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建築對20世紀早期中國建築產生的影響二
日期:2016/12/14 22:50:09   編輯:古建築結構2.3 中國與歐洲建築文化交流中的中國傳統建築的發展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新一代的中國根據中國傳統建築文化進行了“中國固有樣式”的探索。隨著中外建築文化的碰撞,除了將本土建築“洋化”外,還有著另一類趨向就是盡力將外來建築“本土化”,這類趨向經過由外國建築師發起,後由中國建築師引向了高潮後形成了在20世紀30年代在全國推廣的“中國固有樣式”的建築風格。早在19世紀時期,為了適應中國習俗,迎合中國人心理,西方傳教士在中國興建教會學校和教堂時,就開始嘗試使用中國傳統建築樣式來修建校園或者教堂。在前期,在屋身保持西方建築的多體量組合,頂部揉入以南方樣式為摹本的中國屋頂形象。在後期主要特點是關注屋身和屋頂的整合,把以南方民間樣式為摹本轉變以北方官式樣式為摹本,整體形象走向了宮殿式的仿古追求。
(1)以1925年中山陵設計競賽為標志,中國建築師開始了傳統建築復興的設計活動。這股傳統復興建築,在“中國化”的處理上差別很大,當時針對這些建築的不同形式,大體上把它們概括成三種設計模式:第一種是被視為仿古做法的“宮殿式”;第二種是被視為折中做法的“混合式”;第三種是被視為新潮做法的“以裝飾為特征的現代式”。這三類處理手法不僅僅為中國近代復興傳統建築提供了不同的道路,也為中國現代建築發展做了必要的演示。實際上中國現代建築的探索道路也基本上沿著這樣的道路前進。“中國固有樣式”的探索在中國的建築歷史上是偉大的一頁,它留給了我們一些成功的建築和可以借鑒的處理方法,更激勵著後來的建築師更好的去探索中國式建築的發展。
(2)廬山近代建築
廬山的建築是近代中國難得一見的文化建築群落,特別是牯嶺的規劃和建成,是世紀之交城市建設和規劃的一道燦爛的霞光。在廬山的建築規劃中,多采用了歐洲鄉土別墅的券廊式和現代的規劃技術和材料,在實際建設中也深受西方社會文化和宗教的影響,同時也注意本土的園林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的影響,盡力使用本土的材料和利用地形和風景,是將中西建築文化良好結合的優秀之作。處於一個新舊時代交替的歷史階段,中國的建築基本上在堅持自己獨立的發展軌道,許多西方建築元素只是起到了襯托和完善的作用,換句簡單的話來說中國本土的建築文化吸收西方的積極因素取得了新時期的發展。
3、近代中國建築的發展對當代建築發展的啟示
中國近代建築特別是20世紀早期的建築在我國建築的發展中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它們是中國建築由古典向現代轉化的一個緩沖期,所以在這個過程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建築造型,有些建築在今天看來可能是不成熟的,但是他們那種偉大的嘗試確實給後來的建築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鑒的道路和方法。
3.1 近代建築的保護小談
中國近代建築數量眾多,風格也是百花齊放,而且很多現在仍然在使用,對它們的研究和保護對我們完善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建築寶庫有著十分重大的作用。在這樣的大前下,對近代建築的保護顯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但是對近代建築的保護也要有一定的原則:(1)保護真實性;(2)加以再利用;(3)加以整治更新;(4)綜合價值的考慮。對待近代建築,我們可能無力將其全部保護,但是對於那些比較集中的區域或者有著重大意義的建築應該科學的對待,不能一拆了之,畢竟祖先給我們留下的財富數量是有限的。
3.2 當代建築發展啟示
在當今世界,建築的發展在功能要求的趨勢下造型趨向單一模式,國際主義的建築充斥了世界各個大小城市,中國建築未來發展的趨勢是很多人所深深關心的,在這裡我僅就個人觀點對中國建築的未來發展提一些設想:
(1)重塑中國建築的靈魂
一些古典的建築樣式和構件可以成為建築的細部裝飾或者點綴,而不應該成為建築的主體來支配建築本身。在本文中,我們也多次提到了中外建築師大多數時候走的折中路線,廣集百家之長根據建築自身的情況具體處理,很多很古典的中式建築為了裝飾和功能的需要也大膽采用西方的建築構件和裝飾手法,但是在建築本身卻不依附任何的風格或者樣式。實際上支撐建築的不是磚瓦門窗,而是文化和思想。
(2)平衡中國建築形式和功能之間的關系
在平衡功能和形式的過程中,借鑒國外的“雙軌制”。在日常的生活中以功能為主體的建築考慮到經濟因素,視情況來處理裝飾,即使是成本低的也要作到少而精。而在一些大型建築或者公共活動場所就不應該只把功能放在第一位了,用科學的態度有效地使用好裝飾效果,作出中國的特色。
當今世界,國際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很多建築都受到同一種風格的影響,在高度功能化的基礎上外型上出現大范圍雷同。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國家提出了建築文化回歸“民族主義”的口號。如何正確對待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便成為了一個令人思索的問題,研究並借鑒20世紀早期這段時間的中國建築中中國化的努力是很有必要的,學習當時如何把國外在某些區域的先進東西融合到中國本土建築文化中,再創中國建築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