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歷史人物遺蹤
日期:2016/12/14 19:14:48   編輯:古建築結構四合院,是北京民居的獨特樣式,舉世著名。什麼是四合院?具體地講,北面是正房,東西是廂房,南面為倒座。這樣,東西南北,四面都是房子了,中間是天井,北京人稱之為院子。按照北京人的規矩,地道的四合院,應該是坐北朝南,大門設在院子的東南角。四合院可以在南北方向,也可以在東西方向組合。南北方向的組合,是縱向的組合,一座四合院稱一進,在北京,大的院落,甚至有五進的。東西方向,是橫向的組合,在這樣的組合中,稱路。根據所在的方向,標以方位。如東路、中路、西路。
北京的四合院,在元代開始出現,在明清兩朝成為定局。我們今天所見,大都是清人的遺留。在禮制上,清人也進行了詳細的規定。比如,房屋的間數,屋瓦的樣式,大門的種類。即使是官居一品的大學士,他所居住的四合院的宅門,也只能是一間,與普通百姓沒有區別。但是,同是一間,在大門的樣式上,卻做了嚴格的等級限制。只有一定品級的官員才可以使用廣亮大門與金柱大門,軒昂輝晔,百姓是不可以采用的。在南鑼鼓巷地區,廣亮與金柱,尤其是在東部的胡同,真可以用鱗次栉比形容,說明歷史上這裡的居民身份,即因此,這裡的四合院,也壯麗深宏,前門在一條胡同,後門在另一條胡同,是北京四合院的精華所在之地。有許多四合院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比如,黑芝麻胡同13號;秦老胡同35號;板廠胡同27號;帽兒胡同5號、11號;沙井胡同15號;雨兒胡同13號;其中秦老胡同35號與帽兒胡同11號由於宅內的花園而最為著名。
秦老胡同35號是晚清時期內務府總管大臣索家的花園,建有假山、亭台、池榭,還有一座模仿江南建築的船形敞軒。這座花園稱绮園,至今還有刻石流傳下來。帽兒胡同 11號為清末協辦大學士文煜所建。分三路。東路是下房,中路是花園,西路是住宅的主體部分,總共有五進院落。中路的花園,是著名的可園,北京最美麗的私家園林。與绮園不同,可園分前後兩園,前園的北面構有一座秀麗的建築,其東是爬山游廊。後園則槐香滿園,極為幽靜。
在今南鑼鼓巷65 號,是明清之際著名人物洪承疇的家祠。在明的崇祯時期,洪承疇做過三邊總督、薊遼總督,後來降清,做了招撫南方,經略五省的大學士,幫助清人敉平了江南。據《燕京訪古錄》:洪承疇府第在後門外方磚廠東口外路東,今已廢,唯府門外二鐵獅巍然獨存,府後門在南鑼鼓巷,尚居洪氏子孫。這個府後門即今65號,院內的北房尚好,據說是原物。
炒豆胡同77號,以及板廠胡同32、34號等處院落原是清末僧格林沁的王府。僧格林沁,蒙古科爾沁左翼後旗人,鹹豐八年(1858)與大學士瑞麟在大沽口駐防,整頓海防,次年擊敗英法聯軍。十年(1860),再次抗擊英法聯軍,失守了大沽,被革去王爵。同治四年(1865)在山東追擊捻軍時,死於捻軍之手。光緒年間在炒豆胡同南側,今地安門東大街路北47號,為其立祠,稱僧格林沁祠堂。現在祠堂與王府都在,而且祠堂的後門與王府的大門在一條胡同,這在北京是僅有的孤例。
壽比胡同6號,菊兒胡同3號、5號,是榮祿之父的宅第。榮祿是清末的重要人物,做過軍機大臣,戊戌變法時,袁世凱向其告密,從而導致變法失敗。榮祿在這裡出生。這個宅子很大,分三路,東是住宅,中是花園,西是洋式樓房。
帽兒胡同35、37號,是清的末代皇後婉容結婚之前的住所。原是普通民居,婉容被冊封為皇後,其父即授內務府大臣,封三等承恩公,此宅升格為承恩公府,加以改建。宅門由原來的一間,改為三啟一式,兩側是坎牆棂花隔扇,中間的大門裝有鍍金門環。此府在民間俗稱皇後府,1984年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帽兒胡同11號,北洋時期曾售與大總統馮國璋。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琨,馮國璋,是北洋政府的第三任大總統。馮國璋,河北河間人,北洋武備學堂畢業,先在淮軍洋槍隊當教習,後隨袁世凱去天津小站練兵。1915年,袁世凱稱帝,馮國璋持反對態度。袁死後,馮被選為副總統,成為北洋軍閥直系首領。兩年後,任代理總統,次年任滿去職。
東棉花胡同39號中央戲劇學院所在地,原來是靳雲鵬的宅第。靳雲鵬,山東人,同馮國璋一樣也是北洋武備學堂畢業的學生。1912年任北洋第五師師長,次年升為山東都督。1919年任陸軍總長,代理國務總理。皖系失敗後,由奉系支持再任總理。1921年辭職到天津做寓公。
後圓恩寺7號,原是清末慶親王奕劻次子的宅第,民國時售與法國人。中西合璧式,中部為西式樓房,前面是圓形水池,周圍點綴圓明園刻石;東部是西洋風格的圓亭;西部是一座中式的四合院。抗戰勝利以後,蔣介石抵京,做過行轅。1949年以後,做過前南斯拉夫大使館、中國人民對外友協會址,現在是友好賓館。1984年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後圓恩寺13號,茅盾故居。1974年茅盾從東四頭條遷到這裡,在這裡生活了七年, 1981年病逝。這是一座不大的兩進四合院,茅盾故後,被辟為茅盾故居。
雨兒胡同13號,清代中、晚期的四合院,建國以後,齊白石曾在此短暫居住,後因不安於枕席,而返回跨車胡同。
東不壓橋胡同20號,詹天佑故居。詹天佑是大家熟悉的人物,名聲藉藉,是我國第一批走出國門的留學生,他所設計的京張鐵路,最為世人稱道,他在八達嶺火車站上的塑像,精美莊重,可惜他在東不壓橋胡同的故居零落不堪了。
以上這些人物,從呼吸通天的國家元首到澤溉後人的文化巨匠,都曾經在這一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居住與活動,從而形成了豐厚的文化層積,遺蹤又卓然可證,這就格外值得我們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