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說徽文化 賞徽地理

說徽文化 賞徽地理

日期:2016/12/14 19:17:51      編輯:古建築結構

  “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田園”,在農耕文化起主導作用的時代,這樣的地理條件便有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的說法。

  從不對命運屈服、代代拼搏的徽州人,那些丟在外面的人中好多成了氣候,搖身而為徽商大老板。鼎盛時期,徽商甚至掌握了整個中國財富的三成,到了富可敵國的程度。加之徽商賈而好儒形成了 “十戶之家,無不誦讀”的局面,又創造出燦爛的徽州文化。徽人中理學鴻儒、詩人、畫家、金石篆刻家、書法家、戲曲家和收藏家多不勝數,經商致富以後,又熱衷家鄉文化建設,致力於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於是便有了“天人合一”的祠堂、牌坊、古橋、木塔等園林建築,還有了極富文化氣息的民居學坊、刻書藏書、戲班文會,處處盡顯徽情皖韻,使游人深刻感受“同在畫中居”的園林情趣和寶貴的文化遺產。

  說過徽文化,再賞徽地理!

  登臨黃山,親眼目睹,我們無不驚歎其鬼斧神工。風送的松樹種子,竟以無堅不摧、有縫即入的鑽勁,依山勢和風向扎根在高山峭壁中,並在那裡成長,生機勃勃,無處不在。一一觀賞黑虎松、臥龍松、探海松、迎客松等等的形態和神韻,更感歎這些自然而又典雅的名號,是那麼恰如其分!

  峰湧波起,浪花飛濺,驚濤拍岸……怎麼,我們到海邊了嗎?不,這是雲海!峰石在雲海間若隱若現,兩人對面卻也難見真顏。雲海這神奇的美容師以一種奇異缥缈的朦胧之美,似真亦幻地裝扮了黃山這人間仙境,身在其中,竟以為自己得道成仙!

  從1800多米海拔下山,雙腿早已不聽使喚,大家個個筋疲力盡。但歸程時,導游為我們介紹起黃山名特產,我們的興致再濃。“猴魁兩頭尖,不散不翹不卷邊”的“綠茶茶王”……當即傾其所有,買得一罐猴魁,作為我的茶中之寶。

  松境界,水神韻,徽精神,茶文化,莫不是對對“黃山情侶”?黃山之巅,回音壁傳神的吶喊;太平湖畔,小船兒悠悠倒映山的偉岸,道的感應,禅的意境,這難道不是一曲天上人間山與水的愛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