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木構古建:滄桑千年又重生
日期:2016/12/15 2:00:41   編輯:古建築結構太行山之巅的一座千年古廟裡,程發昌像看護寶貝一樣 ,禁止游客為彩塑拍照。修繕後的廟宇依然清幽厚重 ,沒有了殘垣斷壁 ,顯得更有生氣。“以前屋頂全漏雨,一到下雨天就是我們最忙的時候,得拿塑料布把屋裡的彩塑給遮住。就這樣,牆上的一些壁畫還是被雨水破壞了。”程發昌說 ,修繕後 ,隨著游人增多 ,看護工作更忙了 ,但心情卻完全不一樣。
“雍雍穆穆一堂坐,譬如古畫加解封,此像或從天上來,化作泥土填青紅。”說的正是這座千年古廟山西澤州玉皇廟裡的元代二十八星宿塑像 ,個個性格鮮明、栩栩如生 ,衣紋清晰流暢 ,是中國保存至今的唯一孤例。
為了保護這座有“中國民間天文館”之稱的玉皇廟,國家從 2008年起,投資 1897.8萬元,實施了本體保護、環境整治、塑像修復三項工作。除了 312尊塑像修復工作正在開展外 ,整體維修工程已經全部竣工。走進修繕後的四進院廟宇 ,百余間殿宇、獻亭、廂房雄偉壯觀 ,宋元時期的木構建築均為單檐懸山頂,斗栱肥碩,布局大方。
玉皇廟的現代涅槃是中國加快重點文物保護的一個縮影,也是保護文化遺產、傳承中華文明的具體實踐。位於黃土高原上的山西省早期建築數量居全國之首。山西現存各類古建築 2.8萬余處 ,上起魏晉,下至民國 ,時代連續、品類齊全 ,構成中國古建築史上獨一無二的標本體系。特別是宋遼金以前的木構建築占全國同期同類建築的 75%以上。然而,這些早期建築中有近 80%的建築面臨牆體坍塌、夯土下沉、梁架扭曲等問題 ,依附於文物本體的壁畫、彩繪等附屬文物也有不同程度的損毀。為此,2008年,中國國家文物局正式啟動了山西南部早期木構建築的整體保護工程 ,計劃投資 4億元左右的專項保護資金,預計在 2015年末完成對現有元代及元代以前 105處國保單位木構建築的保護和修繕工作。如今 ,4年過去了,在山西南部 105處國保單位中 ,已經實施文物本體修繕 56處,其中 36處已經完工。此外 ,2012年新開工建設 15處。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原所長、 79歲的文物古建保護專家柴澤俊說 ,山西表裡河山的特殊地形造成交通不便 ,社會發展緩慢 ,再加上氣候干燥 ,利於木結構留存 ,才留下了這麼多優秀的中華遺產。“中國傳統建築以木構建築為主流 ,從唐遼宋金至今,這些古建歷經千年,是中國古代建築輝煌文明的見證,每一件都彌足珍貴。希望通過近些年來的努力 ,使人類的文化遺產得到長久保護。”柴澤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