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建築的經濟與美學

建築的經濟與美學

日期:2016/12/14 22:52:19      編輯:古建築結構

  三十年來的中國,用建築物的增加表現國家實力,由點到面,由面到片,這既是國家自己認同的發展軌跡,也是外界憑借以辨識的表現方式。建築物代表價格與經濟,談建築物只會談到面積、位置與單位價格。沒有其他。

  建築物其實有更豐碩與充實的價值,看不見卻能為不同時代的人所感受,古今中外都是。歷史悠久的建築物很多都成了文物,後人叫做無價之寶也好,拿來當做現代人的搖錢樹也好,都說明一幢或者以群建築物的價值可以無限延伸。

  中國建築因地理與朝代的差異,有各種各樣的風貌,反映時代的特色之余,也留下無價的美學資源。今天中國建築界,其實有不少正以自己的方式,結合東西方的文化與美感經驗,在價格之外,為中國建築尋找新時代的典范。

  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開幕主題中,就有一個來自上海的項目受到世界各地的建築與設計界人士反復提到,視為東西建築文化融合的典范之作。那是位於上海郊區佘山腳下、由上百名中外建築師所創作的曼荼園(Mandala Garden)別墅群。

  房地產界人士說,中國在1949年後30年間幾乎沒有新建築誕生。改革開放以後,尤其1990年代以後,爆炸性的建築物需求使中國成為世界建築設計師的競技場與實驗室,鳥巢、水立方是最知名的兩大作品;江南的蘇州博物館則是大師貝聿銘的封刀之作。

  在這期間,中國本土建築師則在眼花缭亂的外國大師風格各異的作品中,摸索自己的實踐之路。而其實這並不像思想領域那麼困難。

  中國思想界面臨的是傳統能否重生與應用的問題,但中國建築美學自古以來一直有鮮明的特點,這在江南尤其突出。假山、石橋、流水、亭台的園林建築,兼顧光照、冷暖、安全、便利、尊卑、美觀乃至風水等實用與逸樂功能,學問繁雜,可資汲取與改裝的東西多不勝數。

  傳統建築元素,包括中國文化元素例如陰陽概念,除了為中國建築界所重視並采用,也越來越受到外國建築師的青睐。

  但是中國元素的融入除了是對傳統文化的復興與肯定,也是全球化時代的一種自覺,這份民族文化自覺在全世界都能找到,並且越來越受鼓勵。地方或者本土文化的元素被引進建築乃至其他文化產品中,雖然經過轉化,仍然具有差異性所衍生的特色以及價值。

  繼2002年“長城腳下的公社”項目之後,今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又有中國建築項目“亞洲的生活態度”參展。設計師包括中、日、韓、新、馬、泰,其中韓國設計師曹敏碩、新加坡設計師陳家毅及中國設計師俞堅也參與了上海世博會的展館設計工作。這些都說明亞洲本土文化越來越在建築領域受到肯定,不再獨尊西式建築特點。

  由於文化資源的豐富,中國元素在未來的世界建築風格應該會越來越受采用,如何使用得更有特色,更經得起考驗,對中國乃至亞洲的建築師來說是一場持久的比賽,對普羅民眾來說,則是財富之外不該忽視的美學教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