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萬歲”古鎮 一座璀璨豐厚的文化古鎮
日期:2016/12/15 21:56:38   編輯:古代建築
資料圖:“作如是觀”戲樓
我原籍江蘇武進縣安寧鄉,屬齊梁故地,現已劃歸常州市新北區。去年秋天我回鄉小住時,常州的一位文友問我:“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鬓毛衰’,也不知你離家之前去過孟河、萬綏沒有?”我告訴他,我14歲到蘇州讀高中之前,只到過方圓15裡地以內的幾個小鎮,知道孟河、萬綏臨近揚子江,當年那裡的牛市、豬市相當興旺,我父親曾多次去買牛、捉豬。有年父親去趕廟會,還在那裡看過戲,說萬綏東岳廟的戲樓造得特別考究。文友說:“萬綏現已並入孟河鎮,但東岳廟和戲樓都還在。等你下次回來,陪你去那裡看看吧。”於是,便有了5月24日的萬綏行。
僅20多分鐘車程,我們就抵達了“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萬綏東岳廟。萬綏東岳廟位於戲樓路北段西側,占地2888平方米,原稱萬歲東岳行宮,系梁武帝蕭衍的家廟。山門朝東,意為紫氣東來,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整個建築富麗莊嚴,諸多神像布置嚴謹,神態各異,造型逼真,慈威並舉,巍峨壯觀,是沿江七十二座廟中最大的一座。唐貞觀五年(631)重建。據說唐太宗統一中國後,驚異地發現,江南有個叫“萬歲”的小鎮,居然連出齊、梁兩朝15位皇帝。為保唐王朝永世不衰,唐太宗先下旨改鎮名“萬歲”為同音的“萬綏”,即綏靖鎮壓之意。隨後令建一方形狀東岳廟,宛若蓋上一顆大印,泰山壓頂般夯鎮住帝氣皇根。
據歷史記載,當時齊梁疆域囊括北到黃河,南到今南海以外遼闊疆土的大半個中國,包括23個州,350個郡,1022個縣。在統治這大半個中國的78年中,梁武帝在位就達48年之久。他自幼勤奮,博學多通,才華橫溢,有“詩人皇帝”之稱,名句“河東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流傳至今。他對文學的喜愛,推動了梁代文學的興盛。我和幾位文友,是懷著一種朝聖般的敬意走進萬綏東岳廟山門的。進山門之後,矗立在我們面前的大殿,果真仍呈正方形,這在全國的寺廟中,實屬罕見。
現存的萬綏東岳廟,系乾隆年間重修,由山門、子孫堂、大殿等建築組成。大殿坐西朝東,飛檐翹角。殿內用4根肥碩的“金柱”支撐梁架屋頂,單檐歇山頂,黑色簡瓦鋪蓋。殿前格扇齊全,窗棂花紋式樣輕巧,雕工純熟洗練,花卉鳥獸栩栩如生,形制古樸。最引人注目的是,恢宏、莊嚴的大殿內,有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三尊巨像,融儒、釋、道於一體,體現了梁武帝“三教圓融”的文化思想。在大殿南北兩廂,還設有“蕭齊祖室”、“蕭梁皇室”和“祭祖室”,供齊南蘭陵蕭氏後人祭祀祖先。改革開放以來,來此祭祖的海內外南蘭陵蕭氏宗親絡繹不絕。
東岳廟大殿左側大牆,是一座古代碑林。最吸引我的是康熙次年的《萬歲東岳廟行碑記》和道光二十六年的《重修東岳廟行宮碑記》。前者一開頭即將“萬歲”點出“即古鎮萬綏也”,後者一開頭亦寫明:“東岳齊魯望也,吾邑萬稅鎮,齊梁時南蘭陵……”清一度將萬歲(綏)鎮改為“萬稅鎮”,是因為它當時是一座課稅重鎮。1860年5月22日,太平軍經奔牛過連江抵常州,兩江總督怡良駐守常州的團練武裝聞風四逃,棄城下鄉。潰兵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廣大群眾對團練深惡痛絕,大家思安居,盼太平,遂將萬稅的“稅”字又改為了“綏”字,意即企盼萬年太平,生活安好(“綏”字意為安好),從此,“萬綏”之名沿用至今。
