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建保護
日期:2016/12/15 2:01:40   編輯:古建築結構 當今社會人類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已危及自身的發展. 如何再讓建築去解釋地方文脈? 如何再令後
人了解昨天、今天的歷史? 我們面臨著建築魂、城市魂的失落. 我們呼吁保護歷史, 而同時又要兼顧發
展. 要延續文脈, 又要通過現代新技術創造今天和未來, 這就需要以一種非停滯的, 軟( 強調人的主觀特
性) 硬( 對古建實體的科學認證) 保護相結合的新思維去保護古建、古城區, 使之實現動態可持續發展.
認識歷史是一個逐漸深化的過程, 保護也是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 我們對歷史的認識在演進, 不再
像古代那樣, 後朝毀掉前朝的宮城, 或將歷史敵意地封存. 然而現代化技術帶來的大發展, 也不加節制地
破壞了歷史遺留的信息.
未來的建築師怎樣用自己發展的技術、新的文明去保護和延續歷史呢? 我們選擇了動態的可持續
發展之路. 即在尊重歷史文化的前提下, 對歷史遺產進行科學的再評估, 利用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 對不
同類古建進行分類保護, 同時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讓人作為一個要素參與其中) , 以一種新的思維方
式進行古建、古城保護, 實現真正意義的可持續發展性古建保護.
新思維將人作為要素加入其中, 更強調保護的
科學性將保護從軟硬兩個層面上進行分析和拓展.
1 古建的硬保護
提倡對古建實體進行科學地認證, 采取分類保護, 注意與城市的時代步伐相吻合, 使其實現動態的
可持續發展.
( 1) 第一類古建 經有關文物保護部門進行詳細綜合的科學論證, 歷史意義重大, 富含文化信息的
古建、古城, 列為有特殊意義的文化遺產, 應以一種實存的方式進行重點保護, 即占據特定的空間完好
地保存下來. 同時對其進行合理修繕, 即以一種嚴格的保存文物存在過程中獲得的一切深刻涵義、特點
為標准而進行的保護性修繕. 例如: 我國的故宮, 西安的秦文化遺址等意義重大的歷史建築, 在城市建
設中應絕對尊重. 加強保護古建即使保護一個環境也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對其周邊建築物構築物的控
制應進一步細化. 如高度、風格、容積率等詳細指標都要具體給出.
( 2) 第二類古建 對現有較完整的, 並大量存在的古建、古城若可繼續為人民服務, 即應在維持其外
觀的同時內部可以現代化. 這樣才可以令古建、古城富於活力, 融入到城市現代化的生活當中, 也在不自
覺中以其特殊的文化氛圍, 影響人們的生活、工作,等等. 讓城市在和諧統一、有機的秩序下包容古建,
古城; 讓建築本著最初為人的生產生活服務的目的繼續活躍在城市生活當中. 例如: 巴黎的中軸線, 就
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入了新構成要素, 而重構巴黎的城市形態, 既迎合了現代人的生活與品味, 同時也
讓歷史加以延續.
( 3) 第三類古建 對於一些意義非重大的古代遺存建築, 經文物保護部門鑒定, 若其阻礙了城市的
發展, 可以采取各種先進的手段如電腦、圖像、圖形等記錄下它的文化信息後進行拆除. 這樣既保證了
城市的進一步發展, 同時也使歷史信息得到保存. 這就如同在威尼斯憲章 中曾提到的: 保護規劃應該
規定哪些建築或建築群作為特例, 在有詳細記錄的情況下拆除. 例如: 我國一些年久失修的古代民居,
以及一些民間的廟宇等, 由於其歷史地位和現在殘存的程度, 若其占據了城市主要發展地段, 即可采取
這種虛存的保護辦法, 在記錄下其史料的前提下進行拆除.
( 4) 第四類古建 一些特殊的仿建古建, 由於它們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建成的, 既已形成, 就該合理
利用, 而不要全盤否定, 可以通過為其貫以特定的標鑒與古建加以區分. 同時處理好其與古建的關系也
是非常重要的, 不要讓後人認為我們這個時代還是在上演百年和千年前的歷史, 沒有發展, 也沒有精心
地將歷史的優秀傳統表達出來, 而是盲目地復古、建假古董. 應讓後人從中讀到這段模稜兩可的歷史, 頭
腦中產生深刻的反思. 這種特例如: 現有的錦繡中華、仿古商業街等, 應繼續發揮其現有的經濟效力,
同時以 仿為名簽提醒世人. 也應該進行仿古建築與古建的比較活動, 讓更多的人了解真正古建的文
化內涵, 使之成為在精神層面上的一部教材.
2 古建的軟保護
強調人的主觀特性, 讓人這一社會活動的主體來沿習優秀傳統. 尤其作為未來的建築師、規劃師,
處在多種地區文化交融與並存的時代, 更應關注建築遺產與傳統的保護、繼承和發展.
( 1) 當今的建築師、規劃師要更好地學習歷史,對歷史進行反思, 對建築在特定的時間內蘊含的文
化含量進行清晰透徹的诠釋. 培養良好的黑箱思維方法, 成為更有力的新時代建設者, 來沿習優秀傳
統, 堅決反對盲目的復古和抄襲. 討論歷史應通過理論學習與現場研究相結合, 提倡百家爭鳴, 形成良好的氛圍. 要從歷史文化中汲取精華, 而不僅僅只限於研究古建與古城. 如: 日本都美薄博物館的設計, 建築師在現代創作中表現了傳統美術的精神.
( 2) 建築師、規劃師作為社會的工作者應理解社會, 忠實於人民, 引導大眾的欣賞品位, 讓更多的人
品味建築的歷史、今天和未來, 了解歷史建築的真實意義所在. 例如: 借助現代的先進技術手段( 如電視、因特網等各種大眾傳媒) , 向人們宣傳古建保護的意義, 並組織撰寫一些通俗易懂的建築歷史方面的書
藉, 讓市民閱讀, 讓人們參與到古建的保護中來.
( 3) 提高建築的精品意識. 今日的建築也會成為明天的歷史, 如何讓後代子孫在讀到這裡時, 沒有感
到文化上的斷層, 文脈上的割裂, 而是有如一條潺潺流淌的河, 有平緩, 也有曲折, 這也意味著我們在為
後代保護歷史. 讓古建保護意義在時空上得到拓展,就如同我國古人重身教一樣, 從自身做起, 從自己設
計的建築做起, 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在21 世紀發展的浪潮推動下, 應以一種發展與保護相結合的新思維去認識歷史, 保護歷史. 在全社會不斷努力完善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上, 終將有一日,在全球化的世界大家庭裡, 不僅各個地區演繹的是自己的生活, 而且不同時代的歷史也和諧地存留於城市空間之中.
新技術在湧現, 經濟在發展, 而人們心中的淳樸不改. 保護古建不再是少數科學工作者的工作, 而是
全社會民眾的自覺意識. 這需要時間的積累與文化的積澱, 可又何嘗不是一曲努力、拼搏的歷史贊歌
呢?本著可持續發展這一指導思想, 以及對古建保護的粗淺研究, 希望以殊途而求得同歸. 讓今日的建
築真正植根於歷史豐潤的土壤中, 保護歷史, 協調傳統與現代、繼承與創新之間的矛盾, 以求得更進一步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