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中國古建築中的塔

中國古建築中的塔

日期:2016/12/15 1:22:55      編輯:古建築結構
  現在說到磚石建築物,這裡面最主要的是塔。也許同志們就要這樣想了:“你談了半天,總是談些封建和迷信的東西。”但是事實上在一個階級社會裡,一切藝術和技術主要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過去的社會既是封建和迷信的社會,當時的建築物當然是為封建和迷信服務的;因此,中國的建築遺產中,最豪華的、最莊嚴美麗的、最智慧的創造,總是宮殿和廟宇。歐洲建築遺產的精華也全是些宮殿和教堂。在一個城市中,宮殿的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廟宇寺院的美,人民大眾都可以欣賞和享受。在寺院建築中,佛塔是給人民群眾以深刻的印象的。它是多層的高聳雲霄的建築物,全城的人在遙遠的地方就可以看見它。它是最能引起人們對家鄉和祖國的思念的。佛教進入中國以後,這種新的建築形式在中國固有的建築形式的基礎上產生而且發展了。
  在佛教未到中國以前,我們的國土上已經有過一種高聳的多層建築物,就是漢代的“重樓”。秦漢的封建主常常有追求長生不老和會見神仙的思想;幻想仙人總在雲霧缥缈的高處,有“仙人好樓居”的說法,因此建造高樓,企圖引誘仙人下降。佛教初來的時候,帶來了印度“窣堵坡”的概念和形象——一個座上覆放著半圓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剎”竿,穿著幾層“金盤”。後來這個名稱首先失去了“窣”字,“堵坡”變成“塔婆”,最後省去“婆”字而簡稱為“塔”。中國後代的塔,就是在重樓的頂上安上一個“窣堵坡”而形成的。單層塔雲岡的浮雕中有許多方形單層的塔,可能就是中國形式的“窣堵坡”:半圓形的塔身改用了單層方形出檐,上起方錐形或半圓球形屋頂的形狀。山東省濟南市東魏所建的神通寺的“四門塔”就是這類“單層塔”的優秀典型。四門塔建於公元544年,是中國現存的第二古塔,也是最古的石塔。這時期的佛塔最通常的是木構重樓式的,今天已沒有存在的了。但是雲岡石窟壁上有不少浮雕的這種類型的塔,在日本還有飛鳥時代(中國隋朝)的同型實物存在。
  中國傳統的方形平面與印度窣堵坡的圓形平面是有距離的。中國木結構的形式又是難以做成圓形平面的。所以唐代的匠師就創造性地采用了介乎正方與圓形之間的八角形平面。單層八角的木塔見於敦煌壁畫,日本也有實物存在。河南省嵩山會善寺的淨藏禅師墓塔是這種仿木結構八角磚塔的最重要的遺物。淨藏禅師墓塔是一座不大的單層八角磚塔,公元745年(唐玄宗時)建。這座塔上更忠實地砌出木結構的形象,因此就更親切地充滿中國建築的氣息。在中國建築史中,淨藏禅師墓塔是最早的一座八角塔。在它出現以前,除去一座十二角形和一座六角形的兩個孤例之外,所有的塔都是正方形的。在它出現以後約二百年,八角形便成為佛塔最常見的平面形式。所以它的出現在中國建築史中標志著一個重要的轉變。此外,它也是第一個用須彌座做台基的塔。它的“人”字形的補間斗栱(兩個柱頭上的斗栱之間的斗栱),則是現存建築中這種構件的惟一實例。
  重樓式塔初期的單層塔全是方形的。這種單層塔幾層重疊起來,向上逐層逐漸縮小,形象就比較接近中國原有的“重樓”了,所以可稱之為“重樓式”的磚石塔。
