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如何讓不可再生的文物“活起來”?無論是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編制文物保護單位規劃,還是災後文物的搶救性保護,抑或博物館的建設,四川正在行動。
像生命般保護歷史文物
2014年12月底,在“4·20”蘆山強烈地震中受損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雅安觀音閣,在耗時290多天之後終於成功修復。省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包括觀音閣、高頤阙等國保單位和部分省保單位在內,災後文物搶救保護項目已全部啟動,國家重點文物搶救保護工程觀音閣、三蘇祠的文物本體修復,已經順利完成。
這只是四川文物保護的一個小小折射。
保護文物,首先要摸清家底。2014年,四川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全面推進,四川國有單位文物收藏情況調查工作在全國率先完成,認定系統外文物5847件/套,登記收錄藏品總數21萬余件套,居全國前列。四川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充分肯定。
不可移動文物的大遺址保護和世界文化遺產申報也齊頭並進。2014年上半年,“三星堆”和“金沙”攜手以“古蜀文明遺址”身份聯合申遺,讓遙遠的古蜀文明再度受到矚目。不僅如此,按照世遺申報的相關標准,“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的保護更加得力。同年,為配合蜀道申報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金牛道、陰平道、米倉道、荔枝道考古調查順利開展。散落蜀道之上的文物分布情況和價值評估,為蜀道申遺奠定了扎實的基礎。2014年底,省政府根據文物保護法等相關規定,為全省23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96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了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從此,四川的省級和國家級文保單位將全部擁有科學嚴謹的保護依據。
那些散落在博物館的珍貴文物,同樣得到關注。據介紹,2014年四川投入到博物館的各類資金超過1億元,四川相繼啟動了四川博物院為首的博物館預防性保護項目和13個可移動文物的修復項目。去年底,省文物局組織專家對“4·20”蘆山強烈地震災區的270多件可移動文物進行搶救性修復,讓傷痕累累的文物重獲了第二次生命。
我們為什麼要像生命般保護文物?因為文物不僅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而且也是全人類共同的、最為寶貴璀璨的文化財富。
文物就這樣“活”起來
如何讓珍貴的文物“活”起來?有這樣一組數據:截至2014年底,全省博物館紀念館達248座,其中文物系統博物館158座,行業博物館14座,民辦博物館76座,全省博物館基本形成了分布廣泛、亮點突出、特色鮮明的局面。2014年,全省博物館共計接待觀眾近5000萬人次;向公眾開放的基本陳列有223個;臨時展覽221個、宣傳教育活動813項、3家國家一級博物館順利完成青少年教育試點項目,並在全省10家博物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