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屋頂曲線變化
日期:2016/12/15 2:00:34   編輯:古建築結構大屋頂是中國古建築( 以下統稱古建築) 最具代表性的結構樣式,常見的有庑殿頂、歇山頂、攢尖頂、懸山頂、硬山頂、卷棚頂。屋頂曲線的變化體現了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社會等級和審美理想。
1 中國古建築屋頂曲線變化的廣義原因不同形制、不同時期的建築,在屋頂曲線的表現形式、曲起程度及具體做法上不盡相同。這部分主要從屋頂的演變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分析屋頂曲度的變化和美學風格。古建築的屋頂曲線演變大致經歷了雛形、形成、發展和成熟四個段。原始社會是雛形時期,此時生產力低,人類思維簡單,房屋主要滿足居住功能,形式有雙坡和四面坡,建造隨意,還談不上審美。古建築真正意義上的屋頂在奴隸社會形成,開始追求審美。封建社會前期是古建築屋頂的發展階段,幾種基本的屋頂形式均已出現,屋頂以直坡為主,有折無曲。古建築屋頂在唐代至清代趨於成熟,曲線變化相對明顯。唐朝的屋頂雄渾宏大,彰顯大唐盛世的風范。宋朝建築的屋頂細膩並富有裝飾性。明清封建君主專制加強,建築的屋檐深度減少,形體簡練,細節繁瑣。屋頂具有物質屬性和精神意義,例如庑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的等級由高到低。這在傳統民居中也有體現,如泉州崇福寺的屋頂相對於此地的普通建築風格獨特,殿堂巍峨宏敞,檐角高翹。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前期發展的鼎盛時期,建築氣魄宏大。明清君主專制加強,建築業趨向程式化,屋頂出檐較淺。明代的屋頂樸實壯大,清代則莊嚴雄偉。
經濟的發展對中國古建築的屋頂曲線具有影響,這在生產力較低和較高的階段體現尤為明顯。原始社會早期,社會生產力低下,人類思維比較簡單。“冬則居營窟,下則居橧巢”( ———《禮記·禮運》) 體現了原始社會人類的居住方式為穴居和巢居。宋朝是中國古建築體系的大轉變時期,手工業分工細密,技術進步,市民生活多樣,建築屋頂起翹顯著,出現了極具裝飾的剪邊式屋檐。經濟對建築屋頂曲線的影響在具體建築群中也有體現,閩南的燕尾脊成為當地建築屋頂的主流形式正是社會等級和經濟基礎的共同作用。早期只有社會地位高的人可使用燕尾脊,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大眾心理和社會觀念決定了燕尾脊的主流屋頂形式。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天人合一。這裡的天指自然,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建築是人們心中的宇宙,由天圓地方、象天法地等思想衍生而來,古人選擇性的把建築做成上下兩部分,天之大,屋頂之大。在整個建築中屋頂最接近天空,屋頂的曲線和向上翹起的飛檐具有升騰感,呈現飛向天空的意象。中國人講究風水,屋頂裝飾及曲線寓意要吉祥美好。閩南地區靠海,受外域文化影響較大,其包容性使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成為閩南的信仰。閩南寺廟建築的屋頂多為“燕尾脊”,脊角起翹明顯,正脊曲度大,形成豐富的天際輪廓線。
2 中國古建築屋頂曲線變化的本體關系
地域、材料和營造技術是中國古建築屋頂曲線變化的本質原因。建築的屋頂具有時空和地域特性,是不同地區生活方式和氣候環境的反映,也是不同地域風格和品位的體現。各地域的環境、文化有其特色,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屋頂的曲線變化,使建築屋頂曲線由北向南呈現出不同的美感。地域因素主要有降雨量、溫度、生活方式和地域性材料。總的來說,北方建築的屋頂莊重沉穩,南方則輕靈優雅。西藏新疆等地受外域文化影響,出現線條圓潤的穹頂。閩南地區的海洋文化具有對外交流性和商業性,屋頂曲線較為突出,裝飾繁復。新的建築材料的出現對建築屋頂的影響較大。西周時期出現的板瓦、筒瓦、脊瓦及瓦釘防水性好,在戰國後被廣泛用於高等建築,屋面坡度降低。明代磚的產量上升,屋頂對屋身的防水要求降低,屋檐出檐降低,硬山頂普遍。閩南地區物質文化跟外界交流頻繁,運用新材料鋼筋、水泥、瓷磚和新的建造技術,建造大量歐式、美式、東洋式等建築,屋頂呈現出豐富的曲線變化。此外閩南地區的陶瓦質地優良,不易滲水,所以閩南建築屋頂的坡度平緩。技術驚人的影響建築的發展,奴隸社會的夯土、築城、開渠已開始使用簡單的機械,到商代已有較成熟的夯土技術,建造了相當大的宮室
和陵墓。秦漢時期斗拱在重要建築上普遍使用,可使屋頂建造的更大,庑殿頂、歇山頂、懸山頂、攢尖頂均已出現。魏晉南北朝時期,木結構技術提高,建造了大量木制建築; 磚結構被大規模地應用到地面建築,石結構技術有了巨大進步。屋角起翹有了新式樣,屋頂出現舉折。
3 實用和美觀的需要
遮風避雨、防范野獸侵害、提供人類群居等功能是建築最本質的特性,屋頂具有保護屋身、台基和加大采光的功能。曲屋頂是由原來的重檐發展而成。中國早期建築的屋身和台基多由泥土或土坯磚建造,為保護屋身在台基下加造了一排檐廊。後又因耐侵蝕的磚的出現和加大采光,逐步抬高檐廊,與屋頂相連,出現折線並逐步過渡為曲線,最終出現曲面頂。為解決防水防朽的問題,中國古建築的屋頂一般都很大並設有出檐。閩南地區多為多進院落式的布局,加上本地人口多,用地緊張,為了增加建築之間的采光而降低屋面坡度。我國傳統美學講究動靜交替、虛實相濟等對比手法,反曲向上的屋頂正是這一美學法則在建築藝術中的主要表現。中國古建築是龐大的、靜止的,屋頂占據建築的很大部分,向下壓著地面。屋頂反曲向上,四角翹起,使屋頂舒展開闊。建築更為輕巧、靜中有動,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心理。
4 中國古建築屋頂曲線的影響
我們應傾盡全力保護中國傳統建築,並發掘其活性元素,創新性的運用到現代生活中。古建築屋頂在現代的運用廣泛,本質是取其建築思想,多運用象征手法,是對古建築思想、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就閩南建築的傳承性來說,如何突破當地傳統建築的局限,吸收其文化內涵、審美精髓,建造出體現時代特色的空間,值得深思和研究。綜上所述,中國古建築的屋頂曲線是中國建築所特有,各屋頂形式在曲起程度上有其共性,受外部和本體因素的影響有微妙或顯著的變化。古建築屋頂曲線具有功能、美學、文化、地域等研究價值,我們應深入挖掘中國傳統建築屋頂曲線的文化內涵,學習其精妙的營造技術,在揚棄中繼承發展中國傳統建築屋頂文化。閩南古建築屋頂的曲線風格獨特,立足本土的自然環境,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吸收中原和外域建築的特色,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對中、外建築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