  西安大雁塔是唐代這類磚塔的典型。它的平面是正方的,塔身一層層地上去,好像是許多單層方屋堆起來的,看起來很老實,是一種淳樸平穩的風格,同我們所熟識的時代較晚的窈窕秀麗的風格很不同。這塔有一個前身。玄奘從印度取經回來後,在長安慈恩寺從事翻譯,譯完之後,在公元652年蓋了一座塔,作為他藏經的“圖書館”。我們可以推想,它的式樣多少是仿印度建築的,在那時是個新嘗試。動工的時候,據說這位老和尚親身背了一筐土,繞行基址一周行奠基禮;可是蓋成以後不久,不曉得什麼原因就壞了。公元701到704年間又修起這座塔,到現在有一千二百五十年了。在塔各層的表面上,用很細致的手法把磚石處理成為木結構的樣子。例如用磚砌出扁柱,柱身很細,柱頭之間也砌出額枋,在柱頭上用一個斗托住,但是上面卻用一層層的磚逐層挑出(叫作“疊澀”),用以代替瓦檐。建築史學家們很重視這座塔。自從佛法傳入中國,建築思想上也隨著受了印度的影響。玄奘到印度取了經回來,把印度文化進一步介紹到中國,他蓋了這座塔,為中國和印度古代文化交流樹立了一座莊嚴的紀念物。從國際主義和文化交流歷史方面看,它是個非常重要的建築物。
  屬於這類型的另一例子,是西安興教寺的玄奘塔。玄奘死了以後,就埋在這裡;這塔是墓的標志。這塔的最下一層是光素的磚牆,上面有用磚刻出的比大雁塔上更復雜的斗栱,所謂“一斗三升”的斗栱。中間一部伸出如螞蚱頭。
  資產階級的建築理論認為建築的式樣完全決定於材料,因此在鋼筋水泥的時代,建築的外形就必需是光禿禿的玻璃匣子式,任何裝飾和民族風格都不必有。但是為什麼我們古代的匠師偏要用磚石做成木結構的形狀呢?因為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從木結構上已接受了這種特殊建築構件的形式,承認了它們的應用在建築上所產生的形象能表達一定的情感內容。他們接受了這種形式的現實,因為這種形式是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因此當新的類型的建築物創造出來時,他們認為創造性地沿用這種傳統形式,使人民能夠接受,易於理解,最能表達建築物的莊嚴壯麗。這座塔建於公元669年,是現存最古的一座用磚砌出木結構形式的建築。它告訴我們,在那時候,智慧的勞動人民的創造方法是現實主義的,不脫離人民藝術傳統的。這個方法也就是指導古代希臘由木構建築轉變到石造建築時所取的途徑。中國建築轉成石造時所取的也是這樣的途徑。我們祖國一方面始終保持著木構框架的主要地位,沒有用磚石結構來代替它;同時在佛塔這一類型上,又創造性地發揮了這方法,以磚石而適當靈巧地采用了傳統木結構的藝術塑形,取得了光輝成就。古代匠師在這方面給我們留下不少卓越的范例,正足以說明他們是怎樣創造性運用遺產和傳統的。
  河北定縣開元寺的料敵塔也屬於“重樓式”的類型,平面是八角形的,輪廓線很柔和,牆面不砌出模仿木結構形式的柱枋等。這塔建於公元1001年。它是北宋磚塔中重樓式不仿木結構形式的最典型的例子。這種類型在華北各地很多。
  河南開封祐國寺的“鐵塔”建於公元1044年,也屬於“重樓式”的類型。它之所以被稱為“鐵塔”是因為它的表面全部用“鐵色琉璃”做面磚。我們所要特別注意的就是在宋朝初年初次出現了使用特制面磚的塔,如公元977年建造的開封南門外的“繁塔”和這座“鐵塔”。而“鐵塔”所用的是琉璃磚,說明一種新材料之出現和應用。這是一個智慧的創造,重要的發明。它不僅顯示材料、技術上具有重大意義的進步,而且因此使建築物顯得更加光彩,更加豐富了。重樓式中另一類型是杭州靈隱寺的雙石塔,它們是五代吳越王錢弘俶在公元960年擴建靈隱寺時建立的。在外表形式上它們是完全仿木結構的,處理手法非常細致,技術很高。實際上這兩“塔”僅各高10米左右,實心,用石雕成,應該更適當地叫它們做塔形的石幢。在這類型的塔出現以前,磚石塔的造型是比較局限於磚石材料的成規做法的。這塔的匠師大膽地用石料進一步忠實地表現了人民所喜愛的木結構形式,使佛塔的造型更豐富起來了。
