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之畔尋郵驿 邵伯古鎮思謝安
日期:2016/12/15 21:56:39   編輯:古代建築高郵市大運河遺址,河中間為鎮國寺。
邵伯碼頭遺址
時間:7月9日運河日志
地址:揚州市高郵縣、邵伯鎮
第14站
□總策劃王守國劉書志
□記者谷武民運河使者李夢龍文記者李康圖
1
華夏一郵邑,神州無同類
大運河讓沿岸許多城市因“運”而興,而高郵卻因郵驿聞名,有著“華夏一郵邑,神州無同類”的美譽。自秦王嬴政築高台、設郵亭以來,高郵在我國郵驿史和漕運史上都十分重要。
7月9日去高郵的路上,采訪團兩位“戰將”一路上鼾聲響起。驅車從揚州市向北一個小時左右,到了高郵縣,見到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河,就是京杭大運河。河上,往來貨船綿延不絕,岸旁還有幾個人在悠閒地洗衣、捕魚。
沿運河大堤旁進入一條古街,兩旁古玩店、日雜店比鄰而開,一位老先生坐在古裡古氣的餐桌上看一本線裝的書,小孫子旁邊跑來跑去。走到街尾,一轉彎,抬眼看到了“盂城驿”。
我們進入大門,在廳內牆壁上,貼有“分工職責表”,其中“裡程時限”上記載:遞送密谕的馬夫要“日捌百裡”,飛報軍情的馬夫要“日陸百裡”。可見,古人“日行千裡,夜行八百”的軍情快報所言非虛。它的傳遞效率,比起今日的“快遞公司”一點兒也不遜色。
2
邵伯鎮,老鄉謝安留功名
離開高郵,在中午時分趕到揚州市江都區邵伯鎮。這座古鎮,因謝安在此築埭造福一方,後人追思他的功績,把他比做西周時協助周公輔佐周室的召公(也稱邵公),稱此水埭為邵伯埭,邵伯鎮從而得名。
下午一時許,就在古運河堤頭,我們見到了朱自清童年時念念難忘的“鎮河鐵牛”,雖已過數百年,依舊盡職盡責地守在這裡。
當地的電視台、報社兩家媒體聞訊,特意派出3位同仁“采訪”起了我們。一路走來的主動變為被動,這種“角色轉換”讓大家感到別有一番意味。
在一條青條石鋪成的老街道,經過數百年磨洗,青條石表面油光锃亮,每一塊青條石,都寫有邵伯與運河的故事。在老街,我們與85歲的徐從法老人邂逅。他干了一輩子水運工作,執意要義務當向導。擔心他身體吃不消婉拒,老人急了:你們一千多裡都跑來了,我還不能帶你們走兩步?”兩三個地方走下來,老人也汗流浃背。烈日下佝偻的身影,像這條老街,像邵伯古鎮,雖然古老,卻歷久彌新,讓人難以忘懷。
謝公已去人懷想,向此還留邵伯名。歷史的回響在這一隅沉澱了下來,沉澱得悄然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