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上的川主廟
日期:2016/12/16 18:16:11   編輯:古代建築春來踏青,專程趕往顧縣尋訪川主廟。下得車來,繞著場鎮行至該鎮中華街中段,一座古樸典雅、坐東朝西,兩層遞進式翹角飛檐的古建築映入眼簾,六合大門正上方,寫著斗大的紅色大字“聚聖宮”(川主廟又名聚聖宮);兩只石獅背靠水桶粗的檐柱,威嚴地臥在大門兩側;風化的石梯斜鋪而上,石梯中間雕刻著一條蛟龍,目不轉睛地瞪著前方的金城河水。拾級而上,進入川主廟的第一進(偏殿),千余平方米的四合院裡,一大群老人正入神地打著川牌,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
“這古老的廟宇,建於何時?為何而建呢?”
據一位年逾七旬的大爺介紹,從他記事起,這廟就在那兒了。
八十高齡的退休教師王德高介紹,該廟建於清乾隆47年以前,那時,繞鎮而過的金城河,一遇暴雨便洪水泛濫,水患時常侵擾場鎮居民。不知何人沿用了戰國蜀郡太守李冰治水的經驗,在金城河上築堰治水,金城河水馴服了,百姓得以安居樂業,顧縣場上的商貿也繁榮起來了。後人為了緬懷李冰的功德,便集資在此修了川主廟,供奉李冰神像。
“不過,這廟宇的用處可不僅僅在此!”
解放前,在那少吃少穿、沒電、沒娛樂的日子裡,川主廟給該鎮群眾帶來了無窮的樂趣。每逢“三、六、九”日,就會有戲班來此唱川劇,五更時分,廟宇前便站滿了人,演唱的曲目大多是《水浒傳》、《楊家將》;晚上,民間藝人還來講評書,滿院的聽眾,表情隨著講書人枕木的敲拍和語調的變化,時而酣然暢笑,時而兩腿顫顫,時而淚流滿面。小商販背著背篼,端著簸箕在人群間穿梭。
解放後,川主廟則成了群眾集中的商貿交易所。每到逢場天,趕集群眾背著挑著自家的農產品到川主廟院壩出售,臨近場鎮的大小商販則穿梭其間,討價還價,甚是熱鬧。上世紀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了古鎮,群眾富起來了,這兒就成了老年人的消遣場所。每天一大早,三三兩兩的老人捧著茶杯,來這兒喝早茶,打幾回川牌,一坐就是一整天;黃昏時分,這兒就更熱鬧了,許多健身愛好者隨著優美的樂曲在這裡翩翩起舞,成就了小鎮一道亮麗的風景。
穿過庭院,再跨十步石階,進入川主廟第二進(正殿)。正中供奉著李冰神像,神態栩栩如生;朱漆大柱上刻著他的功績:“深淘灘 低作堰 懿訓昭垂為准為則;灣截角 正抽心 儀型作式無頗無偏”。 正殿兩壁則是五幅彩繪,描繪的都是李冰治水的場景。
“怎麼李冰神像這麼新?”王大爺聽見筆者的質疑,介紹道,文革時,這兒被查封,李冰像被破壞。2002年,岳池縣大力發展旅游業,川主廟被岳池縣委縣政府列入重點文物加以保護、整修,重塑李冰神像。經歷了歷史的滄桑,川主廟又煥發出光彩,依然保存著濃厚的文化古韻,不僅成為該鎮群眾緬懷李冰功德的場所,更是該鎮群眾生活的樂園。