  完全仿木結構形式的磚塔在北方的典型是河北省涿州市的雙塔。兩座塔都是磚石建築物,其一建於公元1090年(遼道宗時)。在表面處理上則完全模仿山西省應縣木塔的樣式,只是出檐的深度因為受材料的限制,不能像木塔的檐那樣伸出很遠;檐下的斗栱則幾乎同木構完全一樣,但是挑出稍少,全塔就表現了磚石結構的形象,表示當時的磚石工匠怎樣純熟地掌握了技術。
  密檐塔
  另一類型是在較高的塔身上出層層的密檐,可以叫它作“密檐塔”。它的最早的實例是河南嵩山嵩岳寺塔。這塔是公元520年(南北朝時代)建造的,是中國最古的佛塔。這塔一共有十五層,平面是十二角形,每角用磚砌出一根柱子。柱子采用印度的樣式,柱頭柱腳都用蓮花裝飾。整個塔的輪廓是拋物線形的。每層檐都是簡單的“疊澀”,可是每層檐下的曲面也都是拋物線形的。這是我們中國古來就喜歡采用的曲線,是我國建築中的優良傳統。這塔不惟是中國現存最古的佛塔,而且在這塔以前,我們沒有見過磚造的地上建築,更沒有見過約40米高的磚石建築。這座塔的出現標志著這時期在用磚技術上的突進。
  和這塔同一類型的是北京城外天寧寺塔。它是公元1083年(遼)建造的。從層次安排的“韻律”看來,它與嵩岳寺塔幾乎完全相同,但因平面是八角形的,而且塔身砌出柱枋,檐下用磚做成斗栱,塔座做成雙層須彌座,所以它的造型的總效果就與嵩岳寺塔迥然異趣了。這類型的塔至11世紀才出現,它無疑地是受到南方仿木結構塔的影響的新創造。這種特殊形式的密檐塔,較早的都在河北省中部以北,以至東北各省。當時的契丹族的統治者因為自己缺少建築匠師,所以“擇良工於燕薊”(漢族工匠)進行建造。這種塔型顯然是漢族的工匠在那種情況之下,為了滿足契丹族統治階級的需求而創造出來的新類型。它是兩個民族的智慧的結晶。這類型的塔豐富了中國建築的類型。
  屬於密檐塔的另一實例是洛陽的白馬寺塔,是公元1175年(金)的建築物。這塔的平面是正方形的;在整體比例上第一層塔身比較矮,而以上各層檐的密度較疏。塔身之下有高大的台基,與前面所談的兩座密檐塔都有不同的風格。在12世紀後半,八角形已成為佛塔最常見的平面形式,隋唐以前常見的正方形平面反成為稀有的形式了。
  瓶形塔另一類型的塔,是以元世祖忽必烈在1271年修成的北京妙應寺(白塔寺)的塔為代表的“瓶形塔”或喇嘛塔。這是西藏的類型。元朝蒙古人把喇嘛教從西藏經由新疆帶入了中原,同時也帶來了這種類型的塔。這座塔是中國內地最古的喇嘛塔,在修蓋的當時是一個陌生的外來類型,但是它後來的子孫很多,如北京北海的白塔,就是一個較近的例子。這種塔下面是很大的須彌座,座上是覆缽形的“金剛圈”,再上是壇子形的塔身,稱為“塔肚子”,上面是稱為“塔脖子”的須彌座,更上是圓錐形或近似圓柱形的“十三天”和它頂上的寶蓋、寶珠等。這是西藏的類型,而是蒙古族介紹到中原地區來的,因此它是蒙、藏兩族對中國建築的貢獻。
  台座上的塔群北京真覺寺(五塔寺)的金剛寶座塔是中國佛塔的又一類型。這類型是在一個很大的台座上立五座乃至七座塔,成為一個完整的塔群。真覺寺塔下面的金剛寶座很大,表面上共分為五層樓,下面還有一層須彌座。每層上面都用柱子作成佛龛。這塔型是從
  印度傳入的。我們所知道最古的一例在雲南昆明,但最精的代表作則應舉出北京真覺寺塔。它是公元1493年(明代)建造的,比昆明的塔稍遲幾年。北京西山碧雲寺的金剛寶座塔是清乾隆年間所建,座上共立七座塔,雖然在組成上豐富了一些,但在整體布置上和裝飾上都不如真覺寺塔的樸實雄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