了廣通渠、山陽渎、通濟渠、汴渠、永濟渠及江南河等六條運河,總計長度約為三四千千米,這實在是一項非常偉大的水利工程。這項偉大的工程,代價極其高昂,是當時數以百萬計的勞苦丁夫和士兵在鞭笞、饑餓和疾病等的折磨下完成約。在鑿渠和造船過程中。役丁死者有十之四五。

隋炀帝消耗財富,奴役人民,大開運河,可以說是“運河皇帝”了,“辛苦又傷財”的隋炀帝怎麼也料不到因為修運河導致官逼民反,最終自己也亡國殒身,死在揚州。但是運河修成後,對南北交通的改善,經濟文化的交流和政治上的統一,卻起了廣泛的作用。客觀上有利於國計民生的開河事業反而成了他的一條罪狀。皮日休曾寫了《汴河懷古》一詩說:“盡道隋亡為此河,而今千裡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論禹功不較多。”這首詩一分為二地評論了隋炀帝開運河的功罪,假如隋炀帝不窮奢極欲南游享樂,他開河溝通千裡航運,這種功業也是可以和夏禹治水相比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