萬綏鎮原名萬歲鎮,這在東岳廟戲樓中央板壁上的一副對聯中亦能得到印證:
蘭陵要塞設郡置縣齊梁故裡傳頌久;
阜通重鎮文經武緯萬歲高風澤流長。
戲樓坐東朝西,台口直對廟宇大殿,為磚木結構的殿宇式建築,平面呈凸形,兩側有化妝間。台口上方有一“作如是觀”的懸匾。更引人注目的是,在前台左側另搭一子台,專供樂隊演奏用。據專家考察,這個樂池在蘇南地區的古戲樓中絕無僅有,在全國亦屬罕見,是古戲樓樂池史上的一個坐標,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建築學價值。後台木柱下為明代風格石礎,台前檐柱高達5.5米,可推測戲樓的歷史應在400多年以前。台前原有廣場達1000多平方米,可供數千人觀賞。至今,後台板壁上還留有清末民初來自浙、皖、滬、蘇等地戲班的演出劇目和主角的姓名,雖經時光磨損,痕跡仍依稀可辨。其中,記述最詳細的是徐州府“福勝班”光緒二十六年六月演出的戲碼:《三皇圖》、《四傑村》、《天水關》、《六月雪》、《打櫻桃》、《春秋配》、《萬朵花》、《金山寺》、《福祿壽》、《斬李廣》……竟有30個之多!30個劇目分3排書寫,估計是連演3天。當年戲樓演出的盛況,由此可見一斑。
看罷古戲樓,在踏訪了幾條殘存的明清老街後,就去參觀小黃山玉皇峰南麓的九龍禅寺。小黃山以春秋戰國時楚國春申君黃歇公子讀書處而得名名。小黃山有九峰,自西向東,蜿蜒起伏,猶如九條龍浮游雲端,“厥山臨江絕高,有回九龍之勢”,故又名九龍山。九龍禅寺也系梁武帝蕭衍敕建,是其妻郗皇後的宗廟。清鹹豐十年(1860),九龍禅寺毀於戰火。光緒初年,金陵毗盧寺僧景宏來此,命徒常護經營20余年,花銀5萬兩,建成天王、毗盧、大雄三大殿及廳堂寮捨共49楹,名旖檀禅寺,別建九龍禅寺(5間三進兩側廂共17間)於山岡,以紹隆蕭梁功德。1958年部分殿宇遭大火焚毀,至1978年僅存大雄寶殿等15間,佛像被毀,殿宇改作他用。1996年,經武進縣人民政府批准,九龍禅寺恢復為佛教活動場所。先後修復了大雄寶殿,新建了天王殿、玉佛殿、觀音殿(大悲閣)、地藏殿、山門、念佛堂、客堂、齋堂、寮房、東西廂房等殿堂樓宇。主持廓朗法師告訴我們,九龍禅寺除開展常規的佛事活動外,還在每年春天舉行為期7天的梁皇法會,以紀念寺院創始人梁武帝蕭衍及他在佛教上的功德。
臨參觀結束前,廓朗法師興致勃勃地向我們介紹了九龍禅寺宏偉的遠景規劃,並頗為得意地告訴大家,按照常州市政府的統一規劃,孟河鎮正大力實施文化興鎮發展戰略,決定修復明清老街,在2013年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我對孟河鎮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充滿信心和期待。心想,雖說“萬歲鎮”幾度易名,如今只作為孟河鎮的一個“萬綏社區”保留下來,但一旦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成功,這裡璀璨豐厚的齊梁文化遺存就會百年、千年地得到保護和傳承,這座古鎮也就真正“萬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